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古典架空 > 医女的大唐恋歌 > 第443章 传奇故事

医女的大唐恋歌 第443章 传奇故事

作者:喜欢红苋菜的老袁头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5-10-12 13:40:29

她的手指轻轻拂过 “疮痈肿毒” 的注解,又想起去年夏天,村里的孩童玩耍时不小心被蚊虫叮咬,抓挠后皮肤红肿化脓,家长们急得团团转。苏瑶便用菊花捣烂,加入少量蒲公英汁,调成糊状敷在患处,每日更换两次。几天后,孩童们皮肤上的红肿就消退了,化脓的地方也渐渐愈合。这些鲜活的案例,让医书中冰冷的文字变得生动起来,也让她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医 “治未病”“辨证施治” 的智慧。

阳光渐渐移到了苏瑶的发梢,将她乌黑的头发染成了浅金色,额前的碎发垂落下来,轻轻贴在饱满的额头上。她完全没有察觉,依旧专注地研读着医书,时而微微点头,对书中的观点表示赞同;时而眉头微蹙,认真思考着书中记载的疑难病症解法;时而嘴唇微动,小声念着医书中的方剂配伍,仿佛在与古人对话。诊疗室里安静极了,只有书页翻动时发出的 “哗啦” 声,轻柔而有节奏,像是在演奏一首独特的乐曲。

不知过了多久,苏瑶才缓缓抬起头,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这时她才发现,窗外的阳光已经升到了半空,院中的槐树投下浓密的树荫,光影在地面上变幻出斑驳的图案。她轻轻合上医书,将其放在诊桌上,指尖还残留着纸页的温度。诊疗室里的墨香、草药香依旧浓郁,那些书写在医书空白处的感悟,像是一颗颗种子,终将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生根发芽,开出济世救人的花朵。

苏瑶站在诊桌旁,指尖还残留着医书纸张的温润触感,心中对中医的敬畏与热爱愈发浓烈。她深知,中医的世界远比这本医书所呈现的更加博大精深,就像广袤的星空,每一味药材都是一颗独特的星辰,每一个病症都是一片需要探索的星域,唯有不断跋涉,才能窥见其中的奥秘。

就拿手边药柜里常见的 “柴胡” 来说,看似普通的草本植物,却有着 “味苦、辛,性微寒,归肝、胆、肺经” 的复杂性味归经,既能疏散退热,治疗感冒发热、寒热往来,又能疏肝解郁,缓解胸胁胀痛、月经不调,还能升举阳气,改善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可若辨证不准,用药不当,轻则药效全无,重则加重病情。苏瑶曾遇到过一位因肝气郁结导致月经不调的年轻姑娘,起初当地的赤脚医生误用了温补的药材,反而让姑娘的症状愈发严重,胸闷胁痛的症状加剧,月经周期也更加紊乱。后来姑娘找到苏瑶,她仔细辨证后,用柴胡搭配当归、白芍、白术等药材疏肝健脾、养血调经,姑娘服药一个月后,月经周期逐渐规律,胸闷的症状也彻底消失。这件事让苏瑶更加明白,每一味药材的性味归经都不可轻视,每一个病症背后都可能隐藏着复杂的病因,唯有精准辨证、合理用药,才能真正为患者解除病痛。

她的目光扫过诊桌上摆放的脉枕,想起平日里为患者诊脉时的场景。有的患者脉象浮紧,多为风寒感冒;有的脉象滑数,常伴湿热内蕴;还有的脉象细弱,往往是气血亏虚。可有时,病症的表象与脉象却不尽相同,就像上个月接诊的一位中年男子,表面上看是咳嗽咳痰,像是风寒犯肺,可诊脉时却发现脉象细数,再结合他夜间盗汗、口干咽燥的症状,才判断出是肺阴亏虚导致的咳嗽。若只看表象用药,用了辛温解表的药材,只会让肺阴愈发亏虚,病情雪上加霜。正是这些临床经历,让苏瑶更加坚定了不断精进医术的决心,她知道,只有深入钻研医学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在面对各种疑难杂症时从容不迫,才能更好地守护乡亲们的健康。

一阵微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槐树叶的清香,也勾起了苏瑶对祖父的回忆。祖父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那个总是穿着灰色长衫,戴着老花镜,在药柜前仔细抓药的老人,是她中医之路的引路人。小时候,她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趴在药柜旁,看祖父为患者诊脉、开方、抓药,听祖父讲解每一味药材的故事。祖父总是一边研磨草药,一边对她说:“瑶瑶,你看这草药,看似不起眼,却能救人命。咱们做中医的,就得对每一味药、每一个病人都上心。”

祖父临终前的场景更是清晰地回荡在她的耳边。那时祖父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却依旧紧紧握着她的手,眼神坚定而恳切:“瑶瑶,咱们‘济世堂’开了几十年,靠的就是‘用心治病,诚信待人’这八个字。你要好好学,好好治,别辜负了乡亲们的信任。” 当时苏瑶强忍着眼眶中的泪水,重重地点了点头,她知道,祖父是将 “济世堂” 的未来,将乡亲们的健康托付给了她。从那以后,这八个字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她的行医之路。

有一次,村里的张大爷得了急性腹痛,深夜里家人急忙把苏瑶叫去。当时天色漆黑,路上还下着小雨,苏瑶冒着雨,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到张大爷家。她仔细为张大爷诊脉、看舌苔,判断是寒邪凝滞肠胃导致的腹痛,便急忙回到医馆取来药材,为张大爷煎药。看着张大爷喝下药后腹痛逐渐缓解,苏瑶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第二天,张大爷的家人送来一篮子鸡蛋表示感谢,苏瑶却婉言谢绝了,她说:“张大爷,这是我应该做的,‘用心治病’是我祖父教我的道理,我不能忘。”

每当想起祖父的嘱托,想起乡亲们信任的眼神,苏瑶心中便充满了力量,也更加坚定了学好医术的决心。她还记得自己刚接手 “济世堂” 时,由于经验不足,遇到复杂病症常常手足无措。有一次,一位患者得了顽固性头痛,苏瑶尝试了多种方剂,效果都不理想。那段时间,她茶饭不思,日夜研读医书,还特意去几十里外的镇上请教老中医。最终,在老中医的指点下,她结合患者的体质,调整了方剂,加入了川芎、白芷等善于治头痛的药材,患者服药半个月后,头痛的症状终于得到了缓解。这件事让苏瑶明白,中医的学习没有捷径,唯有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能提升自己的医术。

如今,“济世堂” 在苏瑶的打理下,依旧充满了生机。药柜里的药材摆放得整整齐齐,每一味药材都经过苏瑶的精心挑选;诊桌上的脉枕、医书、毛笔摆放有序,处处透着严谨与认真。苏瑶每天都会早早地打开医馆的门,等待着前来就诊的患者。她会耐心地倾听患者的诉说,仔细地为患者诊脉,认真地开具药方,还会详细地叮嘱患者服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窗外的阳光越发温暖,洒在苏瑶的身上,为她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空气中的草药香与槐树叶的清香交织在一起,宁静而祥和。苏瑶深吸一口气,心中的信念愈发坚定。她知道,自己不能辜负祖父的期望,更不能辜负每一位病人将健康托付给她时的那份沉甸甸的信任。而这份对医术的执着与热爱,也将像此刻的阳光与药香一样,温暖而坚定地陪伴着她,在行医的道路上一直坚定地走下去。无论未来遇到多少困难与挑战,无论是遇到难以诊断的疑难杂症,还是面对外界对中医的质疑,她都不会退缩。因为她明白,自己肩上扛着的,不仅是 “济世堂” 的招牌,更是乡亲们的健康与希望。

阳光透过窗棂,像是被精心裁剪过一般,恰好落在摊开的医书上,为泛黄的纸页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书页上那些略显陈旧却依旧清晰的字迹,在光影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墨色的文字泛着淡淡的光泽,一笔一画都透着古人的严谨与智慧,像是在低声诉说着千百年间中医治病救人的传奇故事。

苏瑶缓缓走到诊桌旁,目光不自觉地被医书上的文字吸引,脚步也随之停下。她伸出手,指尖轻轻拂过 “黄芪” 二字,那细腻的纸页触感仿佛能连接古今,让她瞬间沉浸在中医的世界里。医书中对黄芪的记载详尽而深刻:“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托毒排脓”,每一个功效的描述都精准扼要,旁边还附有配伍示例,“治气虚乏力,可配党参、白术;治表虚自汗,可配白术、防风”。

苏瑶的眼神清澈而明亮,仿佛能透过这些文字,看到黄芪在田间生长的模样 —— 春日里,嫩绿的芽尖破土而出,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渐渐长成粗壮的茎秆,叶片呈卵形,边缘带着细小的锯齿,到了秋季,根部便积蓄起满满的药力,等待着采药人将其挖掘、晾晒,最终成为治病救人的良药。她还能隐约看到先辈们拿着这本医书,在诊室里为患者诊脉开方的场景:一位老中医眉头微蹙,仔细研读医书中的配伍方法,然后结合患者的症状,斟酌着写下药方,患者服药后逐渐康复,脸上露出感激的笑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