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古典架空 > 医女的大唐恋歌 > 第494章 锯齿的形状

阿竹看着眼前这热闹的场景,心里暖洋洋的。她忽然觉得,草药不仅仅是用来治病的药材,更像是一条纽带,把大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通过这些草药,大家分享着治病的经验,传递着彼此的关心与温暖,让整个村子都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苏瑶走到阿竹身边,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温柔地说道:“阿竹,你看,这就是草药的力量,它不仅能治愈身体的病痛,还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以后,你要继续把这些草药知识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让这份温暖和智慧一直传承下去。”

阿竹重重地点了点头,眼神里充满了坚定与信心。她看着桌上那株在灯光下轻轻晃动的蒲公英,又看了看身边这些热情洋溢的乡亲们,心中暗暗下定决心:无论未来的路有多难,她都会一直坚守在这条草药之路上,用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草药、利用草药,让这些来自山野的宝贝,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温暖更多人的生活。

煤油灯的灯光依旧在摇曳,药庐里的欢声笑语不断,那株小小的蒲公英,仿佛也在这温馨的氛围中,绽放出了更加灿烂的光彩,见证着这份关于草药、关于温暖、关于传承的美好故事。

阿石正低头用布巾擦着小腿上的泥点,闻言抬起头,黝黑的脸上泛起几分腼腆:“可不是嘛,去年我媳妇生了娃,没过多久就得了乳腺炎,左边的胸脯肿得像个馒头,碰都碰不得,疼得整夜睡不着。” 他挠了挠头,语气里满是感激,“我急得团团转,跑去请苏大夫,她一看就说用蒲公英治。”

“当时她的乳腺已经有了硬块,再拖下去就要化脓了。” 苏瑶的声音适时响起,她走到桌前,拿起一株蒲公英,“我用新鲜蒲公英的根和叶捣烂,加了点黄酒调和,敷在患处,又开了蒲公英配金银花、连翘的煎剂,让她每日服两次。”

阿石接过话头,说得愈发详细:“第一天敷上药,我媳妇就说没那么疼了;第二天硬块就软了些;到了第三天,红肿全消了,喂奶也不疼了。苏大夫还说,剩下的蒲公英可以晒干泡茶,平时喝着能预防上火,我家现在还存着不少呢。” 他说着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果然装着晒干的蒲公英,叶片呈黄褐色,却依旧能看出锯齿的形状。

赵生听得入了迷,忍不住拿起新鲜的蒲公英捣烂,学着阿石说的样子加了点清水,果然见汁液很快渗了出来,带着淡淡的清苦气息。“这蒲公英真有这么神?” 他疑惑地问,“要是疮痈已经破了,还能用吗?”

“破了就不能直接敷了。” 苏瑶摇了摇头,拿起晒干的蒲公英,“可以将蒲公英煎水,用纱布蘸着药液擦拭患处,同样能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中医用药最讲究辨证,同一种药材,用法却要根据病情调整,不能一概而论。” 她转向阿竹,“你再说说,蒲公英和鱼腥草的功效有什么不同?”

阿竹深吸一口气,理清思路道:“鱼腥草擅长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尤其适合治肺痈、疮疡肿毒;蒲公英除了清热解毒,还能通淋利尿、清肝明目,治小便不利、目赤肿痛也很有效。两者都能治疮痈,但鱼腥草偏于排脓,蒲公英偏于散结。”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而且鱼腥草的腥气较重,有些患者喝不惯,蒲公英的味道相对温和些。”

苏瑶满意地点头,伸手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说得很全面。认药不仅要认形状、认气味,还要记功效、记区别,这样用药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 她拿起那株山麦冬,“就像这山麦冬,和普通麦冬都能滋阴润燥,但山麦冬的滋腻性更小,脾胃虚弱的患者用起来更合适。”

陈婆婆已经将西瓜吃完了,正收拾着瓷碗,闻言笑道:“你们这学医的,连草都能说出这么多门道。我活了这么大年纪,只知道蒲公英能当野菜吃,没想到还有这么多用处。”

“蒲公英的嫩叶确实能吃。” 阿石接口道,“春天的时候,我常去山涧边采些回来,用开水焯一下,拌上蒜泥和香油,味道可爽口了。苏大夫说,这叫‘药食同源’,既能当菜吃,又能补身体。”

赵生和李墨听得眼睛发亮,连忙在本子上记录 “蒲公英嫩叶可食用,药食同源”。阿竹则想起自己小时候,娘也曾用蒲公英煮水给她治过眼睛红肿,那时只觉得味道苦,现在才知道这不起眼的小草竟有这么大的功效。她低头看着本子上密密麻麻的字迹,指尖抚过 “鱼腥草辨白霜、蒲公英分锯齿” 的批注,心中对 “医者仁心” 四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 原来每一株药材里,都藏着治愈的力量,每一次辨识与讲解,都是在传承这份救人的初心。

蝉鸣顺着药庐的木窗蜿蜒而入,与矮桌上新鲜药材的清苦气息缠在一起,在阳光里织成一张温柔的网。阿竹捏着鱼腥草的指尖还沾着山涧的湿意,看着叶片背面的白霜在光下泛着细闪,忽然听见苏瑶的声音从诊台方向传来:“张伯,您稍候片刻,今日这药膏加些新鲜鱼腥草汁,消肿止痛的功效能更胜一筹。”

张伯连忙应着,从竹椅上坐直了些,枯瘦的手轻轻搭在膝盖的红肿处。方才阿石送来的鱼腥草还带着晨露,几株被挑出来放在瓷碟里,心形叶片上的水珠顺着边缘滚落,在青石板上晕开小小的湿痕。苏瑶取过那只沉甸甸的青石臼,臼壁光滑如玉,是祖辈传下来的老物件,边缘还留着经年累月研磨出的浅痕。

“先放艾草。” 苏瑶拿起晒干的艾草,叶片呈灰绿色,揉碎后便有温润的香气漫出。她将艾草均匀铺在石臼底部,动作轻柔得像对待易碎的珍宝,“这艾草要选去年的陈艾,晒干后反复筛去杂质,药效才够醇厚。新艾虽鲜,却带着燥性,不适合熬膏。”

阿竹连忙掏出布面本子,炭笔在纸上沙沙作响:“药膏用陈艾,去杂质,性温润。” 赵生和李墨也凑了过来,眼睛紧紧盯着石臼,连呼吸都放轻了些。陈婆婆端着刚沏好的茉莉花茶走进来,见苏瑶要做药膏,便将茶盘放在一旁,笑着道:“苏大夫做的药膏最管用,去年我家老头子腰上长了个疮,敷了三天就收口了。”

苏瑶笑着点头,拿起几支桂枝放进石臼。桂枝的棕红枝干与艾草的灰绿叶片相映,刚一入臼就散发出辛香气息,与艾草的温润交织在一起。“桂枝要切成小段,去皮去枝节,这样研磨时药性才容易出来。” 她边说边拿起石杵,那石杵沉甸甸的,握柄处被磨得光滑发亮。

众人屏息凝神,看着苏瑶的手臂轻轻发力,石杵与石臼碰撞发出 “咚、咚” 的沉闷声响,在蝉鸣阵阵的药庐里格外清晰。起初是粗粝的摩擦声,随着研磨的持续,声音渐渐变得细腻起来。苏瑶的动作不急不缓,石杵在臼中顺时针旋转,将艾草与桂枝碾成细碎的粉末,药香也随之愈发浓郁,先是艾草的暖香萦绕鼻尖,接着桂枝的辛香便钻了进来,带着几分通透的暖意。

“要磨到没有颗粒感才行。” 苏瑶停下动作,用石杵轻轻拨弄着臼中的药粉,“药膏的细腻度直接关系到药效,若是有粗渣,敷在患处会磨得疼,药性也渗透不进去。” 她抬头看向阿竹,“你过来试试?”

阿竹眼睛一亮,连忙走上前。她双手握住石杵,刚一用力就觉出分量不轻,学着苏瑶的样子旋转研磨,没几下手臂就开始发酸。苏瑶在一旁轻轻扶着她的手腕:“力道要匀,不是用蛮劲,要让药粉在臼中充分摩擦。” 阿竹点点头,调整着力度,石杵再次发出沉闷的声响,鼻尖萦绕的药香似乎也因她的动作变得更浓了些。

磨了约莫半柱香的时间,药粉终于变得细腻如尘。苏瑶接过石杵,将新鲜鱼腥草放进臼中,叶片上的晨露滴落在药粉里,发出 “嘀嗒” 的轻响。“鱼腥草要新鲜的才好,汁多味浓,清热消肿的功效最强。” 她握着石杵快速捣击,鱼腥草的清苦气息瞬间迸发出来,与艾草、桂枝的香气交织在一起,层次分明却又和谐相融 —— 先是艾草的温润打底,接着桂枝的辛香上扬,最后鱼腥草的清苦收尾,三种味道在空气中缠绕盘旋,让人闻着都觉得神清气爽。

张伯凑过来闻了闻,忍不住赞叹:“这味道真好闻,闻着膝盖都不那么沉了。” 苏瑶笑着解释:“这就是药材的‘气’,每种药材都有自己的气,气能载药,通过皮肤渗透进经络,起到治病的作用。” 她将捣好的鱼腥草汁与药粉拌匀,药粉立刻变成了湿润的青绿色,散发着浓郁的药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