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古典架空 > 医女的大唐恋歌 > 第320章 日月星辰

医女的大唐恋歌 第320章 日月星辰

作者:喜欢红苋菜的老袁头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5-10-12 13:40:29

药猫蹭了蹭她的裤腿,喉咙里的呼噜声和磨针的余韵混在一起,像首未完的歌谣。小师妹把磨亮的毫针放进锦袋,觉得那锦袋忽然沉了些,里面装的不只是一根针,还有玛瑙石的凉,艾绒的暖,铜铃的响,和无数个关于 “专注” 的晨昏。

陈阿公眯着眼睛笑,耳郭上的银针随着呼吸轻轻晃动。\"想起你师父年轻时,也是这样被她师父教的。\" 老人的声音带着痰音,却字字清晰,\"那年她才你这般大,拿着针手抖得像秋风里的苇子,却偏要给我扎阳陵泉治腿疼。针没扎准,倒把我逗乐了,我说 ' 丫头,扎偏了也无妨,你这股子劲,比针还管用 '。\"

小师妹的针终于滚得平稳了,针身泛起一层温润的光,像被晨露洗过。她学着苏瑶的样子,将针尖对着阳光,忽然惊呼:\"师姐你看!针眼里有星星!\" 众人望去,果然有细小的光斑从针孔漏下来,落在陈阿公的手背上,像只停驻的金蝶。苏瑶想起师父说的 \"针通天地\",原来真的能透过针尖,看见日月星辰。

药猫不知何时跳上案几,尾巴扫过装棉球的瓷碗。张思贞伸手去扶,指尖却和小师妹的手撞在一起,两人同时去抓那根毫针,针尾的 \"瑶\" 字在晨光里闪了闪,像在笑。\"思贞当年绣针都拿不稳呢。\" 苏瑶看着她们交叠的手,\"第一次绣药囊,针扎进了拇指,血珠滴在布上,倒像朵现成的红芍药。\"

张思贞的耳尖红了,低头继续消毒棉球。酒精棉球擦过竹碟的声音,和小师妹滚动银针的沙沙声,还有王庚整理艾条的窸窣声,混在一起像支温柔的曲子。陈阿公忽然哼起段老调子,是很久以前走江湖的郎中唱的药诀,\"薄荷辛凉能散风,紫苏温胃可和中\",尾音拖得长长的,在药堂里打着旋。

小师妹终于将毫针捧到苏瑶面前,针身直得像根银线。\"师姐,我能试试吗?\" 她的眼睛亮得像盛着晨光,\"给阿公扎印堂穴,您说过那里能安神。\" 苏瑶望着她指缝间露出的针尖,忽然想起师父临终前,也是这样看着她的手,说:\"针总要交到后人手里,就像种子总要落在土里。\"

竹篮里的茅根还带着泥土的腥气,白胖的根须纠缠在一起,顶端的嫩芽泛着嫩黄,像一群刚睡醒的胖娃娃。王庚的裤脚沾着草屑,膝盖处还有块深绿的泥痕 —— 后山的坡地湿滑,想来是采茅根时跪坐在青苔上了。苏瑶指尖捻起一根茅根,掐断的截面渗出透明的汁液,凑到鼻尖轻嗅,一股清甜混着土腥的气息漫开来,像雨后的田埂。

“茅根要去须切段,” 苏瑶将茅根放进陶盆,“用井水浸泡半个时辰,煮出来的水才会清冽。” 她说话时,王庚已经挽起袖子去井边打水,木水桶撞击井壁的声响在巷子里荡开,惊飞了檐下的麻雀。苏瑶望着他的背影,忽然想起他初来药堂时,连扁担都挑不稳的模样。

那时王庚才十六岁,背着个破旧的药篓站在药堂门口,晒得黝黑的脸上带着怯生生的笑。师父让他去后山采蒲公英,他却背回半篓苣荬菜,梗上还沾着没摘净的黄花。“这两种草叶子像,根却不同。” 师父没责怪他,只是蹲在药篓边,拿起蒲公英的根给她看,“你看这根是棕褐色,折断有白浆;苣荬菜的根偏黄,断面是空心的。” 王庚当时脸涨得通红,第二天天不亮就揣着两个窝头进了山,直到暮色漫过门槛才回来,药篓里的蒲公英堆得冒了尖,根须上的泥土都细心抖净了。

木水桶 “咚” 地落在阶前,王庚提着半桶井水进来,水珠顺着他的袖口往下滴,在青砖上连成串。他看见小师妹正捧着那根刻着 “瑶” 字的毫针,眼睛瞪得圆圆的,忽然放轻了脚步,像怕惊扰了什么。苏瑶注意到他喉结动了动,目光在毫针上停留的时间,比平日看任何药材都久。

“想试试吗?” 苏瑶忽然开口,王庚的肩膀明显颤了颤,像被风吹动的芦苇。他搓着手嘿嘿笑起来,眼角的倦意被突如其来的欣喜冲散了大半:“能…… 能行吗?这针可是师父留下的宝贝。” 他的指尖在衣角蹭了又蹭,指甲缝里还嵌着采茅根时沾上的泥垢,却迟迟不敢伸出去。

小师妹举着毫针凑过来,针尾的 “瑶” 字在晨光里闪着光:“王师兄你看,针眼里能漏出星星呢!” 王庚的目光落在针身上,忽然想起去年冬天,苏瑶用这根针扎醒了中风的李伯。当时李伯牙关紧闭,面色青紫,苏瑶捏着这根毫针,隔着李伯的胡须找准人中穴,银针刺入的瞬间,李伯喉咙里发出 “嗬” 的一声,竟吐出半口痰来。后来他偷偷问苏瑶:“针真的能通鬼神吗?” 苏瑶只是把针放在他掌心:“你摸摸,这针是凉的,通的不是鬼神,是气血。”

张思贞端着消毒好的棉球走过来,看见王庚盯着毫针的模样,忍不住抿嘴笑:“师兄上次给虎娃扎针,手稳得像定海神针呢。” 王庚的耳尖忽然红了,像被晨光吻过的山楂果。他确实记得虎娃那次 —— 孩子被马蜂蜇了额头,肿得像个小红馒头,哭闹着不肯扎针。他抱着虎娃坐在膝头,指着院墙上的牵牛花说:“你看那花苞,扎一针就能开得更艳。” 银针刺入曲池穴的瞬间,他忽然想起苏瑶教他的 “飞针法”,手腕轻抖,针尖已准确落在穴位上,虎娃愣了愣,竟忘了哭。

“给陈阿公扎足三里吧。” 苏瑶将毫针递给王庚,“他最近总说腿沉,这穴能健脾益气。” 王庚的手指刚触到针尾,忽然像握住了团火,烫得他差点撒手。这根针比他平日用的银针细了近一半,针身轻得像片羽毛,稍一用力就怕折了。他深吸一口气,学着苏瑶的样子将针身放在玛瑙石上滚动,沙沙声比小师妹弄出的响动沉稳些,却依然能听出藏在其间的紧张。

陈阿公忽然开口:“当年你师父给我扎这穴,针尾系着根红丝线。” 老人的目光落在晃动的针尾上,带着些微的迷蒙,“她说丝线动得越厉害,气血跑得越欢实。有次丝线缠在针尾解不开,她竟蹲在我膝头解了半盏茶的功夫,说啥也不肯换针。” 王庚闻言忽然定了神,指尖的颤抖渐渐平息,他想起苏瑶说的 “针随心动”,原来稳住心神,比稳住手更重要。

竹篮里的茅根在井水里舒展,根须像少女散开的长发。张思贞正用剪刀细细剪去须根,咔嚓声里混着王庚下针的轻响。银针刺入皮肤的瞬间,陈阿公舒服地喟叹了一声,针尾果然轻轻颤动起来,像春风拂过的麦芒。王庚的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却死死盯着针尾不肯移开视线,直到苏瑶轻声说 “得气了”,他才敢松口气,指尖的力道却依然不敢松懈。

药猫不知何时跳上了陈阿公的膝头,尾巴轻轻扫过王庚的手背。他忽然想起师父临终前,拉着他和苏瑶的手放在一起,将这根毫针放在两人掌心里。“医道就像这根针,” 师父的声音轻得像叹息,“要有人执针,更要有人传针。” 当时他没懂,此刻掌心的毫针微微发烫,倒像是师父的手正隔着时光,轻轻按着他的手背。

苏瑶指尖捏着针身中段,借着晨光果然看见那道细微的弯弧,像被春风拂过的柳条,弧度柔和得几乎让人忽略。那日李伯的中风刚见好转,趴在榻上练习翻身时突然抽搐,她正用这根针扎环跳穴疏通经络,情急之下手腕往回一带,银针在穴位里转了半圈,针身便留下了这道永久的印记。当时王庚正蹲在榻边煎药,药汁溅了满手也顾不上擦,直盯着她手里的针说 “针没断就好”,眼里的焦灼比药炉里的火星还要烫。

“你倒比我还上心。” 苏瑶将银针递过去,看着王庚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着针尾,指腹在刻字处反复摩挲,像在辨认什么珍贵的纹路。他掌心的温度透过针身传过来,让那道微弯的弧度都仿佛有了暖意,苏瑶忽然想起他初学制针时,总在针尾缠半寸棉布的模样。

那时药堂的窗棂上还爬着前年的丝瓜藤,王庚把蓝印花布剪成细条,用浆糊小心翼翼地粘在针尾,说是怕攥得太紧伤了针身。“师父说针是有灵性的。” 他举着缠好的银针给苏瑶看,布面上还绣着极小的草药图案,“您看这是艾草,这是薄荷,针沾了草木气,扎在身上也温和些。” 苏瑶当时正在晾晒地龙,听见这话忍不住笑,却没告诉他,那些棉布过几日就会被汗水浸透,糊在针尾反倒碍事 —— 少年人这份小心翼翼的珍重,比任何护针的法子都珍贵。

王庚将银针放在竹碟里,动作轻得像安放一片羽毛。他忽然从药箱底层翻出个铁皮盒子,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十几根针,针尾都缠着不同颜色的棉布,蓝的是扎头面的,绿的是扎四肢的,最细的那根银针缠着半旧的红布,针尾隐约能看见个 “庚” 字 —— 是他去年生辰时,苏瑶照着师父的法子,亲手为他刻的。

“这根针救过张婶的命。” 王庚拿起那根红布缠尾的银针,指尖在针身上轻轻滑动,“上次她产后大出血,您让我扎关元穴,我手抖得差点把针掉在地上。” 苏瑶望着窗外的牵牛花,记得那日雨下得急,张婶的血染红了半条褥子,王庚的银针刚刺入穴位,窗外的雷声就炸响了,他手一抖,针尖偏了半分,却硬是凭着感觉往里送了半寸。后来张婶说,那瞬间像有股暖流通到丹田,竟止住了心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