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玄幻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249章 遗作

1978合成系文豪 第249章 遗作

作者:好想吃薯片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7-15 13:51:50

第249章 遗作

五天后,中央迅速做出决定:恢复茅盾同志党员身份,党龄从21年开始算起。

中国文坛悲痛万分的同时,更感茅公之慷慨。

他临终前,将25万元稿费悉数捐出,激励后辈们继续为文学拼搏,真应了他那一句话:“扫出一条路来,让后来的人走。”

文坛的同志们也称赞韦韬夫妇,他们没有任何私心,遵照着茅公遗愿,将遗物捐献了出来,这种品质绝对是值得尊敬的。

25万,这样数目的一笔巨款,绝对能让人绿了眼睛。

像后世沸沸扬扬的国学大师季羡林遗产之争:季羡林临终前将遗产悉数捐给燕大,儿子季承却喊话燕大归还,还和燕大打起官司。

巴金从上海赶来京城,参加茅盾的遗体告别仪式。

他尊茅盾为老师,多年来始终将自己看作他的学生,习惯称呼茅盾为“沈先生”,此刻无限悲痛。

“我多想再和他长谈一次,没机会了”

“巴老,您保重身体。”江弦宽慰说。

又过几天,韦韬同志找到江弦,还交给他几份稿子。

“父亲离世以前,断断续续看过你的文章,想给你写一篇评论,一直都没写完。”

江弦接过看了一眼,是茅盾为《琉璃月照铜钱》所作的一篇评论。

茅公不仅是出色的小说家,也是出色的评论家,他曾经给《呼兰河传》作序,笔法精辟,相当经典。

捏着这篇两千字的评论,江弦心中五味杂瓶,他出版的第一本《芙蓉镇》便是茅盾给他作了一篇序,没想到在茅公生命的尽头,还遗留下一篇未作完的评论给他。

给沈韦韬倒了一杯热茶,他认真的读了一遍茅公写给《琉璃月照铜钱》的这篇评论。

全篇离不开“理想”二字,茅公对江弦本人围绕“理想”进行延展回忆和评论。

他精辟的总结这篇文章为:一篇叙事诗,一首凄婉的歌谣。

可惜写到中途便戛然而止,以茅盾先生半年来的身体状况,写这两千余字的评论,想必已经耗费了他极大的精力。

江弦读过以后,将这篇评论平铺在桌子上。

沈韦韬抬起头来,“看过了?”

“没想到茅公对我这样厚爱。”江弦感慨说。

前世他只是一个网文作者,哪里敢想,自己竟然能得到文学泰斗茅盾的钟爱和垂青,听受他老人家的教诲。

“韦韬同志,我想把茅公这篇未作完的评论放进《琉璃月照铜钱》,用作这部小说出版时的代序。”江弦提议。

沈韦韬愣了一下,“这篇文章还没有写完,用作序文,恐怕会影响”

他考虑的很周全,序文是作为单行本的开篇文章出现的,试想一下,读者一翻开这本书,便读到一篇有头没尾的文章,阅读热情肯定会受到打击。

“我倒觉得,这篇序比再写任何一篇序都更加意义非凡。”江弦说,“我知道先生是个严谨的人,这篇序的后半部分,我会以自序的角度补完。”

茅盾极严谨,就连写字也从不草率。

相传是和他年少时一件事有关:他报考燕大,发榜时竟然没有他沈德鸿的名字,只有沈德鸣三个字,一查,原来是填报名单时书写潦草,把“鸿”字写得像个“鸣”字。

“既然如此,便随你用吧。”沈韦韬听了江弦的提议,没什么意见。

既然他父亲为江弦写了这篇评论,想必就算是他本人听了,也不会拒绝江弦这个想法。

了几天时间江弦才题写完整这篇序文。

这天清晨,阳光明朗,风沙不大,江弦蹬着自行车来到了同样位处沙滩北街2号的作家出版社。

“江弦同志?”作家出版社负责《铜钱街》的编辑王淑丽喊他一声,这位女编辑后来还编辑了余秋雨、杨红樱的作品。

“你怎么来了?”

“我来给你们送篇序。”江弦直截了当的说。

他一脸郑重的从挎包里取出稿子。

王淑丽给他倒一杯水,把稿子接到手上,低头扫了一眼稿子,字迹整齐,同时发问:“你请谁写的?”

“茅盾先生。”江弦低声给出答复。

听到这个名字,王淑丽一开始没反应过来,过了三秒,才抬起头来,难以置信的看向江弦,嘴巴张大。

“这”

“是茅公遗作,还没有写完,征得韦韬同志同意,我又补充了一部分。”江弦给她解释说,“你看看写的怎么样?”

“我这就看看。”

王淑丽极慎重的点点头,坐在椅子上,捏着这篇稿子认真的阅读起来。

这篇序文,茅盾写了2千字,江弦补充了3千字,加起来总共洋洋洒洒5千余字。

内容并不算长,但王淑丽看的非常仔细,一个字一个字的抠,读了约莫七八分钟,才看完这篇稿子。

等她再次抬起头来,眼眶都有点湿热。

感动。

这是这篇序文给她最大的感受。

前半部分,茅盾从“理想”二字出发,对江弦延展回忆,对这篇小说进行评论。

后半部分,江弦也从“理想”二字出发,回忆茅盾,讲述他从茅盾那儿听来的教诲,以及这些教诲和《铜钱街》这篇小说的共通。

前辈欣赏后辈,后辈回应前辈。

像是一问一答,一场对话。

又蕴含着对茅公无尽的思念。

序结尾的部分,江弦写了他最后一次和茅盾长谈的场景:

春节前夕,我到茅公寓所,在后院的杨树下,我搀着茅公,他说:“你背上的担子是一天重似一天,你的生命之火应向改造社会那条路上燃烧,决不可向虚幻的享乐道上燃烧。”

走出后院,我带走了一个孤寂老人的背影。

我想,多寂寞啊!

其实我并不理解他,他在信中写道:“我自知病将不起,我忠心的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他的心里装着祖国的文学事业,他为这个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怎么会感到寂寞呢?

我才终于理解我书中的主角。我困惑于“李兰德”甘受孤独的摧残,我认为这是痛苦。可他走向了艺术的至境,怎么会痛苦呢?他生命的终极,如枫杨树村夕阳下焚烧的烈焰般绚烂火红。

前门大街,全聚德总店。

“您真的不要人帮忙么?”

“你们到底是要干啥啊?”

小米免费小说阅读最新地址:www.071662.com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