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玄幻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597章 《知音》

1978合成系文豪 第597章 《知音》

作者:好想吃薯片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11-11 04:19:21

第597章 《知音》

等沈昌文把这个消息告诉给江弦的时候,江弦也没想到,一篇《小王子》让三联书店如此重视。

叶圣陶、冰心、金近、严文井、华君武

这几个响当当的名字单独抽出来一位,都足以作一篇含金量十足的序。

而这几个人联合推荐一部小说,放眼整个出版界那都是极其罕见的。

“肯定了大力气,看来这个三联书店这次是真的很重视你这篇《小王子》。”朱琳的嘴角浮现出一抹微笑,满脸欣慰看着江弦,眼神中满是对他的赞许。

三联书店愿意这么大力气,还不是因为江弦自己的小说质量够好?

那句话怎么说的?

打铁还需自身硬!

江弦将几位大家的序作分别看过,心里也不免有些期待,不知道三联书店这部《小王子》制作完成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希望能早点见到吧。”

说完这事儿,江弦又下了楼,去到团结湖两栋楼的公共电话前,给刘鑫武去了个电话,“老刘,让你推荐的稿子推荐过去了么?”

武汉。

武昌大桥底下。

作为几大热窝,十月以前的武汉温度仍旧降不下来,武昌大桥底下就成了很好的免费浴场,挤满了过来游泳的市民,江水里全是人头。

这是武汉的老传统了,毕竟就连他老人家都说过:“长江又宽又深,是游泳的好地方。长江水深流急,可以锻炼意志。”

“扑通。”

胡勋碧一头扎进江水里酣畅淋漓的游了几个来回,才爬回岸上,拿上衣抹抹身上的江水。

他今年刚三十多岁,身体正是最精壮的时候。

“老胡,再游几圈啊。”

“蒜鸟蒜鸟。”

胡勋碧摆摆手,“单位还有事情呢。”

说罢,便套上半湿的上衣,蹬着自行车往单位去了,天气湿热,胡勋碧却不觉得穿着沾满汗水和江水的衣服有多闷热。

心静自然凉嘛。

心情好,那就浑身舒爽。

他本是农村出身的孩子,比较幸运的是,家里比较重视教育,而且他哥哥是一名大学生,在他小的时候,虽然看不到书,但可以去看哥哥的作文,从哥哥的作文里,他逐渐养成了自身的文学素养。

另外呢,他还有一位叔父,酷爱古代文学,空闲时常给他念上几段《拍案惊奇》。

于是到了高中,胡勋碧就开始试着写小说等一些文艺作品。

之后回乡期间做过民办教师、生产大队的团支书,业余时间进行新闻写作。

最后被调到区委搞通讯报道,开始走上新闻之路。

随着嗡嗡嗡结束,属于胡勋碧的机遇很快一个接着一个的到来。

因为有一定的文学积累,胡勋碧先是被调去《湖北青年》杂志社担任地区记者站的站长,随后又被调进《湖北青年》编辑部工作,成了一名正式编辑,之后又很快被提拔为编辑组长.

就这么,一直到了前年,在提倡兴办经济实体的气候下,各地复联纷纷提出实体项目。

而当时的省复联主任觉得,企业不好办,但办一本复联的杂志,算得上个“实体”,而且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复女群众。

复联精挑细选之下,觉得胡勋碧这个文学青年有当主编的潜力,于是他就这么被选为“大将”,挑起大梁,办了这部《知音》。

为啥叫《知音》呢?

当时的刊物几乎都在刊名前加上地域名称,比如《京城文艺》、《上海文学》等。

因此,复联的干部们在讨论刊名时,建议以《湖省复女》命名的占绝大多数,最后,以暂定名《湖省复女》和《家庭内外》向上面打报告,决定二者选其一。

但是胡勋碧这个文学青年觉得,这个刊名,太俗,一点儿不适合他对人生、人性关注的定位,便向复联提出建议,要求修改。

复联就说,那你觉得叫什么好?

当时正好是市场经济大潮来临的时刻,因此,名字的敲定上胡勋碧也采用了相对市场的办法。

他跑到邮局、大学和纺织厂征集刊名,最后一共征集来了30多个刊名,最后由复联领导和刊物筹备人员从中选取10个进行投票,结果,得票第一的是“女性之光”,排第二的是“知音”。

胡勋碧说,咱们武汉汉阳的古琴台,就有过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在“知音”故里创办“知音”杂志,再合适不过。

更重要的是,“知音”这个名字能蹭热度啊!

前些年不是刚上映过这么一部电影?!北影厂拍的,谢铁骊导演,著名演员王心刚、张瑜主演,你说万一有影迷看到,还以为我们和这电影之间有什么关联,说不定就会买下来呢?

当然了,对外肯定不能这么说,得说我们觉得“知音”这个名字比较契合我们心心念念的“人生、人性”。

虽说杂志办起来了,不过之后的发展也不容易,当时财政只给拨了3万块钱经费和7个编制。

这钱哪够?胡勋碧又找上面借了7万块,这才把杂志给办起来,这么一创办就直接跳到了市场的大海里头,虽然戴着“事业单位”的帽子,但实际上每一分钱的收入,都要靠自己到市场中去挣。

后世报刊发行主要有3种方式:通过邮局“邮发”、二线渠道零售和报刊的“自办发行”。

但在这个时期,期刊发行的主要渠道是邮局订阅,零售和“自办发行”往往被人“看不起”,觉得“没身份”,也鲜有人有勇气去突破传统的杂志销售方式。

只依靠邮局订阅对于初出茅庐、自负盈亏的《知音》来说,效率很低,如果这么办,肯定一开始就必死无疑。

重压与现实逼迫之下,胡勋碧选择自己组建发行队伍,比较幸运的是,他们赶上了零售期刊发行市场的野蛮生长期。

零售发行成为《知音》的一招险棋。

武汉嘛,全国中部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

于是胡勋碧的团队跟着火车跑,走遍了京广线和长江沿线,火车能到的地方他们都去,员工们骑着三轮车,穿行在武汉大街小巷的报摊,送货找市场,很快呢,就在去年年底,售价三毛五的《知音》创刊号实发量就突破了100万份。

这也彻底在武汉这片地方打响了《知音》这块儿招牌。

不过今年年初,就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知音》也遇到了成长期的第一个“拐点”。

今年,也就是87年的年初,《知音》的月发行量不断下滑,一度降到不足20万份。

胡勋碧也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一番总结,觉得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失去了创业初期的热情,身心和意志出现了疲惫,造成了稿件质量的不断下降。

归根结底,还是稿件质量太差。

这也是《知音》最尴尬的地方。

作为一部通俗类的杂志,他们在文学性上,当然比不过传统文学刊物,稿件质量太差是必然的。

面对这样的局面,胡勋碧急忙试着做出几次调整,但都没起到太大效果。

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最新地址:www.071662.com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