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古典架空 > 医女的大唐恋歌 > 第327章 万丈深渊

医女的大唐恋歌 第327章 万丈深渊

作者:喜欢红苋菜的老袁头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5-10-12 13:40:29

苏瑶披着件褪色的粗布外衫,领口和袖口都磨出了细细的毛边,那是长年累月浆洗和穿着留下的痕迹。外衫上还沾着几星草汁的印记,像是不经意间绣上的花纹,无声地诉说着她与草药为伴的日子。她借着那昏黄的灯光,轻手轻脚地整理着药篓。药篓是用坚韧的青竹编成的,竹篾之间的缝隙里还卡着几片干枯的叶子,那是上次进山采药时留下的。

她的手指布满老茧,指腹和指关节处的皮肤粗糙而厚实,那是无数次握着药锄、翻动泥土、采摘草药磨出来的。但就是这样一双手,却依旧灵巧得很。她将各种采药工具一一仔细摆放进去,动作娴熟而精准。

锋利的药锄被她先用麻布擦去残留的泥土,锄刃在烛光下闪着冷冽的光。这把药锄陪伴她多年,锄头上的木柄被摩挲得光滑油亮,还带着她手心的温度。她轻轻将药锄放进药篓一侧的夹层里,确保锄刃不会碰到其他东西。

精致的镊子小巧玲珑,镊尖锋利而并拢,是用来采摘那些细小娇嫩的草药的,尤其是在处理靠近毒草生长的草药时,更是少不了它。苏瑶捏着镊子的尾部,对着烛光看了看镊尖,确认没有变形后,才将它放进一个特制的布套里,再小心翼翼地放进药篓的小格子中。

细密的筛子是竹编的,网眼均匀而细密,用来筛去药粉中的杂质再好不过。她拿起筛子,轻轻晃了晃,听着竹篾碰撞发出的细微声响,然后将其平放在药篓的另一侧。

还有几卷崭新的麻布,是她昨天特意去镇上的布店买的,用来包裹采摘的草药再好不过,既能保持草药的新鲜,又能防止它们被压坏。苏瑶将麻布卷成整齐的圆柱形,放在药篓的最底层,用手按了按,确保放稳当了。

每一样工具都承载着救死扶伤的使命,每一次整理都像是在与它们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苏瑶的动作轻柔而专注,像是在对待稀世珍宝。她屏住呼吸,生怕发出一点声响惊扰了还在沉睡中的世界 —— 那些蜷缩在被窝里的村民,那些栖息在屋檐下的飞鸟,还有那些在田埂边沉睡的草木,都还沉浸在甜美的梦乡之中。

整理完药篓,苏瑶直起身,轻轻舒了口气。烛光映在她的脸上,能看到她眼底淡淡的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坚定和期待。她知道,再过一会儿,当天边的鱼肚白渐渐扩大,当第一声鸡鸣划破夜空,她就要背着这沉甸甸的药篓,踏上前往村子的路,将那份凝聚着希望的药粉送到陈老伯手中。

她走到窗边,轻轻推开一条缝隙,清晨的凉风带着露水的湿润扑面而来,让她精神一振。远处的山峦在夜色中勾勒出模糊的轮廓,像是一头沉睡的巨兽。苏瑶望着那片寂静的天地,心中充满了力量。她相信,只要这双手还能握住药锄,只要这颗心还装着对生命的敬畏,就一定能为更多的人带来健康和希望。

起整理好的药篓,轻轻推开房门,走进了那片还未完全苏醒的晨雾之中。湿润的雾气立刻漫上眉梢,带着草木的清寒,将她的发梢染成了霜色。

这几日,她总在天还未亮透时便起身,借着微弱的月光或烛光准备采药事宜。案头的油灯换了三回灯芯,窗台上的露水凝结了又消融,药篓的竹篾被摩挲得愈发温润。昨夜,她更是翻来覆去难以入眠,身下的粗布褥子被碾出深深的褶皱。闭上眼,山下村落里那些患病村民痛苦的面容便争先恐后地涌入脑海 —— 王大婶咳得直不起腰,枯瘦的手指死死攥着胸口,每一声喘息都像破旧的风箱在拉扯;李家小子发着高烧,脸颊烧得通红,却浑身冰冷得像块寒玉,牙关咬得咯咯作响;还有村口的张婆婆,原本利落的腿脚肿得如同冬瓜,溃烂的伤口渗出黄色的脓水,连最简单的挪动都疼得眼泪直流。他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时疫折磨得奄奄一息,而道观里现有的药材早已见底,那些寻常的金银花、板蓝根,面对这般凶猛的病症,不过是杯水车薪。

苏瑶坐在床沿,指尖无意识地抠着木床的裂缝。她知道,只有去深山更险峻的地方,才能寻得那些能压制时疫的珍稀药材 —— 比如生长在鹰嘴崖的七叶一枝花,需得在晨露未曦时采摘方能留存药性;还有藏在黑龙潭畔的血竭草,叶片上的血珠状液滴是退烧的良药;最关键的是龙脊峰的还魂草,传闻能在濒死之际吊住一口气,可那地方常年云雾缭绕,悬崖上的石缝里藏着毒蛇,稍不留神便会坠入万丈深渊。

窗外的风声突然变得尖锐,像是有人在山谷里呜咽。苏瑶抬头望向黑漆漆的夜空,屋檐下的铜铃被风吹得乱响,仿佛在警告她此行的凶险。前几日进山采药的刘大叔,不过是去了后山的野猪岭,就被毒蛇咬了脚踝,若不是同去的人背着他狂奔回村,恐怕早已没了性命。而她要去的地方,比野猪岭凶险十倍不止,悬崖上的风会像刀子般割脸,浓雾里分不清方向,说不定还会遇上伤人的野兽。

可当她想起王大婶送她的那袋炒南瓜子,想起李家小子塞给她的野山楂,想起张婆婆颤巍巍递来的鞋垫,心口就像被炭火熨过般发烫。她摸了摸枕头下那本泛黄的《本草图谱》,封面上父亲的字迹早已模糊,却依旧能辨认出 “医者仁心” 四个字。当年父亲就是为了采摘救治村民的药材,失足摔下了断魂崖,如今那处崖壁上,据说还长着成片的救心草,像极了父亲未说完的牵挂。

鸡叫头遍时,苏瑶终于起身。她将父亲留下的那把短刀别在腰间,刀刃上的寒光映着她眼底的决心。药篓里除了工具,还多了几个粗粮饼子和一小罐清水,那是她今日的干粮。推开房门的刹那,晨雾如潮水般涌来,将道观的石阶漫成一片白茫茫的海洋,远处的山峦只露出模糊的轮廓,像极了沉睡的巨兽。

苏瑶深吸一口气,雾气钻进鼻腔,带着清冽的凉意,像是掺了山涧里的泉水,瞬间涤荡了肺腑间残存的倦意。她抬手拢了拢额前被雾气打湿的碎发,指尖触到微凉的发丝,才惊觉天光大亮时,晨露已在不知不觉间浸透了粗布头巾。身后的木屋还浸在浓得化不开的雾霭里,只有窗棂透出一点朦胧的微光,那是她昨夜熬药时残留的余温。

她紧了紧背上的药篓,竹编的篓身被露水浸得发沉,边缘处磨得光滑的竹篾硌着肩胛骨,却带来一种踏实的痛感。这只药篓是爹临终前亲手编的,竹条削得极薄,经纬交错间藏着细密的花纹,像极了他生前教她辨认的络石藤纹路。篓口系着的红布条是娘留下的嫁妆,原本是绣鞋上的饰带,那年村里闹时疫,爹背着这只篓子进山采药,娘便把布条系在上面,说 “红能辟邪,盼你爹平安”。如今爹娘都不在了,这抹红倒成了她每次进山时最贴身的慰藉。

朝着深山的方向迈出第一步时,脚下的青石板发出轻微的 “吱呀” 声,像是沉睡的山灵被惊醒的呓语。石板路是祖辈们凿出来的,蜿蜒在密林边缘,最陡处几乎成了垂直的石阶。此刻每块石板都像抹了油的铜镜,湿滑难行,苏瑶不得不弯腰攥住路边丛生的蕨类植物,指腹陷进带着绒毛的叶片里,沾了满手青绿色的汁液。

“阿瑶,莫去黑风口啊!” 村口王婆婆的叮嘱还在耳畔回响,那老太太今早拄着拐杖追了她半里地,枯瘦的手死死拽着她的衣袖,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你爹就是在那处摔的,那地方邪性得很!”

苏瑶当时只是笑着拍了拍婆婆的手背:“晓得呢,我绕着走。” 可她心里清楚,治小儿惊风的天麻只长在黑风口的悬崖背阴处,村里已经有三个娃娃发起了高热,牙关紧咬着说胡话,再拖下去怕是要出人命。她摸了摸药篓里用油纸包好的艾草,那是昨夜在院子里刚割的,据说能驱蛇虫,可比起悬崖上的天麻,这点防备实在算不得什么。

晨雾像流动的纱幔,漫过腰间时带来刺骨的寒意。苏瑶把粗布褂子的下摆掖进裤腰,露出纤细却结实的脚踝,草鞋早已被露水浸透,每走一步都能感觉到石子硌着脚心的钝痛。她想起七岁那年,爹也是这样牵着她的手走在这条路上,那时她总爱踩他的影子,听他讲每种草药的性子 ——“你看这黄岑,长得越是不起眼,治起肺热来越凶”“何首乌要找缠满藤蔓的,那是吸收了日月精华的”。如今那些话语还在林间回荡,身边的人却早已化作了山间的一抔土。

转过一道山弯,雾气稍淡了些,隐约能看见远处峭壁上倒挂的古松。苏瑶从药篓侧袋里摸出爹留下的铜制罗盘,指针在潮湿的空气中微微颤抖,最终指向左前方的峡谷。那里便是黑风口的方向,风穿过峡谷时会发出呜咽般的声响,村里人都说那是山神在发怒。她深吸一口气,将罗盘揣回怀里,指尖触到胸口温热的药书,那是用桑皮纸装订的旧本,边角都磨卷了,上面密密麻麻写着爹的批注,墨迹在岁月里晕成了浅褐色。

脚下的路渐渐没了石板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厚厚的腐叶,踩上去像陷进棉絮里,发出 “噗嗤” 的闷响。腐叶下藏着暗沟,苏瑶好几次差点崴了脚,亏得她早有准备,在草鞋底钉了几块防滑的铁皮。这法子还是去年从货郎那里学的,那货郎走南闯北,说山民们都用这招对付湿滑的山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