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恐怖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一千二百六十五章 齐心协力

朱标苦笑一声:“侄儿明白。但为了这大明江山,为了天下百姓,侄儿也只能尽力一试。”

两人正说着,忽听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紧接着,管家匆匆走进书房,神色慌张地说道:“王爷,太子殿下,宫中传来急报,皇上龙体欠安,召太子殿下即刻入宫。”

朱标和朱瀚对视一眼,心中皆是一紧。

朱标急忙站起身来:“叔父,侄儿这便入宫。”

朱瀚也站起身来,叮嘱道:“标儿,切莫慌乱。到了宫中,先看看你父皇的病情如何,再寻机与他商议‘心律’之事。”

朱标郑重地点了点头:“侄儿记下了。叔父,您也莫要过于担忧。”

说罢,朱标便随着管家匆匆离去。

朱瀚站在书房门口,望着朱标远去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不安。

朱标匆匆赶至朱元璋的寝宫,只见寝宫内烛火摇曳,弥漫着一股浓重的药味。

朱元璋躺在龙榻之上,面色苍白,呼吸微弱。几位太医围在榻前,神色凝重。

“父皇!”朱标快步走到榻前,跪倒在地。

朱元璋缓缓睁开眼睛,看到朱标,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标儿……你来了……”

朱标握住朱元璋的手,声音略带哽咽:“父皇,您感觉如何?”

朱元璋微微摇了摇头:“朕……朕这身子,怕是撑不了多久了……”

朱标急忙说道:“父皇莫要说此等丧气之话。您一生征战,为大明立下不世之功,定能长命百岁。”

朱元璋苦笑一声:“长命百岁……朕何尝不想。可这身子,终究是不中用了……”

说着,朱元璋咳嗽起来,脸色愈发苍白。

朱标急忙轻轻拍打他的后背,帮他顺气。

待朱元璋咳嗽稍止,朱标犹豫片刻,缓缓说道:“父皇,侄儿有一事,想与父皇商议。”

朱元璋看了朱标一眼,似乎猜到了他要说什么,微微皱了皱眉:“可是那‘心律’之事?”

朱标点了点头:“父皇,自‘心律’推行以来,朝中百官皆人心惶惶,民间亦是议论纷纷。侄儿担忧,长此以往,恐生变故。还望父皇能收回成命,还天下一个太平。”

朱元璋的脸色渐渐阴沉下来:“标儿,你可知朕为何要推行这‘心律’?”

朱标说道:“父皇是怕人心不齐,怕天下再乱。可父皇,这‘心律’虽能束缚人心,却也会让人失了生气。若人人皆因畏惧而不敢言、不敢行,这天下又何来昌盛?”

朱元璋沉默片刻,缓缓说道:“标儿,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天下官吏之乱,由来已久。他们欺上罔下,阳奉阴违,笑里藏刀。朕用刀可制其身,却制不了其心。若不以心为律,何以服众?”

朱标说道:“父皇,服者畏也,众畏则乱。律者外也,心者内也。外律可禁,内律可警,然若混为一炉,天下将无人敢思、敢言、敢行。届时,大明非国,乃牢。”

朱元璋的脸色愈发难看,他猛地咳嗽起来,声音沙哑地说道:“标儿,你……你竟敢如此顶撞朕……”

朱标急忙跪地请罪:“父皇息怒。侄儿只是实话实说,还望父皇能三思。”

朱元璋喘息片刻,缓缓说道:“标儿,你可知朕为何仍要为之?”

朱标摇了摇头:“侄儿不知。”

朱元璋的声音压得极低:“因朕怕。怕人心不齐,怕天下再乱,怕有朝一日,这江山重回烽火。朕年岁已高,不愿死后天下再碎。若以一律束天下之心,朕虽不仁,亦无悔。”

朱标沉默良久,缓缓说道:“父皇,您用心驭天下,可天下若无心,又何以为明?”

朱元璋闭上眼,声音疲惫:“朕不求天下皆明,只求天下不乱。”

朱标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朱元璋:“父皇,可若因怕乱而失明,终会比乱更可怖。”

朱元璋微微睁开眼睛,看着朱标,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

他沉默片刻,缓缓说道:“标儿,你长大了……也有了自己的主见……”

朱标说道:“父皇,侄儿身为太子,当以天下为己任。这‘心律’虽是父皇所推,但若其弊大于利,侄儿便不能坐视不管。”

朱元璋长叹一声:“罢了……罢了……朕也知晓这‘心律’有诸多弊端。可如今已推行开来,若贸然收回,恐生变故。”

朱标说道:“父皇,此事可徐徐图之。先在朝中宣布暂停‘心律’的执行,待寻得妥善之法,再行定夺。”

朱元璋沉思片刻,缓缓点头:“如此……也好……标儿,此事便交由你去办吧。”

朱标心中一喜,急忙叩首道:“多谢父皇!父皇放心,侄儿定当办好此事。”

朱元璋微微闭上眼睛,说道:“标儿,你退下吧。朕累了……”

朱标站起身来,再次叩首道:“儿臣告退。父皇保重龙体。”

回到东宫,朱标立刻召集了自己身边的几位心腹谋士。

书房内,烛火摇曳,映照着众人严肃的面容。

朱标将与朱元璋商议的结果详细告知众人,一时间,书房内议论纷纷。

“太子殿下,此乃明智之举。暂停‘心律’执行,可先安抚朝中百官与民间百姓之心。”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谋士捋着胡须说道。

“但后续之法,需谨慎斟酌。若处理不当,恐再次引发动荡。”

另一位年轻谋士皱眉说道。

朱标微微点头:“诸位所言极是。如今当务之急,是商议出一个既能弥补‘心律’弊端,又能维护天下稳定的法子。不知各位可有良策?”

众人陷入沉思,片刻后,老谋士缓缓开口:“殿下,依老臣之见,可恢复部分科举取士之制,选拔贤能之士入朝为官。同时,加强对官吏的监察考核,以实绩论赏罚,如此,或可改善官场风气。”

年轻谋士眼睛一亮:“此计甚好。科举取士可广纳人才,让有真才实学之人得以施展抱负。而严格的监察考核,则能约束官吏行为,使其不敢肆意妄为。”

朱标听后,心中暗自思索。

这科举与监察之法,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官场问题,但如何具体实施,还需细细考量。

“此法可行,但实施细节还需完善。比如科举的科目设置、监察的机构与权力划分等,都需慎重规划。”朱标说道。

众人纷纷点头,又开始围绕这些细节展开讨论。

一时间,书房内气氛热烈,各种想法与建议不断涌现。

而在王府之中,朱瀚得知朱标成功说服朱元璋暂停“心律”执行后,心中也松了一口气。

“系统,签到。”朱瀚在心中默念。

“叮!签到成功,获得‘火器制造图纸’一份。”系统的声音在朱瀚脑海中响起。

朱瀚心中一喜,火器在大明朝可是重要的军事装备。

“这火器制造图纸,倒是来得及时。”

朱瀚喃喃自语道。他决定将这份图纸交给朱标,让他在朝堂上提出制造先进火器的计划,既能转移朝堂对“心律”的过多关注,又能为大明增添一份保障。

次日,朱标在朝堂上提出了暂停“心律”执行的旨意,一时间,朝堂上众人皆露出惊喜之色。不少大臣纷纷出列,称赞太子殿下英明。

然而,也有一些大臣心怀忧虑。一位以严苛着称的御史出列说道:“太子殿下,暂停‘心律’执行虽可安抚人心,但若无新的法度约束,恐官场乱象再次滋生。”

朱标微微一笑,说道:“御史大人所言极是。本宫与诸位谋士商议,欲恢复部分科举取士之制,选拔贤能入朝。同时,加强官吏监察考核,以实绩论赏罚。不知各位大人意下如何?”

朝堂上顿时又议论起来。

支持者认为此法可行,能改善官场风气;反对者则担心科举会引发门阀势力抬头,监察考核也难以做到绝对公平。

就在众人争论不休之时,朱瀚突然出列。

他向朱元璋与朱标行礼后,说道:“皇上,太子殿下,臣有一事,欲在此奏明。”

朱元璋微微睁开眼睛,看着朱瀚:“皇弟有何事,但说无妨。”

朱瀚从怀中掏出火器制造图纸,说道:“皇上,臣近日得一份火器制造图纸,其中所绘火器,威力巨大,远超当下所用。若能制造出来,我大明军事实力必将大幅提升,对维护天下稳定大有裨益。”

朝堂上众人皆露出惊讶之色。

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兴奋:“哦?竟有如此神奇的火器图纸?皇弟,快呈上来让朕看看。”

朱瀚将图纸递给太监,太监小心翼翼地呈到朱元璋面前。

朱元璋仔细观看图纸,越看越激动:“好!此火器若能制成,我大明何惧外敌!”

朱标也凑上前观看,心中对朱瀚又多了几分敬佩。

他说道:“父皇,皇叔此图来得正是时候。如今暂停‘心律’执行,朝堂需新的事务凝聚人心。制造先进火器,既能增强国力,又能让百官将精力投入到此等大事上,可谓一举两得。”

朱元璋点头称是:“标儿所言极是。此事就交由你与皇弟共同负责,务必尽快将此火器制造出来。”

朱标与朱瀚领命后,朝堂上的争论暂时平息下来。

众人开始期待这先进火器的制造,以及科举与监察新法的实施。

一日,朱标正在东宫与朱瀚商议火器制造的具体事宜,突然,一位太监匆匆赶来。

“太子殿下,王爷,不好了!工部传来消息,说制造火器的材料短缺,且工匠们对图纸中的一些工艺存在疑虑,制造进度严重受阻。”太监气喘吁吁地说道。

朱标眉头一皱:“材料短缺?之前不是已经调配好了吗?怎会突然短缺?”

朱瀚心中暗自思索,这背后恐怕有人捣鬼。

他说道:“标儿,此事蹊跷。我们不妨去工部看看,究竟是何原因导致材料短缺与工艺疑难。”

两人来到工部,只见工部尚书一脸愁容地迎了上来。

“太子殿下,王爷,实在对不住。不知为何,原本调配好的材料,在运输途中被劫走了一部分。而工匠们对图纸中的一些精细工艺,确实难以把握,不知该如何是好。”工部尚书说道。

朱标脸色阴沉:“被劫走?何人如此大胆,竟敢劫走官府物资!立刻派人去查!”

朱瀚则走到工匠们中间,仔细查看图纸与他们正在尝试制造的火器部件。

他发现,工匠们对一些现代工艺概念理解困难,这确实是个问题。

“诸位工匠,这图纸中的工艺,虽有些复杂,但并非不可实现。我来给大家详细讲解一番。”朱瀚说道。

工匠们纷纷围拢过来,朱瀚耐心地讲解着每一个工艺步骤,并用简单的比喻和实例让他们理解。

工匠们听后,眼中渐渐露出恍然大悟的神色。

“原来如此,王爷这般讲解,我们便明白了。”一位老工匠说道。

朱瀚微笑着点头:“明白就好。大家齐心协力,定能将这先进火器制造出来。”

而在调查材料被劫一事上,朱标派出的侍卫很快有了线索。

原来,是一伙山贼所为,但这背后似乎有人指使。

“标儿,此事恐怕与朝堂上那些反对我们的势力有关。他们不想看到火器制造成功,也不想让新法顺利实施。”朱瀚说道。

朱标握紧拳头:“这些人竟敢如此胆大妄为!一定要将他们揪出来,严惩不贷!”

就在朱标与朱瀚全力追查材料被劫背后的指使者时,朝堂上又起波澜。

一些大臣在朝堂上弹劾朱标与朱瀚,称他们制造火器是劳民伤财,且新法实施会引发门阀动荡,破坏朝廷稳定。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晴不定。

他看着下方争论不休的大臣们,心中有些烦躁。

“皇上,太子殿下与王爷此举,实乃为了大明长远考虑。制造先进火器,可增强国力;实施新法,可改善官场风气。那些弹劾之言,实乃无稽之谈。”一位支持朱标与朱瀚的大臣出列说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