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恐怖 > 季汉刘璋 > 第756章 入城

季汉刘璋 第756章 入城

作者:花花家的太岁 分类:恐怖 更新时间:2025-11-01 03:56:22

邺城。

一夜喧哗过后,秦军接管了这座城池-——自此,这座河北的政治经济中心,落入了刘璋的手中。

清晨,当第一抹晨曦升起的时候,邺城的西门大开,城门两侧站着戒备森严的锐卒,这些锐卒犹如一条长龙般,延伸到了秦军营寨所在的位置,而秦军营寨门前,黄权、张任、马超等几位征伐邺城的将校,正准备入城的事宜。

邺城作为河北的治所,某种意义上可以算作河北的国都,而今攻克敌方的都城,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一桩可喜可贺的大事,所故入城的仪式,是必不可免的。

再者摆开架式,大军入城,向邺城的士庶宣告,这座以往袁氏的城池,归属于秦王刘璋的治下,是黄权这位秦军主帅所必须做的事情。

在一片肃穆严整的氛围下,黄权自营门口动身,向着邺城西门行去。

行不多时,黄权来到了邺城西门,但见城门前,以张南为首的袁氏文武臣子,一一拜伏于地,向黄权表以归降之心。

“张将军请起。”黄权做出一副礼贤的姿态,他来到张南的身前,双手虚托将张南扶起,口中赞道:“昨夜的事情权已经知晓了,非张将军,邺城安能为我军所有,而今攻取下邺城,功勋第一,非张将军莫属。”

“南不过一介降人,安敢言功勋二字。”张南知道官面上的套话,他客气了一句,只他心中却是欢喜非常,盖因有黄权推功第一的说法在,念来他可以获得不菲的报答,尽管这份报答,是通过背叛老东家袁氏获取的。

“张将军幡然醒悟,弃暗投明,怎可以降人自诩,君之功勋,必当有所嘉赏。”黄权出言许诺道:“今权已上表秦王,言明昨夜之事,张将军且稍待数日,待秦王回文一至,张将军升官封爵只在眼前。”

对于张南这等不忠不义之人,黄权却是好言相慰,言明为其表功,其缘故盖因河北还未荡定,袁谭、袁尚如今还在负隅顽抗,此外海内有中原曹操、辽东刘备、荆州刘表、江东孙策等人割据州郡,倘若这些人的麾下多上张南这等人,天下就容易平定了。

说穿了,张南是一个榜样,也是一个符号,证明秦王刘璋不会亏待降人,尤其是立有大功的降人,尽管这个降人可能有人品上的污点,但都不影响降人得到应有的报答。

“南多谢将军。”张南终是按捺不住心头的欢喜,他跪拜而下,向黄权表以谢意。

安抚了张南,黄权向着下一个为首的邺城降人走去,他拱手道:“可是荀友若先生。”

“正是。”荀谌面色黯淡的点了点头,而后不再言语,他不是张南那等叛徒,而是城池陷落时不得脱身,是故淹留在了城内,如今为了家小和自家的性命,不得已来此迎接秦军入城。

“我主麾下主簿兼军师将军荀公达,以前在我主面前数次言及先生,以先生智谋略不出世,实海内之大才,我主本欲召而见之,只可惜先生委事于袁氏,不得会面,甚为惋惜,今得先生,我主可了结一桩心事了。”对于荀攸的族叔荀谌,黄权语气略带敬意,向荀谌表达了刘璋对荀谌的仰慕之心。

荀谌苦笑着摇了摇头:“公达所言,实是过之,谌不过有点小伎俩,却非是什么智谋略不出世,不然,何以今日邺城为将军所取,谌又为将军所擒。”

“先生不必谦逊。”黄权宽慰荀谌道:“向着荀主簿有言,先生虽是为袁氏礼遇,却是未得听之信之,是故身在邺城,没能发挥出先生真正的才干。”

“今日之事,推而论之,非先生之才具不足,实乃袁氏昏庸之故。”

“得将军此言,谌甚为惭愧。”荀谌轻叹了一声,他是个聪明人,知道黄权所以如此推崇他,并非真的是他的才具上乘,而是他是荀攸的族叔,而荀攸在秦王麾下颇受重用,所以黄权才这般礼遇推崇他。

‘托了公达的庇护。’荀谌心中感谢了荀攸一声,非是荀攸,在擒获他的敌将面前,他说不得会受辱一二,同时荀谌念起狡兔三窟的旧事,这多条门路,确乎到哪都可以得到礼遇。

同荀谌对谈了几句,黄权转向了下一个人,他拱手施礼道:“可是清河崔公。”

崔琰侧开身形,避开黄权的致礼,同时还礼道:“在下正是清河崔琰。”

黄权上前,他握住崔琰的手说道:“我主素闻崔公之名,以崔公清忠高亮,雅识经远,为国之良臣,可恨委身于袁氏,不得任用于麾下,实是可惜。”

“今得崔公,我主必然欣喜。”

“亡国囚虏,何敢当秦王如此赞誉。”崔琰摇了摇头,他自认为黄权所言,不过是因为他的名头响亮,是可以用来安定冀州的降臣,所以黄权才这般礼遇,且搬出秦王为他扬名。

“崔公,今我等皆为汉臣,何来亡国一说,何来囚虏之论。”黄权直率的道了一句,为了使得面前这群袁氏旧臣放下所谓的忠义和颜面,投效到秦王麾下,黄权以大家都是汉臣,不存在囚虏的说法,来帮助袁氏旧臣逃脱当下礼法的制约。

而黄权之所以有这等说辞,盖因今日虽是拿下了邺城,但袁谭和袁尚兄弟尚在,河北大部州郡还没扫平,这个时候需要袁氏旧臣-——这群对河北地理人情、山川河流熟悉的俊才,来助力他下一步扫平河北的动作。

接着黄权再出言安抚了一二袁氏旧臣,随后开始正式入城的仪式,而就在这个时候,一名斥候飞马来报:“镇东,昨夜袁军营内,故豫州刺史阴夔、都督将军马延、射声校尉郭昭等人举火作乱,袁军而今大溃崩散,袁尚在张合及高览的护佑下出逃,眼下不知所踪。”

“现下,故豫州刺史阴夔、都督将军马延、射声校尉郭昭等人共同遣使,愿弃暗投明,归降我军。”

黄权闻言有些想笑,又有些无奈,如袁氏臣子,何以如此这般无忠无义,还是说世间到底是识时务的人居多,禀守忠义的人稀缺,不然袁氏臣子如何一个接着一个归降。

心中对故豫州刺史阴夔、都督将军马延、射声校尉郭昭等人嗤之以鼻的黄权,面上却是什么情绪出现,他只招来献上归降文书的使者,好生安抚了一番,接着继续入城的仪式。

而这桩石破天惊消息,同时也落在了张南、荀谌、崔琰这些袁氏旧臣的耳中,张南心中庆幸,这赶着归降的人实是太多了,幸亏他当断则断,昨夜归降了秦军,不然他何以得到攻取邺城第一功。

张南左近的荀谌、崔琰二人闻言叹息,他们虽是归降了秦军,可他们一时间还没转变身份,依旧抱着袁氏臣子的思维,听到袁尚大营有人作乱,袁尚不知所踪,自是心中长叹,有所不虞。

至于剩余的袁氏旧臣,在听到这桩消息后,纷纷死绝了为袁氏效力的心思,打算坚定的为秦王做事,做官吗?在谁麾下做不是做,更何况秦王仁德,有功必赏。

黄权入城之后,他颁布了第一条军令,即是大小将士,不得无故骚扰邺城百姓,违令者斩,这条军令,是黄权用来招揽邺城士庶民心的方略。

如今邺城变易君主,这个时候倘若秦军行为有所不谨,做出侵犯百姓的举动,到时候邺城士庶就容易滋生出怀念袁氏的念头,对于稳固秦军的统治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

颁发第一条军令后,黄权开始做第二件紧要的事情,他着人寻来苏由的家人,苏由作为第一个暗中遣使归降的邺城将领,因行为一时不察为田丰侦知,落得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

可苏由虽是死了,但他的家小还在,一时间来不及被田丰赶尽杀绝,而今黄权寻来苏由的家小,对其家小给予关怀,同时表态必定厚葬苏由,如此可让天下之人见到秦王刘璋无上的胸怀和有功必赏的态度。

说起来,厚待苏由的家小,比起为张南表功,更能作为一个榜样,一个只需归降秦王,不管你有没有建功,都将受到来自秦王刘璋的恩赏。

往往有时候,死人比活人好用。

再下来,黄权遣兵包围了魏公府,这里他并非是对魏公府的袁氏子弟和三族人员进行赶尽杀绝,而是保护魏公府内的人员,表达出恩养降人的态度。

如今天下未定,杀绝邺城内的袁氏,只会让剩下来的敌人认为不管归降与否,都是死路一条,所故不如不做妥协,抗争到底,或许还能有一二生机出现。

在做完这些事情后,黄权行书一封,将当下邺城乃至魏郡的事情,一一表明在上,而后遣使快马向身在成皋、荥阳的刘璋发去,向刘璋咨询对于袁氏旧臣以及袁氏子弟的处理。

此外为避免大胜之后,骄心滋生下为敌所趁,黄权着令张任、马超散开游骑,侦查四方的动静,尤其是追踪袁尚的踪迹,好做到应敌于先机。

……

因昨夜故豫州刺史阴夔、都督将军马延、射声校尉郭昭等人于营中放火作乱,同时道出邺城失陷一事,致使邺兵居多的大营崩溃,不得已出逃的袁尚。

他当下口中默念起了叛徒的名字:‘阴夔、马延、郭昭。’念诵时,袁尚是一字一顿,心底杀意和恨意翻涌奔腾,亟需一个宣泄的口子。

‘苏由反叛。’

‘张南反叛。’

‘接着阴夔、马延、郭昭等人反叛。’

袁尚回顾近几日发生的事情,他只觉帐下之文武,恐怕多是存有反叛的心思,只是有些人还在犹豫,担心于名声不佳,有些人为了功名利禄,干脆的做出了反叛的举动来。

出来混的,一个讲道义的都没有,这样的言辞,是袁尚当下心中想法真实的映照。

遍历苏由、张南、阴夔、马延、郭昭等人,这些人无一不是受到过袁氏的恩惠,有些人更是从他父亲袁绍手中一路升迁,相当于得到了袁氏两代人的恩情。

可是呢?苏由、张南这些人,不顾及袁氏对于他们的恩情,也不顾及来自忠义礼法的约束,一心只念着将袁氏卖一个好价钱,换取自身的功名利禄。

‘其行可恨,其心可鄙,其人可耻。’袁尚心中谩骂不休,可谩骂并不能解决他当下的困境,只是让他心中的积郁稍稍得到发泄,但一想到当下的时局,袁尚顿感浑身乏力,两眼一抹黑。

原本袁尚接受了田丰的进言,打算先引大军退守河间,然后募集军马,重整旗鼓,兼之和袁谭讲和,兄弟一条心,合兵一处,向着邺城发兵而去,夺回这座本属于他们袁氏的城池。

可现下,袁尚手中的数万邺兵,只剩下万余人马而已,其余的邺兵,在昨夜大营崩溃的情况下,分崩离析,散落各处,多半已经归降了秦军,毕竟他们的家小身在邺城,把控在秦军的手中。

因是如故,手中只握有万余残兵的袁尚,自感前途一片晦暗,或者说,他已经没有未来了,毕竟以此万余残兵前往河间,再行招募士卒,所得不过乌合之众,不如身经百战的数万邺兵战力强悍。

然而就算时局如此艰难,袁尚还是打算前往河间,招兵买马,以及低声下气同袁谭讲和,谋求夺回邺城,而袁尚这般执着和坚定,盖因他不想放弃河北,放弃父亲袁绍创下的基业。

再者,袁尚不愿意放弃河北,遁入胡地求生,他自认是四世三公的贵公子,不是茹毛饮血、兄死叔就嫂的胡人,抱着这样的念头,袁尚打算顽抗到底,倘若真的回天乏术,再行商讨遁入胡地的事宜。

一念至此,袁尚确定了两件事情,其一急速赶赴河间,把控住幽州、河间、渤海这一连块的州郡,然后募集军马,重整旗鼓;其二向兄长袁谭讲和,说服袁谭和他合兵一处,共伐邺城,谋取夺回邺城。

‘望苍天庇佑,使尚可成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