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刚穿越的我,忽悠朱棣造反 > 第198章 线索

大明:刚穿越的我,忽悠朱棣造反 第198章 线索

作者:柯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2 11:48:44

同一时间,就在浙江布政使陈立等官员暗中密谋的时候,随同燕王朱棣出京的\"税课司\"大使曹爽和颍国公傅友德也是出现在了幽静的书房之中。

八月底的江南水乡温度很是燥热,但此刻书房中的气氛却十分冰冷,使得从旁伺候的内侍马和小心翼翼,偶尔走起路来都是悄无声息,以免打扰了燕王朱棣等人的思绪。

\"先生,如何看待刚刚的那些官员们?\"

不知过了多久,书房中的沉默终是被打破,披着一件长袍的燕王朱棣眉头紧锁,不断于脑海中回忆着刚刚在码头上的见闻。

虽然刚刚那些浙江本地官员的行为举止无可挑剔,就连给他安排的这\"驿馆\"都是朝廷的\"官驿\",没有反应刻意逢迎之意,但他仍是隐隐觉得有些怪异,似乎遗漏了什么。

\"老国公觉得呢?\"

闻言,曹爽并未即刻言语,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身旁老神在在的颍国公傅友德,眼眸中闪烁着异样的神采。

他虽是拥有上帝视角,可以俯瞰历史长河,但单论对人心的把控,却远远无法与傅友德这样的\"人精\"相提并论。

\"内部不和。\"

闻听耳畔旁的声音响起,闭目养神多时的颍国公傅友德缓缓睁开了眼睛,嘴角勾勒着一抹冷笑。

\"内部不和?\"

本就有些茫然的朱棣听得此话更加惶然,下意识吧唧了一下嘴,心道这都是哪跟哪,颍国公傅友德拢共都没跟刚刚的那些官员们说上几句话,便知晓这些官员们内部不和了?

\"老爷子所言甚是。\"曹爽的声音适时响起,令得朱棣刚欲宣之于口的话语重新咽了回去。

不愧是纵横沙场数十年的开国功勋,果然一眼便能窥伺\"虚实\"。

\"先生,孤怎么有些糊涂了?\"

\"这些浙江官员,怎么就内部不和了?\"眼瞅着曹爽和傅友德均是察觉到了一丝端倪,朱棣便忍不住召集询问道。

虽然从表面上,他们此行乃是为了调查杭州富绅偷税漏税而来,但最终的目的却是顺藤摸瓜,将为这些富绅豪商提供庇护的官员们一网打尽,并顺势为朱元璋整顿商税找到由头。

依着这个思路考虑,假若刚刚那些官员真的像颍国公傅友德所说的那般\"面和心不和\",他或许便可以此作为突破点,迅速找到杭州官员和富绅豪商彼此沆瀣一气的关键证据。

\"殿下难道没有注意到吗,\"粗重的喘息声中,曹爽幽幽起身,清冷的声音中满是嘲弄:\"今日前来迎接殿下的官员们那么多,但却少了最为重要的一个人。\"

\"杭州知府。\"

此话一出,书房中的气氛瞬间变冷,而燕王朱棣的眼神也是隐晦不定,脸上露出了恍然之色,难怪他一直觉得似乎哪里有些不对,原来症结在此。

这杭州府作为江南重镇,每年向朝廷缴纳的赋税都是名列前茅,故此历任杭州府在任期结束之后,基本都会受到升迁重用,即便有人任内政绩平平,或者出现过小的差错,也会酌情被派往相对富庶的省份,继续代天巡狩。

可以说,这杭州知府的差事,乃是天下一等一的好差事,不知多少人在暗中盯着这个位置,希望能够将杭州府作为自己升迁的垫脚石。

可身份地位如此煊赫的一名官员,今日却没有出现在前来迎接燕王朱棣的队伍中,反倒是由名义上节制整个浙江省十一府全部民生政务的布政使陈立负责统筹全局。

即便那杭州知府深谙人情世故,刻意将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让给了自己的顶头上司,但也不至于从始至终都没有露面。

这背后,定然藏着某些不为人知的隐情。

\"殿下,奴婢这就去召驿馆中的下人前来一问..\"见燕王朱棣若有若思,曹爽和颍国公傅友德也是含笑点头,从旁伺候的马和便是主动上前一步请示道。

\"问什么问,\"闻言,燕王朱棣便有些不满的挥了挥手,吓得马和赶忙匍匐在地:\"人家估计巴不得咱们问呐。\"

若是他没有猜错,这驿馆上上下下皆是那布政使陈立的眼线,这些人怎么可能对他说实话。

\"先生,该说不说,还真有点意思..\"

\"杭州知府,这是被架空了?\"

随意的发了几句牢骚之后,朱棣重新将目光投向曹爽,眉眼间闪过一抹凝重,看来这杭州官场的内部情况,要比他想象中复杂许多。

\"杭州知府虞谦,祖籍河南陈留,洪武二十一年由国子生擢刑部山东司郎中,因政绩斐然,于今年春天升任杭州知府。\"

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之后,曹爽自怀中摸出了朱棣前些时日交予他的一封卷轴,并且将其搁置在朱棣身前的案牍上。

自从得知自己即将前往杭州府整顿税务之后,他便出于\"知己知彼,方才能够百战百胜\"的心理,提前向朱棣索要了浙江诸多官员的生平简介。

其中便包括了这位杭州知府虞谦。

\"今年春天才刚刚升任杭州知府?\"简单的翻阅了几眼之后,燕王朱棣便有些诧异的惊叹道,似乎清楚了这位杭州知府被架空的原因。

这杭州府作为浙江省的\"首府\",城中不仅有知府衙门,还有名义上总督全省行政事务的布政司衙门,甚至还有两个知县衙门。

层层掣肘和分权制衡之下,不上不下的杭州知府,确实存在被\"架空\"的可能,而且这种现象在大明的官场中并不新鲜。

究其根本原因,便是在于本地官员的\"势力\"过强导致。

大明建国至今不过二十余年,科考取士却也仅仅进行了屈指可数的四次,其中在洪武三年到洪武十八年的这十五年时间里,大明更是直接中断了科举考试,使得官员的选拔途径由科举转变为\"荐举\"。

而这项政策便直接导致,大明在地方上诞生了许多土生土长的\"本地官\",这些官员在治理自己家乡的时候虽是基本都能够做到兢兢业业,但当其任期结束,改调至其余府县的时候,便会自然而然受到当地官员的\"排挤\"和\"疏远\"。

虽然朱元璋已于洪武十八年正式下旨恢复了科举考试,但\"荐举\"制度带来的诸多隐患仍在源源不断的影响着大明官场。

而今日没有在码头上露面的杭州知府虞谦,极有可能便是受到这种制度影响的倒霉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