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四合院:开局傻柱拒绝道德绑架 > 第339章 汇丰居然在这时候妥协?

这番话引起了恒生银行董事会成员的广泛共鸣。

在华人商业精英看来,由华人主导的金融机构更懂得本地市场与文化,也比英资银行更具亲和力和责任感。何晓作为大股东所展现出的战略野心与文化自信,使众多华人董事感到振奋。

此时此刻,何晓正深切体验到从英资手中夺取商业版图的快意。此前协助包氏家族夺得九龙仓,又成功收购和记黄埔与汇德丰,每一次胜利都进一步坚定了他挑战英资霸权的决心。

而他下一个瞄准的目标,是怡和集团旗下的旗舰企业——怡和置地公司。

怡和置地坐拥置地广场、太子大厦、历山大厦等多幢中环地标级写字楼,凭借庞大的物业收租业务,被誉为“中环之王”。然而,由于过去几年高价竞拍土地,该公司也背上了沉重债务,被称为“中环债王”。眼下虽因负债过高而显得如同“烫手山芋”,但几乎所有市场观察者都清楚中环地段未来的增值潜力。

加之全球股灾持续蔓延,尽管此前何晓与李嘉诚等华商在股市中有所动作,一度使恒生指数短暂回升,但终究未能扭转大势。

股市再次下探,连累众多上市公司股价下跌,怡和置地也未能幸免,其股价一度跌至每股8港元。何晓看准这一时机,果断下令大量买入置地股票,意图在持股比例达到强制收购门槛时,发起全面收购。

另一方面,在怡和洋行总部,气氛高度紧张。

“废物!汇丰居然在这时候妥协?浦伟士简直是在丢我们英资的脸!”亨利·凯瑟克手握报纸,愤慨不已。

“要怪就怪沈弼!当年就是他一手把这些华商扶植起来——如今倒好,反过来骑到我们头上!他到底是英国人还是华人?”西门·凯瑟克同样怒气冲冲。

“我们必须守住置地。一旦失守,怡和在港城将无立足之地。我立即回伦敦筹措资金。”亨利当即做出决定。

多年来,怡和洋行诸多股东不断减持九龙仓股份,在亨利看来是一个重大战略失误,直接导致怡和在港商业竞争中陷入被动。

尽管前主席纽璧坚曾坚持守住资产,但凯瑟克家族始终未予以充分支持。如今恶果显现,却无人愿意承认决策失误。

“我们有中环最优质的写字楼,现金流稳定,不是那么容易被吞掉的。”西门试图保持镇定。

正在此时,秘书匆忙敲门而入:

“各位先生,娄氏集团刚刚发布公告,宣布以每股15港元的价格公开收购置地股份——比市价高出近百分之百!”

“混蛋!他才刚打完恒生一仗,这么快就对我们出手!”亨利顿时脸色发白。他原打算回伦敦争取财团支持,但何晓显然不给他喘息之机。

更令人绝望的是,娄氏集团并未上市,不受股市波动影响,资金流充沛稳健。此前,其旗下港灯和中华煤气等企业相继退市,更使得娄氏在财务结构上几乎无懈可击。

“立即召开董事会!”亨利终于下令,“所有股东都必须到场——怡和不只是凯瑟克的,也是大家的。我们要共同守住这份基业!”

消息迅速传开,怡和洋行各股东纷纷赶往总部,一场惊心动魄的收购与反收购大战,一触即发。

在港城岛北岸的中心地带,铜锣湾以其无与伦比的繁华,成为港城名副其实的“黄金心脏”。

从恢弘的时代广场起步,穿过名店林立的罗素街,抵达人潮汹涌的崇光百货,再延伸至车水马龙的轩尼诗道,以及交织着市井烟火气的渣甸街与怡和街——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天价的资本与跌宕的历史。

这片区域不仅是全球顶尖奢侈品牌的竞技场,也是港城本地生活的缩影,其价值之高昂,堪称寸土寸金。

渣甸街的名字,直接源自一位深刻影响港城早期命运的苏格兰商人——威廉·渣甸。作为英资巨头怡和洋行的创始人之一,渣甸以贸易攫取了惊人的原始资本。

19世纪港城开埠之初,怡和洋行凭借其雄厚财力和与殖民当局的紧密联系,在铜锣湾购入大片土地,设立总部、货仓与码头。怡和洋行迅速崛起为远东最大的英资财团,其影响力渗透至港城经济的方方面面。

街道命名成为英商权力的直观印记。不仅渣甸街,周边的怡和街、勿地臣街,以另一位创始人詹姆士·马地臣命名,都清晰地标记着怡和洋行及其关联资本对这片土地的主宰。

这种命名方式,无声地诉说着港英时期英资财团在港城经济地理上刻下的深刻烙印。

然而,历史的戏剧性在于空间的叠用。踏入21世纪,紧邻渣甸街的罗素街凭借其优越位置,一跃成为全球瞩目的“铺王”地段,巅峰时期年租金曾高达每平方英尺1950美元。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渣甸街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传统街市风貌:鳞次栉比的普通服装店、热气腾腾的云吞面铺、经营肠粉的老字号、以及服务于街坊邻里的银行网点,交织出一幅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画卷。

罗素街的极致奢华与渣甸街的日常喧嚣,咫尺之间,宛若两个世界。而这种格局的转变,关键节点在于1991年——随着湾仔电车厂的拆除,时代广场拔地而起。这座集购物、餐饮、办公于一体的巨型综合体,彻底重塑了铜锣湾的商业版图,成为吸引全球顶级品牌入驻的磁石,也正式将罗素街推上了“全球最贵零售街区”的神坛。

威廉·渣甸的“功绩”远不止于商业版图的开拓。1839年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厉行禁烟,严重冲击了怡和等洋行的鸦片利益。渣甸亲自返回伦敦,积极游说英国政府对中国采取武力手段,力主夺取港城作为贸易据点。

自此,怡和洋行以港城为跳板,开启了势不可挡的资本扩张之路。其业务范围远远超出了最初的贸易领域,大举进军铁路建设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船坞与航运,怡和轮船公司、各类工厂(纱厂、丝厂、啤酒厂、冷气堆栈)、矿务开发以及金融业(参与创办中英银公司,主导对华铁路借款)。

怡和洋行深度参与了近代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同时也通过金融杠杆攫取了巨额利润,成为名副其实的“洋行之王”。

怡和洋行的掌控权,最终落入了渣甸表亲的后裔——凯瑟克家族手中。

这个家族世代经营怡和集团,至今仍是其背后的大股东。现任掌舵者西门·凯瑟克及其已故兄弟亨利·凯瑟克,作为家族在当代的代表,继续书写着这个庞大商业帝国的篇章。

屹立于中环核心地带康乐广场1号的康乐大厦,后更名为怡和大厦,是怡和帝国辉煌时期最耀眼的物质象征。这座摩天大楼的诞生本身,就是一段传奇。1970年,港府拍卖中环填海区黄金地块。怡和集团旗下的旗舰地产公司港城置地,以破纪录的21.58亿港元天价将其收入囊中,创下当时港城土地单价的巅峰。

建设任务同样由怡和系企业承担,金门建筑仅用16个月就完成了主体结构,平均每10至14天便建成一层,刷新了港城工程建设的速度纪录。

1973年,这座52层、高达178.5米的巨厦落成,一举成为当时港城及东南亚的最高建筑,被誉为港城首座真正的摩天大楼。

康乐大厦的设计极具开创性和艺术融合性。其最令人过目不忘的特征,是外墙上整齐排列的1784扇圆形窗户。这一独特设计的灵感,据传源于建筑师夫人对传统方窗实用性的质疑,同时巧妙融入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的“月洞门”元素。

这不仅赋予了大厦独特的美学标识,更具实际功效:圆形设计能更有效地分散墙体应力,比方窗拥有更强的抗风、抗震能力。结构上采用先进的“筒中筒”系统,内筒承担主要重力荷载,外筒则有效抵抗强风作用。

大厦功能分区明确:高层为顶级(甲级)写字楼,底层则规划为商场与餐饮空间,怡和集团旗下的餐饮品牌“美心”便在此占有一席之地。

大厦在落成时已配备亚洲最快的电梯和最大型的空调冷却系统,彰显其技术领先地位。1984年,出于安全考虑,大厦将原易脱落的纸皮石外墙更换为更稳固的铝板饰面

其独特的“圆窗”造型,早已成为港城摩天楼最具辨识度的记忆符号之一,被誉为“中西合璧建筑美学的典范”。

它的落成,极大地推动了中环金融核心区的最终形成,并大幅提升了港城甲级写字楼的设计与建造标准。

对于掌控怡和的凯瑟克家族及其股东而言,康乐大厦就是他们商业帝国坚不可摧的图腾。它稳稳矗立在中环的天际线上,仿佛昭示着怡和在港城经济版图中无可撼动的地位。

1987年,怡和集团将大部分业务从旧总部迁入这座现代化摩天大楼,这里自然也成为董事局会议的核心场所。

然而,帝国的基石并非看起来那般稳固。时间推移到1987年秋,一场席卷全球的股灾猛烈冲击港城。恒生指数暴跌,市场恐慌蔓延,甚至一度被迫停牌。

金融风暴的寒流,无情地刺破了怡和系看似辉煌的泡沫。

会议室内,康乐大厦高层的怡和董事局里,空气凝重得几乎令人窒息。那些向来从容自若、甚至带着几分倨傲的股东们,此刻脸上写满了焦虑与不安。他们低声议论着残酷的现实:

“完了……怡和洋行现在的市值,跌得只剩百亿港元出头了!置地公司更惨,50亿都岌岌可危……” 一个声音颤抖着说。

“我们洋行掌控着港城这么多命脉产业,码头、地产、零售……怎么会缩水成这样?” 另一位股东难以置信地拍着桌子。

“覆巢之下无完卵!现在哪家公司的股价不是腰斩再腰斩?怡和能剩这些,已经……已经算不错了。” 旁边的人颓然叹息,试图寻找一丝安慰。

更坏的消息接踵而至:“汇丰那边……风声很紧,据说在评估我们的偿债能力,有抽贷的可能!”

“什么?!” 有人惊怒交加,“我们按时付息还贷,现在写字楼空置率是高了点,但租金还在收!他们凭什么落井下石?岂有此理!”

沉重的叹息声在会议室里回荡。股东们心知肚明,怡和集团早已不复当年之勇。多年前在九龙仓争夺战中败给船王包玉刚,失去了这艘重要的“旗舰”,迫使怡和只能更加依赖旗下的置地公司,不断在港城核心区以高价抢夺地皮以维持其“地主”地位。这种激进策略,在市场繁荣时是扩张利器,但在经济下行、地产疲软时,却成了沉重的负担,将怡和与置地双双拖入亏损的泥潭。

沉重的木门被猛地推开,打断了众人的议论。

亨利·凯瑟克和西门·凯瑟克兄弟俩面色冷峻地步入会场。虽然西门是名义上的董事局主席,但真正掌握决策权、气场迫人的是兄长亨利。他径直走向主位坐下,犀利的目光扫过全场。股东们立刻收敛声息,带着复杂的心情望向这对帝国的继承人。

“各位都收到风了。” 亨利·凯瑟克的声音低沉而直接,没有任何寒暄,“何晓的舰队已经开火,正在二级市场疯狂扫货,目标是狙击置地公司的控股权。置地一旦失守,意味着什么,不需要我再强调吧?都说说,有什么应对之策?”

短暂的沉默后,几位核心股东争相发言:

“亨利董事,西门主席,现在没有退路,必须力保置地!九龙仓的教训不能再重演了!”

“对!置地是我们的根基!我提议,暂停今年的股东分红,把资金集中起来,在市场上回购置地股票,跟何晓拼到底!我就不信我们这么多年的根基,斗不过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