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玄幻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477章 《末代皇帝》

1978合成系文豪 第477章 《末代皇帝》

作者:好想吃薯片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7-15 13:51:50

第477章 《末代皇帝》

一直到听完陈荒煤的讲述,江弦才终于确定。

陈荒煤口中的这个老外导演,正是大名鼎鼎的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

贝托鲁奇如今在世界电影行业享誉盛名,有了一些代表作,此前还担任了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之一“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评审团主席。

这么一个大导演,一位电影巨匠,为什么会想来电影行业并不发达的中国拍戏呢?

原因很简单。

贝托鲁奇除了是一名意大利人,还有一重身份。

他是一名dang员。

是的,这位贝托纳.贝托鲁奇,是一名意大利gcdang员,是我们的同志。

他是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且对gc主义的理解超出了任何一位国际大导演。

他的成名作《革命前夕》,主人公就是一位深受gc主义影响,决心推翻资本主义的富二代。

后来他的代表作《巴黎最后的探戈》、《一九零零》、《偷香》、《戏梦巴黎》.这些影片几乎都带有批判社会不公正,对阶级不平等的嘲讽。

这次在来中国之前,贝托鲁奇在接受法国《人道报》的采访时便说道:

“我想到中国去,因为我想寻找新鲜空气。”

“我拍电影需要灵感,意大利这个看上去比较幸福的国家实际上靠自己的**为生,它所达到的那种消费水平,或者说‘消费主义’,使一切地方文化都被一种国际的超文化粉碎,所以,我想换个国家从事我的创作。”

听听这话。

能说出这种水平的话,能有这样的思想境界,说明这绝对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真正的gcdang员!

“这种事情有什么值得拍的?”

“是啊。”

“这未免有点太异想天开了。”

“.”

在座的大部分人,都发出了质疑的声音,认为拍摄溥仪的话,这个题材会很危险。

陈荒煤听了一圈,忽然注意到江弦坐在角落里一声不吭。

他轻笑一声,开口道:“江弦同志,你怎么认为?”

这话一出,所有人都朝着江弦的方向看去。

无端被点到名字的江弦,就无辜的笑笑,“真要我说的话,我倒是觉得,末代皇帝没什么不能拍的。”

“哦?”

陈荒煤身体微微前倾,摆出个愿闻其详的姿势。

“溥仪没什么不能拍的,无非就是一段历史嘛,现如今我们天天说开放,太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和形象了。

如果允许拍摄这段故事,我觉得这不仅是对外开放的一种体现,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一种方式。”

江弦一番话说的在座很多人频频点头。

还不待有人反驳,又听江弦开口道:

“末代皇帝这个题材并不危险,唯一要担心的,是这位导演拍的是否足够客观,我们是否能够信任这位导演,他的这个故事会不会使外国人对我们的历史产生误解。

另外呢,如果非要和马尔罗的《人的命运》比较,我反而觉得末代皇帝这个题材真的不算敏感,马尔罗的《人的命运》我读过一次,讲的是上海四一二那段历史,

这个故事是好的,写了我dang是如何的不怕风险,与光头领导的团队进行殊死搏斗的故事,表明了一个异化的世界中,人类如何摆脱战争下的荒诞、捍卫自己的尊严、维护世界的和平。

但是问题在于,在书中,我们只看见外国人在行动、在指挥、在决策,而我们的革命者则被放置在无足轻重的配角地位。

活跃在革命舞台上的是一群外国人,或者说欧化的中国人,这篇小说写的是这群人在左右我们的革命,这种错位是违反历史真实的,这是马尔罗制造的神话,并不是真实的。

我心底对马尔罗先生非常尊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马尔罗有马尔罗自己的局限性。

《人的命运》这本小说仅仅非常肤浅地属于历史,它之所以能够留存下来,成为经典,我想更多的是因为它表现了一种类型的英雄,他们身上结合了行动、文化和智慧,除此以外,还有马尔罗在小说中提出人的孤独以及如何战胜孤独的问题。”

“.原来如此。”

很多没读过《人的命运》的老同志,听完江弦的讲述,这才反应过来,相较于《人的命运》,末代皇帝确实是个不算太敏感的题材。

王濛这时候跟着开口,“我也读过这本《人的命运》,小说里中国革命者的典型只有一个人,叫陈。

这个人既没有文化,也没有智慧,只是一个行动的人,称不上是英雄,与其说陈是一个英雄,不如说他是一个冒险主义者。

除了这个陈,马尔罗的英雄人物,无论他们的行为方式,还是他们考虑问题的方式、对事物的反应、他们的悲观主义,都同中国人没有多少共同之处。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这部小说与其说是描写中国革命的,倒不如说,中国特定的历史事件为马尔罗提供了一个历史框架,提供了一个借口。

这篇小说的英雄体现,实际上是马尔罗本人的思想、倾向、哲学。

他会不自觉地用欧洲人的立场看待问题、考虑问题,因为他们内心觉得欧洲是世界中心,所以会自然的流露出欧洲人高人一等的情绪。”

王濛这话,在江弦看来一点都不过分。

马尔罗绝对是一位聪明的作家,他有能力表现他自己想到或感觉得到的东西。

但是,当涉及中国的时候,法国人还是只接受与他们相像的东西,总有一些法国人希望将他们不能在法国实现的梦想搬到中国来实现。

因此,这些法国作家在写中国的时候,他们心中念念不忘的其实是别的东西。

当然了,这番关于两个题材的讨论,只是聊天的一部分。

不过江弦关于《人的命运》以及末代皇帝的见地,却给很多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这个年轻人不简单。

这是今天很多人给江弦的评价。

作协这段时间的大事,围绕在《人民文学》这本最重要的文学杂志下一任主编的人选上。

而目前呼声最高的,一个人是江弦,还有一个人就是刘鑫武。

刘鑫武是一名老编辑,他的写作生涯起步要晚一点,可以看作是和江弦同时期的作者。

当年,他凭借一部《班主任》轰动全国,与卢新华的《伤痕》、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等一大批作品,构成当年轰动文坛的“伤痕文学”文学现象。

而与卢新华、王亚平这些作者相比,这些年,刘鑫武并没有沉寂,而是继续推出大量有影响力的作品,像纪实作品《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都引起了轰动,前些年更是凭借《钟鼓楼》小说获得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因此,在很多人看来,除了江弦,刘鑫武同样是个接替王濛执掌《人民文学》的好人选。

而且刘鑫武还比江弦的年纪更大。

在体制内,年轻从来都不是什么优势。

因此,看好刘鑫武的人数,其实并不比看好江弦的人数要少。

然而今天江弦所的表现,他举手投足展现出的学识、阅历,无形中又在很多人心目中加了很多分数。

尤其是因为江弦年轻而不看好他的老同志。

今天对江弦的印象都有改观。

这个同志虽然年轻,但懂得可一点都不比老同志少。

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最新地址:www.071662.com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