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恐怖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一千二百八十三章 一字落地,如山沉重

朱标安静地站在一旁,神色平和,却能察觉到父亲那看似镇定之下的动荡。

“他胜了三次。”朱元璋缓缓开口,声音有些沙哑,“朕派出去的将领,一个个都栽在他手里。”

朱标低头,语气平静:“父皇,他不为叛,只为自证清白。”

“自证?”朱元璋冷笑,“他杀我兵两万,烧我粮三十万石,这就是自证?”

“若不是被逼到绝境,他又何至于此?”

朱标抬眼,眼神坚定,“父皇,王叔一向谨慎,若他真有反意,早该趁乱称帝。可他没有——这说明。”

朱元璋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案上的烛火。那火焰跳动不定,如同他此刻的心境。

朱标深深一揖:“儿臣以性命担保。”

朱元璋沉默良久,终于缓缓站起身。“准备诏书。”

朱标一怔:“父皇要……”

“朕要亲往应天。”

三日后,金陵的御驾启程。朱元璋带着最精锐的禁军,未张扬,也未设阵,只是带了数十骑近卫。

而与此同时,应天城上,哨兵传来惊讯——

“金陵军……退了!”

沈麓冲进议厅,脸上满是震惊:“王爷,敌军彻底撤退,不再围城!”

赵德胜跟着闯入,激动得热泪盈眶:“王爷,我们赢了!金陵退了啊!”

朱瀚缓缓起身,却未显欢喜,反而低声道:“不对。”

“什么不对?”赵德胜愣住。

“金陵不会无故退兵。”朱瀚转身,望向远方的官道,“他要来了。”

那一日,风静天明。

城门缓缓开启,一队马蹄声由远及近。前方的骑士披银甲,马缰上悬挂金龙纹的旌旗——那是天子亲征的标志。

“皇上驾到——!”

守将与百姓齐齐跪地,山呼万岁。

朱瀚静静地立在城门前,盔甲未脱,眼神平静。他没有跪。只是静立,直到那熟悉的龙影缓缓停在他面前。

朱元璋翻身下马,神情复杂地望着他。

兄弟二人,隔着十步之遥,无言对视。

风掠过旌旗,带起沙尘,也带起数年的隔阂。

朱瀚率先开口:“陛下,您终于肯来见臣弟了。”

朱元璋的手微微一抖,低声道:“你可知,你这一叛,让多少人死?”

“叛?”朱瀚苦笑一声,“若是叛,臣弟早已称帝坐殿。可我守的是您的城,护的是您的百姓。”

“那你为何不回金陵受审?”

“因为金陵的诏书,不是您亲笔。”朱瀚的语气沉稳,眼神锐利如刀。

“那份‘削藩令’,上头的印是假的。臣弟若回,便是死路。”

朱元璋浑身一震。他猛地抬头,眼中闪过震惊。

“你说……假的?”

“臣弟守城三月,查出伪印出自中枢内府,出自——户部尚书郭思之手。”

朱瀚缓缓上前一步,声音坚定,“他暗结外臣,企图借‘削藩’逼反诸王,好削弱宗室、独掌朝纲。”

朱元璋的眼神逐渐暗了下来。这一刻,他明白了。

难怪那些奏章语气咄咄逼人,难怪数次上疏皆言“朱瀚谋逆”,而无一人敢提证据。

原来,他被操控了。

“朕……竟被人欺至此。”

朱元璋缓缓抬头,望向朱瀚,眼中闪烁着说不出的情绪。

“你,为何不早言?”

“臣弟上奏三次,皆被截下。”

短短一句话,像是一柄刀,刺进朱元璋的心口。

他忽然沉默,手微微颤抖。

“瀚弟,”他低声道,声音沙哑,“是朕误你了。”

朱瀚跪下,重重一叩首。“臣弟从未怨您,只怨那天命太重,让我兄弟二人成敌。”

朱元璋望着他,久久不语。

那一刻,岁月仿佛倒流,他又看见了那个少年——跪在宫门外的雪中,仍倔强抬头对他说:“臣弟要做能护天下的人。”

他忽然笑了。笑中带着泪。

“好,好一个‘护天下的人’。”

他上前一步,亲手将朱瀚扶起。“从今日起,应天不再是藩地。”

“皇兄的意思是——?”朱瀚一愣。

“改应天为‘承天府’,由你暂掌,以辅太子。”

朱元璋声音洪亮,却带着前所未有的温和,“你与朱标,一文一武,共镇天下。”

朱瀚怔了许久,随即重重叩首:“臣弟,遵旨。”

承天府的秋风渐凉。

晨雾未散,城中百姓已早起洒扫。街头巷尾,兵士巡逻,旌旗猎猎,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久违的安宁。

朱瀚立于城楼,俯瞰整座城池。三月前,这里尚是血与火的战场;而今,炊烟袅袅,马蹄声渐远,仿佛一切都回归了平静。

沈麓从后方踏上城楼,手中捧着一卷新制的律令。

“王爷,这是陛下昨夜亲笔所书,令您以承天王之职,暂理中枢军务,并与太子共议天下政事。”

朱瀚接过诏书,沉默片刻,轻声道:“皇兄……终于肯放手了。”

沈麓低头不语。朱元璋的信任从不轻给,哪怕是亲弟。

今日能授此权,既是恩,也是试。

朱瀚缓缓展开诏书,目光停在那一行笔力苍劲的字——“辅太子,以镇朝纲。”

“镇朝纲……”他低声重复,唇角微微一弯,却是笑中带冷。

“若这朝纲真能镇得住,天下也不至多乱。”

沈麓欲言又止。朱瀚看出他的犹豫,转头问:“你想说什么?”

“王爷,臣听闻京中近来不太平。”

“何意?”

“据密探回报,户部旧党未尽,郭思虽诛,其门生余党仍潜于内府。太子虽心慈,却不容于文臣——他们多奉旧旨行事,暗中仍信郭氏一脉。”

朱瀚冷哼:“文官之道,素来如此。见风使舵而已。”

沈麓叹息:“臣恐他们不止如此。近来朝中流言,说陛下欲再立储。”

朱瀚眉头微挑,转身缓步走向城楼边缘。

雾气散去,阳光照在他脸上,显得冷峻。

“太子之位,岂容人议?若有人敢再起异心……”

他顿了顿,语气沉沉,“便由我来替皇兄清一次宫中污秽。”

沈麓躬身:“王爷慎言。”

朱瀚淡笑:“沈麓,你怕我真成了那传说中的‘乱臣’?”

“臣不敢。”

“呵,不敢,却也在怕。”

他拍了拍沈麓的肩,语气忽然柔了几分,“我若真反,大明早就无承天了。”

朱元璋坐于御案之后,手中捻着一卷奏章。烛火映着他布满血丝的眼,整个人像是陷入了某种深思。

朱标静立一旁,未发一言。

“标儿,”朱元璋终于开口,“你可知,这世上最难的是什么?”

朱标略一思索,答道:“是治心。”

朱元璋微微一愣,随即笑了笑:“果然是你。治心,比治国难百倍。”

他放下奏章,叹了口气:“朕打了一辈子仗,杀了一辈子人。到头来,却被自己的人心困住。”

朱标上前一步,低声道:“父皇若心有疑,儿臣愿往承天,与皇叔共商国策。”

朱元璋抬眼,目光复杂地望着他:“你信他?”

“他救过我三次,护国无数。若连他都不信,父皇所信者,岂非唯刀兵乎?”

朱元璋沉默片刻,笑道:“好,你去。替朕看清——他究竟是护国,还是护自己。”

承天府的月夜,静得出奇。

朱瀚独自坐在书案前,案上摊着的是系统的界面——那只有他能看到的神秘金光文字。

【今日签到:获得“御前一策”】

他轻声笑了笑,指尖一动,文字消散,只留一句提示——“可用于化解皇权疑局一次。”

他靠在椅背上,喃喃道:“化解疑局?倒是有趣。”

“王爷。”门外传来沈麓的声音,“太子殿下到。”

朱瀚微微一怔,随即起身迎出。月光洒在廊道上,两人相对而立。朱标脱去华服,身着素衣,神色恭敬。

“叔父。”

“殿下。”朱瀚微笑,“皇兄让你来?”

朱标点头:“父皇忧朝局不稳,命儿臣与叔父共理军政。”

朱瀚笑意更深:“共理?”

“是。”

“那便共理吧。”

二人并肩入殿,烛火跳跃。

朱瀚亲自为朱标斟茶:“殿下,这些年,天下虽安,却暗流涌动。你可知为何?”

“因人心未定。”朱标答得干脆。

“不错。”朱瀚放下茶盏,“郭思虽死,但他的势力根植朝中二十年。文官虽弱,却能以笔代刃。若任其不除,必成隐患。”

朱标皱眉:“可父皇常言,治国以德为先,若再屠杀,恐天下寒心。”

朱瀚轻叹一声:“这就是你与皇兄的不同。皇兄信‘法’,你信‘德’,而我信——‘势’。”

他顿了顿,目光锐利,“德不足以服人,法不足以制人,唯势,能令群心俱伏。”

朱标沉思良久,轻声问:“叔父,可有法?”

朱瀚微微一笑,从袖中取出一枚玉简,放到案上。

“这是我这几日的筹算,名曰《承天策》。你若真欲扶天下,便从此始。”

朱标接过,展开。上书数行——“以承天为枢纽,统北中南三军,以文驭武,以武御文。太子持节于文,王掌权于武;上下相制,左右相辅。”

朱标目光微震:“此策若行,文武分权,天下虽稳,却将永无中枢一统。”

“不错。”朱瀚点头,“但中枢不在谁手,而在你心。若你能以心镇天下,又何惧权散?”

朱标缓缓合上策卷,久久无言。良久,他抬起头,眼中透出一丝坚定:“叔父,儿臣愿行此策。”

朱瀚微笑:“那便好。”

他起身,望向窗外的月光,语气淡淡:“你若行此策,天下或许能少几场杀戮。”

“叔父。”朱标忽然问,“若有一日,父皇疑您叛乱,儿臣该如何?”

朱瀚怔了片刻,笑意渐敛。

“那便由你亲手杀我。”

朱标猛然抬头,震惊地看着他。

朱瀚平静地继续:“我朱家天下,不容兄弟相残,亦不容后世疑祸。若我之死能换太平,何惧一刀?”

烛火摇曳,映在他坚毅的脸上。朱标张口,却终究没说出一句话。

几日后,承天军营传出密报——京中御史中丞裴晋突死,死因不明。

同日,吏部尚书、工部侍郎皆被押入狱。消息传至金陵,朝中震动。

朱元璋勃然大怒,拍案而起:“是谁下的令?”

内侍颤声:“启陛下,是……承天王。”

朱元璋怒极反笑:“好,好一个承天王——朕让他辅政,他竟敢擅杀朝臣!”

朱标闻讯,即刻启程回金陵。

夜色深沉,金陵皇宫灯火通明。

朱元璋负手立于殿前,目光如火。朱标疾步入殿,跪下请罪。

“父皇,叔父之举,确有僭越,但……”

“但什么?”朱元璋怒喝。

“但他斩的是贼。”朱标抬头,声音坚定,“裴晋等人皆通私郭思旧党,谋乱朝纲。叔父未奏先诛,因知若上奏必被阻截。”

朱元璋的怒意微顿,沉声道:“你怎知?”

朱标取出一卷密函,呈上。

“此乃郭思遗账,载明各部暗藏之臣名录。皆由叔父所查。”

朱元璋接过一看,面色剧变。

烛火在风中摇曳,他的指尖微微发颤。

良久,他深吸一口气,低声道:“退下吧。明日,朕要见他。”

翌日,承天王朱瀚被召入金陵。

他步入殿中,未着铠甲,只穿一袭素袍。朱元璋坐于龙案之后,目光冷如寒刀。

“你可知罪?”

朱瀚拱手:“臣知。”

“那你还敢杀?”

“敢。”

一字落地,如山沉重。

朱元璋双目如火:“你可知,这几人皆乃朝柱!朕用他们十年,你一日尽诛!”

“若不诛,朝纲十年不清。”朱瀚的声音平静得可怕。

“那朕呢?”朱元璋忽然低吼,“你可曾想过,朕的颜面?!”

“臣弟所思——唯国,不及颜。”

殿中一片寂静。

朱元璋死死盯着他。那一刻,他看到了当年那个少年——敢在雪中直言“臣弟要做能护天下的人”的朱瀚。多年未见的执拗,依旧在他眼中燃烧。

他终于闭上眼,长叹一声:“朕……拿你如何是好。”

朱瀚跪下,恭声道:“若臣有罪,愿受军法。”

朱元璋缓缓起身,走到他面前,沉默良久。

“你护天下,朕护你。”他伸出手,将朱瀚扶起。

“从今日起,承天王位不动,但军权归朕。你留金陵,辅太子,以安天下。”

朱瀚目光深深一凝,终是低头:“臣弟遵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