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656章 越次

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656章 越次

作者:要离刺荆轲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9-21 16:50:28

第656章 越次

元祐元年十月壬辰(初八)。

从熙河路槛送入京的青宜结鬼章,被送入汴京。

旋即安置于同文馆。

和青宜结鬼章同时入京的,还有熙河路的详细边报以及来自武威郡王、邈川大首领阿里骨的请罪书。

赵煦翻着那阿里骨的请罪书,撇了撇嘴唇,在心中做出评价:“文辞不错,用典正确。”

但,也正是因此,揭穿了阿里骨的这封请罪书的跟脚——根本不是他写的。

吐蕃人,什么时候和汉家阿舅文绉绉的说过话?

从唃厮啰到董毡,再到溪巴温、温溪心。

人家都是用吐蕃话,直白的上报的。

比如说去年阿里骨向熙河路示警:探得缅药家点集人马,告汉家边上做大准备,早奏知东京汉家阿舅。

人家都是很口语化的。

而如今的这封请罪书,却是文绉绉的。

一看就知道,完全是敷衍,根本不是阿里骨本人写的。

只是……

赵煦提起笔,在阿里骨的请罪书上批示:鬼章悖逆,与卿何干?卿于青唐,可安心戍边,朕已诏熙河,赐卿钱帛与茶若干,以赏卿忠。

虽然阿里骨这样做是很恶心。

可,政治本来就恶心。

都是千年的狐狸,谁也别和谁讲聊斋。

赵煦知道,阿里骨也知道,青唐吐蕃是有桶蘸价值的。

所以,阿里骨再怎么反复横跳,表演他那薛定谔的大宋忠臣人格。

但只要西夏还在,而阿里骨还能在表面上,维持他的大宋忠臣形象。

那么,赵煦就只能捏着鼻子,认可他的行为,并假装他真的是大宋忠臣。

地缘政治,是不能感情用事。

为政者,必须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分清楚。

在西夏未灭,而大宋的实力,不足以控制青唐地区,并将触角伸向西域的如今。

阿里骨只要存在,就能对西夏人构成掣肘。

旁的不说,青唐吐蕃若灭亡。

那么,西夏人就可以与辽人共享丝绸之路的贸易收入。

考虑到辽人想要将丝绸,运到西域,需要通过辽阔的草原,成本剧增。

而西夏控制河西走廊,可以直接和西域做生意。

一旦没有青唐吐蕃这个竞争对手,丝路的收入,大部分都得落到党项人手里。

这叫什么?

资敌!

赵佶那混账上位后放着西夏不打,跑去灭吐蕃。

就是犯下了这最严重的战略错误!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不知彼,一胜一负,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殆。

赵佶那混小子,是既不知己,也不知彼。

自以为得意,却不知西夏人都快乐开了。

其灭青唐,对西夏来说,属于是阿美莉卡冲进了伊拉克,吊死了萨达姆,伊朗人笑得合不拢嘴。

感谢我赵佶大哥送的大礼包!

西北战略毁于一旦!

典型的‘不知三军之权,而统三军之任’。

向太后在旁边,看着赵煦批示完,微笑着道:“六哥处置国事,越来越沉稳了。”

这孩子在外交军政之上,确实是很有天赋。

无论是对北虏、西贼还是吐蕃、交趾、大理,都处置的很得当。

“都是母后教导的好。”赵煦奉承着

“六哥……鬼章如何处置?”向太后提起了,那个被押送入京的青宜结鬼章的处理。

赵煦略作沉吟后,就道:“且先在同文馆中看押着吧。”

“让人去问问看,看其是否愿意协助朝廷招降其子结瓦龊,再做打算吧。”

赵煦说着,就微微吁出一口气。

他的感情,让他恨不得立刻将青宜结鬼章,送到太庙他的父皇御容前,千刀万剐,以警后来。

但他的理性,却让他无法做出这样的选择。

原因很简单。

青宜结鬼章,还有桶蘸价值!

其子结瓦龊手里,至少还有十万上下的青壮妇孺。

同时,青宜结鬼章,还是青唐吐蕃的大贵族。

贸然杀他,很容易兔死狐悲,影响将来对青唐地区的招抚、拉拢。

所以,即使青宜结鬼章拒不配合,赵煦也无法杀他。

最多将之囚禁。

而他若配合赵煦,甚至可以在汴京与其家人团聚,安享富贵。

这就是政治。

一种需要抛弃个人感情,一切依从国家利益与社会现实而规划、组织起来的国家行为。

故孙子云: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故,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放到政治上就是,假若不是迫不得已,假若没有十全把握不要将你的对手,逼到绝地。

因为你无法预料,你的对手,在绝境中会做出怎样的行为!

在如今的局势下,杀一个青宜结鬼章容易。

但,吓坏了青唐吐蕃的贵族,就不好收场了。

赵煦在现代的留学见闻,更让他知道,不要把任何对手,当成期货死人对待。

兔子急了还咬人,何况是活生生的人?

满招损谦受益!

为君者,不要去做那些过犹不及的事情。

向太后听着,含笑道:“六哥安排,甚为妥当。”

便唤来梁从政,与他吩咐:“且将官家的御批与旨意,送去都堂。”

“诺!”

吩咐完此事,向太后就似乎想起了什么,道:“对了,六哥,都堂今早上报了朝官入觐的排班。”

“知登州苏轼,安排明日早朝入觐,六哥要不要见一见?”

赵煦颔首:“儿在宫中,早听过苏轼的名字了,奈何一直缘锵一面,见一见也是好的。”

“善!”向太后颔首,便又对梁从政吩咐:“且传旨都堂相公们,着相公们,将知登州苏轼入觐之地,改到集英殿,待官家下经筵后,于集英殿后小殿召见,如此或许能成为一段佳话。”

向太后自然知道,赵煦对苏轼很关照,很看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