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明末崛起:打造一个崭新华夏帝国 > 第1186章 捷报传南京

他知道大臣们说得对,后金本就根基薄弱,三旗主力损失已是伤筋动骨,若再杀了多尔衮,不仅会寒了武将的心,更会让正白旗彻底溃散。

至于岳托,虽死得冤枉,却也是违抗军令在先,代善都不愿追究,他这个皇帝,又能如何?

“罢了”,皇太极挥挥手,声音虚弱,“多尔衮,朕不处置你,但正白旗的重建,朕交给你”。

“从正黄旗拨二十个牛录,十个给正白旗,十个给正红旗,务必在三月内整肃好兵马”。

“臣谢陛下恩典!”,多尔衮叩首,额头的血混着汗水滴落,心中却五味杂陈,这场败仗,虽免了死罪,却让他在八旗中的威望一落千丈,往后的日子,怕是更难了。

散朝后,皇太极被太监扶回后宫,刚躺下便又咳了起来,嘴角的血迹越来越多。

窗外的风雪更大了,拍打着宫殿的窗棂,如同无数冤魂在哭泣。

代善站在宫门外,望着漆黑的夜空,手中的拐杖重重戳在雪地上,眼底的悲痛与隐忍交织——他失去了儿子,却不得不为仇人说话,这后金的江山,终究是用鲜血和算计堆起来的。

而多尔衮走在回府的路上,身后跟着寥寥几个亲卫,雪地上的脚印歪歪扭扭。他知道,皇太极的病越来越重,盛京的天,怕是要变了。

而夏军的铁蹄,或许用不了多久,就会踏到这盛京城下,寒风中,他紧了紧腰间的弯刀,眼中闪过一丝狠厉——这一战的仇,他迟早要报。

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如今正沐浴在温暖的阳光和轻柔的微风之中。

春天的花朵早已绽放,五彩斑斓的色彩点缀着大街小巷,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勃勃生机。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气也逐渐转暖,初夏的脚步已经悄然临近。

就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里,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从遥远的北方传来,经过漫长的一个月时间,北方传来了大胜的捷报!

这个消息如同春风一般,迅速传遍了南京的每一个角落,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街头巷尾都弥漫着喜悦的氛围。

大明王朝,毕竟是传承了两百余载的正统社稷,其立国根基与法理正统性,早已在天下人心中沉淀多年。

然而,近几十年来,这座看似稳固的王朝大厦,却深陷内忧外患的双重困境:朝堂之上党争不断,地方上灾荒频仍、流民四起。

边境之外,鞑靼部落更是虎视眈眈,年年挥师叩关,铁蹄踏遍边墙。

更令人扼腕的是,面对鞑子的凌厉攻势,大明的军队却屡屡失利,不仅未能守住疆土,反而损兵折将、丢城弃地。

最危急之时,鞑子的骑兵甚至一度兵临京畿,京城数次陷入围城之险,人心惶惶,朝野震动,大明的国威与民心,也在一次次的挫败中逐渐消磨。

就在这风雨飘摇之际,新兴的大夏政权却创造了惊人的战绩——仅一次战役,便一举歼灭了鞑子三分之一的精锐主力。

这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不仅打破了鞑子不可战胜的神话,更像一道惊雷,震彻了天下。

此前因大明屡败而压抑的民心,瞬间被点燃,对大夏的敬畏与认同,也随之深深根植在每一个百姓心中。

战报传到南京的那一刻,仿佛一道惊雷划破长空,瞬间点燃了这座古城积压已久的热情。

起初,只是街头巷尾零星的欢呼,随着消息像潮水般扩散,越来越多的百姓自发涌上街头,从朱雀大街到秦淮河畔,从寻常巷陌到繁华市集,很快汇成一片欢腾的海洋。

人们脸上洋溢着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容,孩童们举着自制的小旗奔跑雀跃,清脆的笑声在风中回荡。

平日里沉稳的老者,此刻也拄着拐杖走到街边,浑浊的眼中泛起泪光,不住地抚掌感叹“终于打赢了”。

商贩们干脆停下生意,搬出家中的美酒佳肴,邀邻里共庆,连挑着担子的货郎也放下扁担,加入欢呼的人群,用梆子敲打出欢快的节奏。

秦淮河畔,画舫凌波,原本悠扬的丝竹声被激昂的锣鼓取代,船家们扯起鲜艳的绸缎,与岸上的百姓相互呼应。

朱雀大街上,不知是谁先点燃了一挂鞭炮,噼啪声响瞬间蔓延开来,紧接着,烟花也在晴空绽放,五彩斑斓的光焰照亮了整个南京城,映得人们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

百姓们自发地手拉手,或是举着写有“大夏万胜”“驱逐鞑虏”的木牌,沿街游行。有人高声诵读战报上的捷讯,每念到“歼灭鞑子三分之一精锐”时,便引来一阵震天动地的喝彩。

还有热血青年振臂高呼,诉说着这些年鞑子犯境的苦难与大明屡败的屈辱,如今大夏一战扬威,积压的愤懑与压抑尽数释放,化作对新生政权最真挚的拥护。

这盛大的庆祝,无关官府动员,全是百姓发自肺腑的狂欢。

他们庆祝的,不仅是一场战役的胜利,更是对和平的热切期盼——期盼边境不再有铁蹄践踏,期盼家人不再流离失所,期盼往后的日子能远离战火,过上安稳太平的生活。

欢呼声、锣鼓声、鞭炮声交织在一起,响彻南京城的每一个角落,既是对大夏功绩的礼赞,更是天下百姓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深深镌刻在这座古城的春日记忆里。

街头的欢腾仍在继续,鞭炮的噼啪声、人群的喝彩声、孩童的嬉笑声交织在一起,连空气里都飘着喜悦的暖意。

就在这片热闹之中,一辆装饰雅致的乌木马车缓缓停在了街边,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发出沉稳的声响,与周围的喧嚣形成了微妙的对比。

车帘被随从轻轻掀开,先下来一位身着暗纹锦袍的老者。

他头戴四方平定巾,面容清癯,眉宇间带着几分读书人特有的沉静,虽已年近花甲,脊背却依旧挺直,周身透着一股久居高位的从容气度。

紧随其后的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穿着月白色绫罗长衫,腰间系着玉带,眉眼间尚带着少年人的鲜活,只是面对眼前人山人海的狂欢,脸上满是困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