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古典架空 > 医女的大唐恋歌 > 第422章 小小印记

医女的大唐恋歌 第422章 小小印记

作者:喜欢红苋菜的老袁头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5-10-12 13:40:29

雪水罐的图案更是让她心动。她要在罐身上画漫天飞舞的雪花,雪花的形状不能都一样,有的要画成六角形,边缘带着细细的纹路;有的要画得蓬松些,像是刚从天上飘下来的棉絮;还有的要画得小而密,营造出大雪纷飞的感觉。雪花要从罐口一直延伸到罐底,像是整个陶罐都被大雪包裹着。在雪花中间,要画一个小小的竹筐,竹筐的纹路要清晰可见,筐口微微敞开,里面落满了雪花,就像去年冬天和师兄一起收集雪水时的场景。竹筐旁边还要画两只小小的手,一只大些,一只小些,那是她和师兄的手,正一起扶着竹筐,画面要温馨得让人一看就想起当时的欢声笑语。她还想在罐身的角落,画一个小小的陶盆,盆里装着融化的雪水,清澈见底,甚至能看到盆底的细小纹路。

龙涎草罐的图案则要热闹些。罐身上要画一大片深山里的景象,背景是高高的悬崖,悬崖上长着几株翠绿的龙涎草,叶片要画得厚实,带着点蜡质的光泽,根部紧紧扎根在石缝里,透着坚韧的劲儿。龙涎草周围要画些小动物,一只小白兔要画在龙涎草旁边,耳朵竖得高高的,眼睛圆溜溜的,像是在好奇地打量龙涎草;一只小松鼠要画在悬崖边的小树上,尾巴蓬松地翘着,手里拿着一颗松果,像是在和小白兔打招呼;还有一只小蝴蝶,翅膀要画得色彩斑斓,停在龙涎草的叶片上,像是在吸食花蜜。悬崖下面要画一片小小的草地,草地上开着几朵不知名的野花,红的、黄的、紫的,点缀在绿色的草地上,格外显眼。她还想在罐身的另一边,画一个小小的药庐,药庐的窗户敞开着,里面能看到一个小小的身影,那是她自己,正拿着画笔在画陶罐,形成一个有趣的呼应。

想着想着,林小婉的眼睛亮了起来,像是有星星落在了眼底。她睁开眼睛,再次看向案台上的陶罐,此刻在她眼里,这些朴素的粗陶罐已经不再普通,它们像是变成了画布,正等着她用画笔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心里关于陶罐的美好憧憬,像一颗被月光滋养的种子,在这静谧的夜晚,悄悄生根发芽,慢慢生长着。灶膛里的炭火依旧跳动,月光依旧温柔,药庐里的香气依旧让人安心,而她的心里,却因为这个小小的憧憬,充满了更多的期待与暖意。她轻轻抿了一口热茶,心里暗暗想着:等明天天亮,就去镇上买颜料和画笔,一定要把这些美好的图案,都画在陶罐上,让它们成为药庐里最特别的风景。

药庐里静悄悄的,只有灶膛里炭火偶尔发出的轻响,还有林小婉轻轻的呼吸声。三个粗陶罐静静地立在案台上,红色的字迹在月光下熠熠生辉,那个歪歪扭扭的红点,像是一颗跳动的小心脏,见证着这药庐里的温情,也守护着林小婉心中的美好憧憬。

张思贞从案角的抽屉里取出三张素笺,纸张是米白色的,边缘裁得整整齐齐,带着淡淡的竹纤维纹理,是苏瑶特意托山下纸坊定制的,用来记录药方和炮制步骤再合适不过。他将素笺轻轻铺在案上,又从砚台旁拿起一方青石雕花镇纸,镇纸底部刻着一株小小的甘草,是师父亲手打磨的旧物,他小心地将镇纸压在素笺左上角,防止夜风拂动纸张。

“我把步骤分了三份,我们各记一份,免得漏了什么。” 张思贞的声音很轻,却带着让人安心的稳妥。他抬手将袖口向上挽了挽,露出手腕上一道浅浅的疤痕 —— 那是去年跟着苏瑶去深山采黄连时,被藤蔓划伤的,如今已经淡得几乎看不见,却成了他学药路上的一枚小小的印记。

苏瑶坐在一旁的竹椅上,手里捧着一杯温热的陈皮茶,看着张思贞提笔蘸墨的模样,忽然想起自己初见师父时的场景。那年她才八岁,师父也是这样坐在案前,手腕微微悬着,笔尖轻触纸面,写下第一味药的名字。如今张思贞的动作,竟与记忆中师父的模样重合在了一起,连握笔的姿势、悬腕的弧度都如此相似,让她心头泛起一阵温热的涟漪。

张思贞的笔尖在墨碟中轻轻转了转,吸饱了淡墨,然后缓缓落在素笺上。他的手腕始终微微悬着,不与纸面接触,这是苏瑶教他的 —— 悬腕写字能让笔画更灵动,也能避免衣袖蹭到未干的墨迹。笔尖落下的瞬间,墨色在素笺上晕开,先是轻轻一点,再缓缓向右延伸,一笔一划写出 “辰时取雪水” 五个字,字体是标准的小楷,笔画工整却不僵硬,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温润力道。

写完文字,他没有立刻写下一句,而是握着笔稍作停顿,目光转向正趴在案边看他写字的林小婉。小姑娘的辫子垂在肩前,手指无意识地数着素笺上的竹纤维纹路,眼神里满是好奇,却又怕打扰他而不敢出声。张思贞见状,嘴角微微上扬,在 “辰时取雪水” 旁边,用更细的笔触画了三滴圆圆的墨点,像三颗饱满的露水,又在墨点下方画了一道小小的弧线,代表装雪水的陶罐。

“这样林小婉认起来方便些。” 他轻声解释道,语气自然得像是在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林小婉听到自己的名字,立刻抬起头,眼睛亮晶晶地看着素笺上的墨点:“师兄,这是雪水对不对?像早上竹叶上的露水!” 张思贞笑着点头,又在即将写下的 “巳时晾当归” 旁边,轻轻勾勒出几片细长的叶子,叶片边缘带着淡淡的锯齿,正是当归叶的模样。

苏瑶放下手中的茶杯,走到案边,看着素笺上的文字与图案,心里满是欣慰。她想起自己小时候,师父也是这样为她着想 —— 知道她认不全字,就用简单的图画标注药方,在 “甘草” 旁边画一株小小的甘草,在 “薄荷” 旁边画几片薄荷叶,那些带着温度的图画,成了她认识草药的第一把钥匙。如今,张思贞也在做着同样的事,用最温柔的方式,照顾着比他小几岁的林小婉,这份细致与体贴,比任何精湛的医术都更能体现药庐的传承。

张思贞的笔尖继续在素笺上移动,写下 “午时蒸龙涎草”“未时翻晒当归”“申时收储药材”,每一句文字旁边,都配上了对应的小图案:蒸药的竹屉、晒药的竹匾、装药的陶罐,线条简单却生动,一眼就能看懂。林小婉看得入了迷,忍不住伸出手指,轻轻碰了碰素笺上的竹屉图案,小声说:“师兄,你画得真像,比我上次画的荷叶好看多了。”

“你要是喜欢,下次我们一起画。” 张思贞停下笔,转头看向林小婉,眼神温柔,“等你认全了这些步骤,我们就把更多的药方都画成图,好不好?” 林小婉用力点头,小脸上满是期待:“好!我要把《百草经》里的药都画下来,还要写上我们采草药的故事!”

苏瑶看着两个孩子的互动,拿起一张空白的素笺,也提笔写下自己的那份步骤。她的字迹比张思贞的更娟秀些,带着多年行医的沉稳,在 “蒸制龙涎草” 旁边,她特意画了一个小小的沙漏,标注上 “文火一个时辰”—— 这是师父当年教她的细节,如今她也将这份严谨传递给孩子们。

月光渐渐西斜,透过窗棂洒在三张素笺上,墨色的字迹与可爱的图案在月光下愈发清晰。药庐里的药香依旧浓郁,混合着淡淡的墨香和粗陶的气息,还有陈皮茶的清甜,交织成一股让人安心的味道。张思贞将写好的素笺轻轻晾在案边的竹架上,林小婉则在一旁小心地守护着,生怕风把素笺吹掉。

苏瑶看着眼前的一切,忽然觉得,传承从来都不是冰冷的文字和刻板的步骤,而是藏在这些细微的举动里 —— 是张思贞为林小婉画的小图案,是他悬腕写字时与师父相似的模样,是林小婉认真写下的标签,是他们一起为龙涎草忙碌的每个瞬间。就像灶膛里的炭火,即使火焰微弱,也能持续散发着温暖,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路,让药庐的故事,在时光的长河中,永远鲜活。

“才不用呢!” 林小婉把下巴搁在案上,小手指着 “文火慢烘” 四个字,“这个我认识!就是像烤红薯那样,火不能太旺。” 她说着突然拍了下手,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半块烤焦的山芋,“我下午偷偷在灶膛里煨的,本来想给姐姐当点心,现在正好当教具!” 焦黑的表皮上还留着她咬过的牙印,倒像是块不规则的墨锭。

苏瑶笑着接过山芋,指尖触到温热的薯肉。去年教她们辨认地黄时,林小婉也是这样,把生地黄和熟地黄偷偷埋在灶灰里,说要看看哪种更甜,结果把药罐都烧裂了。那时张思贞急得快哭了,却还是先把林小婉护在身后,说要罚就罚她没看好妹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