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春秋晋国风云 > 第418章 董安于死而后已

春秋晋国风云 第418章 董安于死而后已

作者:千里草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13 12:35:49

中行寅、士吉射撤退了,但赵鞅却率着赵家军被挡在新绛城外。

咦,赵鞅怎么不进城?

因为,晋国不允许赵鞅进去!

赵鞅碰到了一个司法问题:智跞之所以决定攻打中行寅、士吉射,表面理由是这两人与赵鞅一样,都是率先起兵作乱,都必须受到严惩。

因为按晋国法律规定:首作乱者死。

根据智跞的意见,赵鞅也好,中行寅、士吉射也好,都是首作乱者。根据律法规定,这三人都得被依法处死。

如今,中行寅、士吉射败退逃跑了。赵鞅倒没跑,他还来到了新绛。难道赵鞅真的要被处死?

韩不信、魏侈与赵鞅关系交好,当然不肯让赵鞅被依法处死。

再说,此时的晋国内部乱成一团,韩氏、魏氏、智氏三大家族已经与中行氏、范氏这两大家族翻了脸,难道还要树立一个赵氏家族这样的新敌?

“元帅,让赵鞅回来吧,他毕竟是被迫的。本来是赵氏家族内部矛盾,是中行寅、士吉射要起兵攻打赵鞅,赵鞅不得不作出准备才出的兵。”韩不信对智跞道。

魏侈则更直接:“中行氏、范氏势力庞大,没有了赵氏家族,单靠我们三家,恐怕难以对抗。”

智跞此时也是骑虎难下,他皱着眉对两人道:“但是,赵鞅毕竟也是首作乱者。我作为中军将、执政卿大夫,必须要为国君维护好法度。”

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都没了主意。

智跞故意让难题飞一会,然后,他悄悄用眼睛余光暗示了同在场一边的家臣梁婴齐。

梁婴齐心领神会,他上前一步,对智跞施礼道:“主公,臣有一策,既可定中行氏、范氏之罪,又不用追究赵氏之责。”

智跞、魏侈、韩不信听后大喜,心直口快的魏侈大声道:“大夫不要搞虚礼了,快点讲来是何计策。”

智跞也点点头,梁婴齐这才道:“主公,邯郸赵氏叛乱,赵氏调动晋上军去平叛,这是合法的。至于赵氏调动私兵,据臣所知,是赵氏家臣董安于瞒着赵氏的私自调动。晋法首作乱者死,这个该死的人,臣认为还真不能算到赵氏的头上,而是应该让董安于承担违法的责任。”

智跞心里笑开了花,这个梁婴齐这一番言辞,说到底是自己的授意,目的就是指向赵氏家臣董安于。

那现在先把戏继续做下去。

于是,智跞故意认真思考了一会,道:“如今国家大乱,追究责任之事还是由国君来决定吧。不管如何,此时我们总不能把赵鞅拒之门外。刚才,魏侈大夫说得对,至少士吉射和中行寅叛乱之罪已坐实,现在必须要集中力量对付盘踞在朝歌的这两家。”

就这样,被拒绝在城外的赵鞅终于在公元前497年12月12日,被同意率军进入新绛。赵鞅先去朝见了晋定公,再拜谢了智、韩、魏三卿,并且在智跞的主持下,赵鞅与晋定公作了坚决拥护晋定公、尽快平定晋国叛乱的盟誓。

至此,赵氏家族的危机总算得到缓解。赵鞅也终于松了口气。

但赵鞅的麻烦并没有完,因为中军将智跞开始“奉命”追究此次晋国内乱的“始作乱者”,赵鞅无论如何也绕不过这一关。

其实,智跞在复盘了这次晋国之乱的整个经过后,不由对赵鞅的实力之强担忧起来。

赵鞅了不起!当时,中行氏、范氏再加上邯郸氏以及籍秦的晋上军,这四支部队对赵氏家族发起的是突袭,按理赵鞅应该被打残玩完了。

但赵鞅居然能够全身而退至晋阳,且坚守长达一个多月!

赵氏家族的实力太可怕了,智跞不由打了个寒颤。他想起了一个人,董安于。

正是董安于,把晋阳城建成了一个固若金汤的军事堡垒。

也正是董安于,在范氏、中行氏等家族突然对赵氏家族发起突袭前,未雨绸缪,提前作足了准备。

据说,在范氏、中行氏率军向赵鞅攻来时,董安于在下邑顽强阻截,力战不退,为赵鞅率族人退守晋阳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正因为董安于为赵氏立下大功,所以,赵鞅退到晋阳后,立即要重赏董安于,但董安于却一再推辞。

有勇有谋,且居功不骄,赵氏家族有这样的人辅佐,如何不强?

必须削弱赵氏家族的力量!

除掉董安于,相当于斩掉了赵鞅一条臂膀!

那就干吧,赵鞅的实力必须得到削弱!

于是,过了年后,关于赵鞅的案子又提到了晋定公面前。最后的处理方案是董安于私自调兵,与士吉射、中行寅同罪,应当处死。

“晋法规定,始作乱者死。现在中行寅和士吉射已经定性为叛逆,赵氏家臣董安于与他们一样,都是最早引发祸乱的。我作为执政卿大夫真的很为难,你自己看着办吧。”智跞与赵鞅作了一次深谈,最后无奈地抛给赵鞅这句话。

赵鞅心如刀割,他哪舍得让董安于被处死?

但如果不处死董安于,那自己便要被认定为与士吉射、中行寅一样,成为此次晋国内乱的“始作乱者”!

一旦被扣上这个罪名,那赵氏家族算完在自己手里了。

赵鞅心乱如麻,一连几天都闷闷不乐。

董安于来了,他对赵鞅道:“主公,臣曾经为史官,因直笔而被人赞。也曾经效命军中,帮助军中司马物色将才而被人赞。也曾经治理地方,民无枉法而被人赞。”

“但是,臣却一直得不到国家的重视。只有在主公您这里,主公对臣知人善任,信任有加,对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臣之志方得展,臣甚为欣慰,已知足矣。”

“主公,人生自古谁无死?如果臣之死,能够可以让晋国安宁,让赵氏家族免罪,让主公平安,那臣这个死,实在是太有价值了。再说,当初调兵也确实是臣的主意,那就让臣为赵氏家族而死吧。”

公元前496年春,诠释着“士为知己者死”意义的赵氏家臣董安于坦然自缢于晋阳。

赵鞅含着热泪,他一千万个舍不得这位忠心耿耿的董安于离开自己,为了赵氏家族,董安于可谓是真正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更令赵鞅无可奈何的是,董安于自缢后,赵鞅还不得不曝其尸于晋阳闹市,以昭示那条由赵鞅亲自所铸的刑鼎条文:始作乱者死!

赵鞅满怀悲愤,在他的内心里,不但种下了对范氏家族和中行氏家族无尽的仇恨,也种下了对智氏家族的仇恨,还有那个梁婴齐!

董安于,你安息吧,不报此仇,我赵鞅誓不为人!

赵鞅将董安于的牌位供于赵氏宗庙,享受赵氏世代祭祀。

据说,赵氏宗庙除供奉赵氏先人外,另供了两位对赵氏家族有大恩的家臣。

一位叫程婴,赵氏孤儿故事里的那位用自己儿子的生命换来赵氏孤儿赵武的性命,并抚养赵武长大的家臣。另一位便是董安于。

在董安于灵牌入赵氏宗庙的仪式上,赵鞅沉着脸,对赵氏宗族以及祖先发誓:不灭中行氏和范氏,誓不为人!

从今以后,赵鞅将自己改名为赵志,立志报仇雪恨的志!

当然,史料还是把他记录为赵鞅。至于赵志,那是赵鞅自己对自己的称谓,为表示对赵鞅的尊重,许多人称赵鞅为赵志父。

名字后面带一个父,那是一种尊称。

洗刷了”始作乱“嫌疑后,赵鞅终于官复原职。

官复原职的赵鞅,当然是一个狠角色。至少,在当时的晋国智、韩、魏、赵四卿中,没有人如赵鞅般刚毅果敢。

赵鞅首先对智跞欲提拔梁婴齐和士皋夷入卿表示了强烈的反对,理由也非常直接:此时晋国最需要的是平定叛乱,人事问题涉及面太广,还是不动为先。待平定了叛乱后,再从长计议。

确实,只有平叛成功了,才可以围绕着权力平衡进行六卿人事安排。你智跞此时急于提拔自己人,不用说赵鞅反对,韩不信、魏侈也是反对的。

智跞无奈,他很担心是不是赵鞅因为自己动了点小九九,逼得赵氏家臣董安于自杀,从而报复自己?

赵鞅当然会报复,但不是现在。毕竟,在赵鞅最为困难的时候,是智跞与韩不信、魏侈帮助了自己。

做人,当然不能恩将仇报,虽然那三家帮助赵氏家族其实也是在帮助他们自己。一旦赵氏家族被灭,那晋国以后就由中行氏和范氏这两大家族横着走了。

赵鞅对智跞非常客气,很尊重智跞这位顶头上司,总是表现出对智跞的感激之情。

这让智跞终于放下心来。于是,晋国四卿便开始研究如何平定中行氏、范氏两大家族叛乱一事。

放下心来的智跞已经感到力不从心了,他本就是一谨慎沉稳之人,知道目前晋国最大的问题就是中行寅、士吉射的叛乱必须平定。

既然自己身体吃不消,那便继续原先的分工,一些重大事项,就由赵鞅去负责处理吧。

他向晋定公作了汇报,最后由晋定公宣布,平定叛乱一事,由中军佐赵鞅全权负责。

赵鞅,终于可以对中行氏和范氏这两大家族发出雷霆一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