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古典架空 > 开局逃荒直接掀桌 > 第678章 壮志凌云英雄胆 一舞剑器动四方

剑法要诀九要之五要,起落有法度。

起落有法度,就如同一段优美的舞步,在行动中的步伐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准则,做到进退有序、张弛有度。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爧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意,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梨国子弟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玳弦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杜甫)

公孙大娘出生于郾城北街,乃是开元盛世时期唐宫中当之无愧的第一舞人!其擅长挥舞剑器,那婀娜多姿、刚柔并济的舞姿足以惊动整个天下。她因舞《剑器》而声名远扬,四海皆知。

每当公孙大娘在民间登台献艺之时,观众们便会蜂拥而至,将舞台围得水泄不通,可谓是观者如山。

不仅如此,当她应召前往宫廷进行表演之际,更是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魅力,令其他舞者皆黯然失色。

公孙大娘所跳的剑器舞在当时可谓是风靡一时,人人争相效仿。

然而,她并未满足于此,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与突破,先后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剑器》舞蹈,其中就包括令人赞叹不已的《西河剑器》以及别具一格的《剑器浑脱》等等。

这些舞蹈作品各具特色,有的气势磅礴,犹如万马奔腾;有的轻盈飘逸,恰似仙子临凡……

每一支舞蹈都凝聚着公孙大娘的心血与智慧,成为了大唐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就连草圣张旭、诗圣杜甫以及画圣吴道子等都曾受到她的启发,从而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可见能够明悟起落有法度,于各个领域而言都是不可多得的。

于剑法而言,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脚下的步伐都不能乱了方寸。既要能够巧妙地避开敌人凶猛的攻势,又要善于寻找合适的时机出其不意地发起反攻。

这既考验武者对于距离感和节奏感的掌控能力,也要求他们熟悉各种基本步法和组合变化,并能在实战中灵活运用。

只有经过反复练习和积累经验,方能在激烈的对抗中游刃有余地施展这套独特的步法技巧。

其六,历得险中险。

这一条法则宛如熊熊燃烧的烈火,不断地熔炼着真正的金子一般。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修炼方式,更是锤炼一个人胆力的无上法门。

只有那些具备了超乎常人胆量的勇者,才能够在那险象环生、危机四伏的激烈战斗之中傲然挺立,永不倒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一杯浊酒,一腔热血,一曲《破阵子》,将辛弃疾的壮志豪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宋史》就记载了辛弃疾怒杀叛徒的事迹:“义端窃印,弃疾旦夕杀之”和“安国叛逃,弃疾金营生擒”。

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如汹涌澎湃的潮水一般,气势汹汹地向着南宋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

这突如其来的战火纷飞、硝烟弥漫,让整个国家陷入了一片水深火热之中。

就在这时,从小便怀揣着成为一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保家卫国梦想的辛弃疾,毫不犹豫地放下手中那支书写诗词文章的毛笔,毅然决然地投身于军旅生涯之中。

他凭借着自己一腔热血和满腔豪情壮志,迅速在家乡召集起了两千名志同道合、勇敢无畏的青壮年男子,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由耿京所领导的一支起义军中。

由于辛弃疾才华出众、智勇双全,很快便被委以重任,担任了起义军的掌书记一职。

与辛弃疾一同前来参加义军的人中,有一位他曾经的老友——义端和尚。

谁曾料到,这个看似忠厚老实的义端和尚竟然心怀叵测。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趁着众人都沉浸在梦乡之中时,义端偷偷摸摸地潜入耿京的营帐,将其视为重要信物的大印给盗窃走了。

第二天清晨,当人们发现大印失窃后,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耿京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认为辛弃疾对此事负有一定责任,当即下令要将辛弃疾处死。

面对生死危机,辛弃疾却表现出异常的镇定自若。他抱拳对耿京说道:“将军,请您赐予我三天时间去追回大印,如果三日之后仍未能寻回,那么任凭将军处置,就算是死,我也毫无怨言!”

耿京见辛弃疾如此自信满满,心中不禁一动,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

辛弃疾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推断,义端偷走大印必定会前往金兵营地投敌以求荣华富贵。

于是,他孤身一人悄悄地守候在金兵营地四周。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三天的傍晚时分,看到了鬼鬼祟祟的义端身影。

只见义端身后还跟着几个金兵,但当他一眼瞧见守候在此处的辛弃疾时,瞬间吓得脸色惨白,双腿发软,全然没有了往日里的嚣张气焰。

因为只有他最清楚辛弃疾的厉害之处,深知眼前这位看似文质彬彬的书生,一旦动起手来绝对是凶猛无比、势不可挡。

义端连忙跪地求饶,涕泪横流地哀求道:“辛兄啊,我知道你的真实面目,你乃是一头威猛无比的青色犀牛啊,拥有神力能够轻易取人性命,求求你大发慈悲,饶我一条小命吧!”

可是辛弃疾一言不发,只是冷冷的看着义端,于是手起,刀落。

鲜血,人头。

这一刀,砍出了辛弃疾“辛青兕”的外号。

那一年辛弃疾22岁。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一年之后。

经过深思熟虑和权衡利弊,义军最终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归宋。

这个决定意味着他们将放下过去的独立身份,成为宋朝军队的一部分,共同抵御外敌入侵、守护国家安宁。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就在辛弃疾满怀信心地前往建康寻找皇帝商谈相关事宜时,义军的大本营却风云突变。

原来,耿京麾下的一员大将张安国竟然背叛了义军!

他趁辛弃疾不在之际,暗中策划并实施了一场可怕的阴谋。

张安国先是谋杀了自己的首领耿京,随后率领着部分起义军倒戈相向,投靠了金人。

这一变故让整个义军陷入了混乱和恐慌之中。而此时远在建康的辛弃疾对此毫不知情。

当辛弃疾完成使命返回义军营地时,得知了这个噩耗,顿时怒火冲天。

他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更不能容忍叛徒的恶行逍遥法外。

于是,在愤怒的驱使下,辛弃疾毫不犹豫地召集了 50 名英勇无畏的勇士,带上各自的兵器装备,如同一股旋风般径直冲向了金军那拥有万人规模的庞大营帐。

面对突如其来的袭击,金军完全没有预料到。他们还来不及组织有效的抵抗,辛弃疾等人便已经如同猛虎下山一般冲入了敌阵。

一时间,刀光剑影交错,喊杀声震耳欲聋。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辛弃疾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高超的武艺,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所过之处敌人纷纷倒下。

而那个刚刚投靠金人的张安国,此刻正得意洋洋地与金将们开怀畅饮,幻想着从此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

可他万万没想到,辛弃疾会如此迅速地找上门来。还未等他反应过来,辛弃疾便已如鬼魅般出现在他面前,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生擒活捉。

那些金兵将领见势不妙,急忙调集兵力前来追击,但为时已晚。兵器闪耀,马蹄疾跃,辛弃疾早已带着张安国冲出重围,凯旋而归。

就这样,辛弃疾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成功地惩治了叛徒,为死去的耿京报了仇。

这件事震惊了朝野上下,人们对这位年轻英雄的壮举赞不绝口。

不久之后,辛弃疾将张安国押解至京城,在闹市中将其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那一年,辛弃疾年仅 23 岁,名字响彻天下。

辛弃疾的一生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传奇史诗,他的经历犹如璀璨星辰般闪耀在华国历史的长河之中。

而他所创作的词作《破阵子》,更是以雄浑豪放的笔锋和别具一格的意境,栩栩如生地勾勒出一位赤胆忠心、忠贞不渝且勇往无前的将军形象!

毋庸置疑,《破阵子》这首词不仅仅只是对英勇无畏的将军的赞美之辞,更深深蕴含着辛弃疾本人壮志未酬、英雄垂暮的无尽悲愤之情。

每一行词句都仿佛是他内心深处痛苦的呐喊,每一个字都承载着他未能实现抱负的沉重叹息。

遥想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破阵子之战,辛弃疾宛如一颗划破黑暗夜空的流星,绽放出耀眼光芒。

当敌军如潮水般汹涌而来之时,他毫无惧色,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

他那颗炽热的心如同燃烧的烈焰,将恐惧焚烧殆尽;他的豪情壮志好似狂风暴雨中的闪电,撕裂长空,照亮前方的道路。

身披铠甲,手持利刃,辛弃疾身先士卒冲入敌阵。他的身影如同山岳一般坚定,步伐稳健有力。

在他身后,是紧紧跟随的忠诚将士们,他们被辛弃疾的勇气和决心所感染,个个奋不顾身,视死如归。

在激烈的战斗中,辛弃疾不仅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高超武艺,更彰显出了超凡脱俗的卓越领导才能。

他振臂高呼,声嘶力竭地鼓舞着士气,让每一名士兵心中都燃起熊熊烈火,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正是在他的激励之下,这支军队化身为一股无坚不摧的洪流,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敌人,展开一场生死攸关的殊死搏斗。

终于,经过一番浴血奋战,辛弃疾率领着他的军队成功突破了敌阵,赢得了这场艰难战役的最后胜利。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保卫了家园,也极大地提升了南宋军队的士气。

然而,理想宛如高悬天际的璀璨星辰,而现实则如同深不见底的黑暗深渊,二者之间形成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呈现出一种极其尖锐的对立态势。

辛弃疾,这位满怀壮志豪情的英雄人物,终其一生都致力于收复中原失地,恢复大宋昔日的辉煌荣光。

为此,他不辞辛劳地四处奔走呼号,殚精竭虑地谋划战略布局,只盼能有朝一日实现自己心中的宏伟抱负。

奈何事与愿违,被那些目光短浅、自私自利的主和派把控的朝廷,全然不顾国家安危存亡,只一味地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而辛弃疾,屡次遭受来自各方势力的排斥与打压。

正因如此,辛弃疾空有一身绝世才华和卓越战功,却长期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只能被迫闲居于乡野之间,虚度将近二十载的漫长光阴。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内心深处对于抗战的渴望从未熄灭,反而如熊熊烈火般越烧越旺;同时,对于国家未来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也时刻萦绕心头,令他夜不能寐、食不知味。

这种复杂交织的情感,促使他挥笔写下一篇篇慷慨激昂、感人肺腑的诗词佳作,以抒发自己报国有心但请缨无路的悲愤之情。

开禧三年九月初十,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

据说,辛弃疾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可叹,辛弃疾虽有报国之志,却无人赏识。

哪怕现实是如此的无奈令人悲愤,辛弃疾的内心依然充满了豪情壮志和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所以,无关乎年龄,无关乎岁月,无关乎境遇,只有经历无数次生死考验,方能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坚韧和果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