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玄幻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246章 一个字都不用改

1978合成系文豪 第246章 一个字都不用改

作者:好想吃薯片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7-15 13:51:50

第246章 一个字都不用改

鲁迅先生说过:“若作者的社会阅历不深,观察不够,那也是无法创造出伟大的艺术作品来的。”

《天下第一楼》的原作者何冀平和江弦一样,同样是解放后出生的年轻创作者。

为了写好《天下第一楼》这个行当戏,她甚至考出了一纸二级厨师证。

在业内她也算是有名的编剧,后来亲自操刀编剧了《投名状》《龙门飞甲》,还参与编剧过《新白娘子传奇》、《邪不压正》。

“我这个人在京城长大,是胡同里长大的孩子,熟悉京城,也爱吃,一直想写这么一部作品,在京城市井和吃食之间的交叉地带探索。”江弦讲述说。

说话间,几盘子炒菜便端了上来。

把肚子填饱,王卫国又和江弦谈起了《人生》的创作思路。

这部小说,他最开始给定的名字叫《你得到了什么?》。

后来改成《高加林的故事》、《沉浮》、《生活的乐章》.最终才定为《人生》。

原因是那一句文中引用的柳青的话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由此,有了《人生》这个名字。

江弦又给了王卫国提了一些人物关系和主旨思想上的意见。

聊着聊着,王卫国忽然变得兴奋。

他腾一下子站起,“江弦同志、朱琳同志,我先回去了,怎么写好《人生》,我脑袋里已经有了个大概的想法。”

“卫国同志,我期待你的这部巨作。”江弦知道他是有了灵感。

他也一阵振奋,一想到自己参与进了《人生》这部巨著的创作当中,心间便一阵喜悦和激动。

他拍拍王卫国的肩膀,“卫国同志,写完这篇小说,一定记得拿来给我看看。”

“放心。”王卫国非常郑重的点点头,又和他道几句谢,这才告辞离去。

一路将王卫国送至门外,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江弦驻足良久。

听说路遥写《人生》第三稿的时候很快,只用了二十一天,就写完了《人生》第三稿的十三万字。

据路遥自己回忆说,那段时间里,他咬紧牙关写作,因为写得太急,加上投入了太多感情,写完《人生》的时候,仿佛得了一场大病,脸色蜡黄,有些浮肿,两腿像灌了铅一样僵硬,走路都有点困难。

他是真对得起用生命在写作的这句评价。

回到饭馆,朱琳说等下想回家看一下妹妹朱虹。

朱虹今年就要参加高考了。

这会儿的学制很乱,通常是“十年寒窗苦”,即: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2年,合计10年。

也有初中2年的,还有些学校喜欢在春季招生,又多个半年,总之就是很乱。

朱虹的高中念2年,今年就要参加高考了。

这会儿的高考之前还有个预高考,在5月份进行,通过了这个预高考算是拿到高考的入场券,这才有资格参加7月份真正的高考了,等于说想考大学的话,要参加两次高考。

1981年,“读书无用”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好几年,学生的知识掌握已经正常,基本没有二十五六岁还准备考大学的老三届学生了。

“朱虹这丫头天天刻苦学习,给她带一份红烧肉过去补补身体吧。”江弦提议。

虽然饭店的大师傅和服务员都着急下班,不过这一盘红烧肉做的还是色味俱佳。

朱虹打开铝制饭盒一看,酱汁色泽红亮、香气诱人,她夹一块儿塞进嘴里。

“谢谢姐夫!”

“谢谢姐!”

朱母在旁边儿看的皱眉,“朱虹,你就光顾着自己吃?”

朱虹领会她的意思,赶紧把餐盒往江弦和朱琳那边儿推推,“姐、姐夫,你们也吃。”

“我们都吃过了。”

江弦笑了笑,看向朱母,“妈,你也吃一点,这家红烧肉做的味道不错。”

“不用、不用。”

朱母一番推辞,仍是架不住江弦热情相邀,只好夹了两块儿放进嘴里。

“嗯,味道是不错。”

朱母满眼惊喜,笑眯眯的看向江弦,夸道:“江弦,你这孩子有心了。”

“没事儿,朱虹每天刻苦学习,营养也得跟上才是。”

朱虹学习还是挺优异的,听朱琳说,她这个妹妹可是立志要考燕大的。

江弦学习一般,也就不去好为人师,分享什么高考经验,只叮嘱了朱虹几句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翌日,清早起来洗漱过后,江弦上隆福寺吃了个早饭,随后坐着公交车往木樨地的部长楼去。

轻车熟路上门,敲三下,万方很快打开。

“曹禺老师!”

曹禺坐在客厅,旁边儿坐着一名中年男人,瘦巴巴的,灰发戴眼镜,脸上满是褶皱,不过浑身上下整理的一丝不苟。

江弦一眼就认了出来他,此人曾在末代皇帝饰演过监狱长,这个形象也是相当经典。

“江弦先生来了,请坐。”曹禺彬彬有礼的招待他,而后转过头笑着给身边人介绍。

“这位是创作出《许三观卖血记》的江弦先生。”

说罢,又转过头给江弦介绍:“这位是英若诚先生。”

“你好。”江弦和他握了握手。

“听闻过江弦先生的作品。”英若诚笑着说。

“英若诚先生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我们京城人艺的演员。”曹禺先生介绍说。

英若诚就是英达的爹,不提他那个糟心儿子的话,这位绝对是够优秀的,高级知识分子,著名翻译家,精通四国语言,是京城人艺的老话剧演员。

要说起来,老英家祖上真是声名赫赫。

英达的爷爷,英若诚的父亲——英千里,解放前去了海外省,英文水平极高,是钱钟书的学生。

晚年时钱钟书说过句话:

全中国真懂英文的,加起来只有两个半,一个我自己,半个是复旦大学的林同济,另一个,是辅仁大学的英千里。

众所周知,马y9是给蒋j国当英文秘书起家的。而马y9的英文,正就是英千里教出来的。

英家这一大家子,画家、建筑家、翻译家、哲学家五代豪杰,五代威名,不够小英达一个人败的。

万方给江弦倒一杯水。

曹禺解释说,今天之所以请英若诚过来,也是想让他来给江弦讲讲话剧,让江弦多听一些经验。

听英若诚讲了一个小时,三人一起坐着抽烟,江弦从包里取出一沓《天下第一楼》的稿子,放到桌上。

“老师,这段时间我抽空写了篇稿子,想请您看看。”

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最新地址:www.071662.com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