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古典架空 > 大唐:实习生穿越竟成临川公主! > 第三百六十五章 撰写《孝德颂》

栩栩的眼睛在李孟姜制作的好眼力治疗贴,帮助下逐渐转好,不过李孟姜跟栩栩说,她的双眼完全之前,不可以去见太刺眼的阳光, 小家伙点点头乖巧回答一个“好”字。

李孟姜向田福院院长龙葵有仔细照顾栩栩,让她的眼睛快点恢复更快一些,龙葵点头:

“十殿下,我知道了,请您放心吧,这里的孩子们我都会平等对待的。”

李孟姜打一个响指:“oK!有你这句话,葵葵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啦,那没有什么事情的话,我就先回去啦。”

龙葵微微俯身:“恭送十殿下啦。”

李孟姜回到谯国公府,她回到碧霞殿内,就坐在椅子上,拿起毛笔在宣纸上写下:

天地初开,孝德便是根基。

考察上古时代,对父母的爱戴与尊敬早已流传。

看那父母的恩情,如苍天般无边无际。

生育我们无比辛劳,抚养我们无微不至。

饥饿时哺乳喂养,寒冷时穿衣保暖。

在襁褓之中,父母夜夜不能安睡,守护周全,唯恐我们有丝毫闪失。

等到我们渐渐长大,父母教诲从不疲倦,盼望着子女成才。

启迪我们的心智,引导我们的言行,教授礼仪规范,传授道德准则。

他们的情感深沉,心意殷切,恩情如同东海浩瀚,德行与天地相配。

因此,子女应当尽心孝养父母。

清晨起身向父母问安,夜晚为父母铺床侍寝,冬天为父母温暖被褥,夏天为父母扇席纳凉,用美味的食物奉养双亲。

顺从父母的心意,不违背他们的意愿,陪伴在父母身边让他们欢喜。

父母生病时,心中忧虑不安,亲自侍奉汤药,日夜守护,衣不解带,只愿父母身体康复。

至于树立德行、践行正道,让父母因自己而荣耀,光耀家族门楣,这是孝道的终极目标。

从前,虞舜的父亲愚顽、母亲嚣张、弟弟傲慢,而舜却更加孝顺友爱。

他在历山耕种时,大象帮他耕地,鸟儿帮他除草。

他的孝行感动天地,最终登上帝位,福泽百姓。

曾参极为孝顺,母亲咬指他便能感应心痛。

郭巨为奉养母亲欲埋亲子,上天赐予黄金保全孝道。

这些都是古人孝德的楷模,为后世树立典范,光辉如同日月星辰。

如今我大唐,圣人以美德治理天下,教化盛行。

陛下以孝道治理天下,仁德之风远播,四海百姓心悦诚服。

万民仰慕德行,都知晓孝悌的道义。

因此家中有孝子,国家有忠臣,风俗淳朴美好,社稷安定祥和。

希望我朝臣民,都心怀孝德,继承先贤的遗风。

父亲慈爱、子女孝顺,兄长友善、弟弟恭敬,夫妇和睦,家庭融洽。

由此推广开来,邻里之间相互帮助,乡邻之间彼此亲近,天下大同的理想,便指日可待了。

谨此赞颂孝德,让其光辉永远昭明于后世!

“十殿下又在写什么妙文?”

侍女白茶抱着裘袍进来,见案头摊开的卷轴,鼻尖凑近了些,

\"这字写得跟印出来似的,奴婢瞧着比弘文馆的课业还齐整。\"

李孟姜用镇纸压平宣纸,墨香混着她腕间的沉水香散开来:

“不是妙文,是本宫写的《孝德颂》。”

说着她取过朱砂笔,在落款处盖了 \"临川郡印\",红泥落在素白宣纸上,像滴了朵带露的石榴花。

白茶惊得裘袍滑落在地:

“殿下自己写的?这可比《女戒》好懂多了,瞧这句 '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读着跟听故事似的。”

她蹲身拾袍,目光扫过 \"陛下以孝治天下\" 几字,声音突然低了些,

“只是... 陛下如今忌讳这个?”

炭盆 \"噼啪\" 爆了火星,李孟姜伸手拨了拨鎏金香炉,龙涎香混着松烟味腾起:

“忌讳什么?当年陛下为太上皇修大明宫,亲自督工选石,满朝都夸是孝子。”

她将卷轴卷好,用茜素罗带捆了三道,

“明日随本宫进宫,把这个呈给陛下。”

白茶捏着罗带打了个结,喉间动了动:

“前儿个听府里的管事说,陛下连龙袍都改了窄袖...”

话未说完便被李孟姜抬手止住。

暖阁外传来更夫打更声,已是戌时三刻,她望着窗外模糊的宫墙影子,想起上月在感业寺见到的李治

玄色常服下露出的中衣领口,分明补了三道针脚。

“去把石青翟衣找出来。”

李孟姜起身打开樟木柜,樟脑味混着旧年薰香扑面而来,

“明早要去长乐宫请安,别让王皇后挑了错处。”

第二日辰时,马车停在玄武门外。

李孟姜隔着轿帘听见兵器碰撞声,想起贞观年间随太宗出巡时,父亲总把她护在亲兵中间。

如今父亲的灵位供在家庙,她却要带着《孝德颂》去见那个曾追着她喊 \"阿姊\" 的少年天子。

长乐殿内,王皇后捏着《孝德颂》卷轴轻笑:

“长公主好文采,这 ' 孝感天地 ' 的典故用得妙啊。”

珍珠垂帘后,她的目光落在

\"虞舜父顽母嚚\" 几字上,指尖敲了敲桌沿,

\"只是不知陛下见了,会不会想起感业寺那位...\"

\"皇姊\"

殿外传来李治的声音,带着几分急切。

他穿着浅黄常服,腰间只挂了块羊脂玉佩,见李孟姜在座,眼中一亮,

\"正想差人请你,昨儿批折子看到 ' 孝治天下 ' 四字,忽然就想起你写的《女则注》。\"

李孟姜行过礼,示意白茶呈上卷轴:

\"臣妹近日有感而发,写了篇《孝德颂》,还请陛下指正。\"

她留意到李治袖口的补丁

果然如密信所言,为筹军费,皇帝已以身作则缩减用度。

李治展开卷轴,目光在 \"立身行道,扬名显亲\" 处顿了顿。

殿中寂静,唯有鹦鹉在檐下啄食的声响。

李孟姜想起十二岁那年,她在弘文馆作《春赋》,太宗看完递给李治:

\"你阿姊的才学,不输须眉。\"

此刻的李治,神情与父亲如出一辙。

\"好!\"

李治突然出声,惊得鹦鹉扑棱翅膀,

\"正愁如何让宗室明白忠君即尽孝,皇姊这文章来得太及时了。\"

他转头吩咐宦官:

\"立刻着人抄录百份,发往各府衙学宫,就说这是朕亲批的教化范本。\"

王皇后在旁笑道:

\"长公主真是陛下的肱骨之臣,这文章既能正纲常,又能...\"

她忽然掩口,转而去拨弄案上的博古架。

李孟姜听出话中未尽之意,目光却落在李治腰间玉佩

那是贞观二十二年她送的生日礼物,绳结已磨得发亮。

\"皇姊可知?\"

李治忽然靠近,声音低了些;

\"梁建方的军队至今缺三千件棉甲。

朕昨日翻遍内库,竟凑不出十匹完整的蜀锦...\"

他指尖摩挲着卷轴边缘,

\"若能借《孝德颂》让宗室贵胄主动捐输...\"

铜漏滴水声清晰可闻,李孟姜看着李治眼下的青黑,忽然想起玄武门之变那年,她抱着年幼的他躲在藏书阁,听着宫外杀声震天。

此刻的皇帝不再是记忆中拽着她裙摆的孩童,而是需要她用文章为他铺路的君主。

\"臣妹府中尚有百顷良田,\"

她解下腕间玉镯放在案上:

\"明日便着人典卖,先凑三万贯军费。\"

李治看着玉镯,喉结动了动。

那是贞观年间韦贵妃赐给李孟姜的及笄礼,曾是他儿时最羡慕的物件。

\"皇姊...\"

他伸手想握她的手,却在触到翟衣刺绣时顿住,

\"待西疆平定,朕定要陪你去九成宫,就像... 就像父皇在世时那样。\"

李孟姜笑着应下,心中却清楚,有些时光终究回不去了。

从她决定将《孝德颂》作为投名状的那一刻,便深知君臣之礼已重于姐弟之情。

但只要这篇文章能解李治燃眉之急,能让他在朝堂上多一份底气,便足够了。

离开太极宫时,春日的风卷着柳絮扑在轿帘上。

白茶掀开帘子,见李孟姜望着承天门方向出神,忍不住问:

\"殿下真要卖了庄子?那是老殿下留给您的...\"

\"留着庄子能当棉甲使?\"

李孟姜打断她,指尖抚过《孝德颂》的纸边,

\"记住,在这宫里,最金贵的不是田产珠宝,是陛下信得过的人。\"

远处传来打更声,巳时三刻。李孟姜靠在轿壁上,闭目养神。

恍惚间,她又看见十四岁的李治和李明达,举着只纸鸢一起追在她身后跑:

\"阿姊看!这是我新做的,能飞那么高\"

如今纸鸢早已不知去向,少年天子手中握着的,是她用文字织就的 \"孝德\" 大旗。

而她,甘做那根隐在暗处的线,助他在风云诡谲的朝堂上,飞得更高,更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