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南明:开局童子兵,撑起乾坤重 > 第136章 遥遥领先 扩产增效

第136章 遥遥领先 扩产增效

第135章遥遥领先

钢铁厂为铁器局的核心部门,主要负责冶炼钢铁。这里戒备森严,门口有守兵站岗,以防技术泄露。

传统上,华夏冶炼钢铁主要使用“炒钢”技术,出现于东汉末年。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效率较之前的“百炼钢”高出许多,比欧洲更领先了一千多年。

明朝冶铁同样采用炒钢技术,但又有不少创新,譬如使用焦炭提高炉温,扩建铁炉以提高生产效率。在火器制作上,还广泛应用了复合炮管、烘模等技术。

除此之外,明朝的造纸、制、烘模铸钢等手工业,在当时全世界都遥遥领先。两广的铁锅、白纸、蔗乃至瓷器丝绸茶叶等产品,都曾广泛出口至海外。

但又不得不承认,由于政治昏暗、矿监盘剥、匠户逃亡、矿工起义等多种原因,明朝的手工业受到很大的影响。

钢铁厂的核心设施为两座高炉,周围有单独的土墙,另有守兵护卫。两炉一高一低,一大一小。

丹初一行人靠近高炉时,正巧遇到第一座高炉炼成了一炉铁水。

不管是百炼钢还是炒钢,乃至于现代炼钢,第一步都要用铁矿石、焦炭等原材料炼出铁水。

金秀铁器局钢铁厂自然也不例外。第一炉铁水含碳、硫、磷等杂质较高,冷却后即为生铁。

百炼钢顾名思义,乃是把生铁反复锻打,以祛除杂质,得到钢铁,效率可想而知。

炒钢则是把生铁置入大锅中,反复翻炒,如同炒菜,故得其名。翻炒过程中,生铁中的杂质与空气结合而氧化,效率虽较百炼钢有所提高,但仍然不理想。

作为一个穿越者,丹初深知钢铁的重要性。科技的进步,往往倚仗于材料的进步。钢铁是现代应用最广泛、地位最重要的材料,对于昭永军来说,亦有着极为现实的意义。

有了合格的钢铁,就可以铸造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的火炮,既能保持轻便,又可以承受高膛压;就可以削制膛压更高的枪管,可以制作更加耐用可靠的弹簧,使燧发枪的普及成为可能。

其实,高品质的钢铁制取起来并无难度。找几个熟练的铁匠,趁势敲打生铁,千锤百炼,自可生产出可媲美现代的钢铁。但这种情况下生产效率太低,不可能大规模推广。

丹初所作的,乃是利用穿越者的优势,大幅度提高钢铁冶炼效率。

第一炉铁水生成,热浪袭来,众人身上沁出不少汗珠。再看现场的工人,个个大汗淋漓,只着短裤,露出健硕的肌肉。操纵高炉的工人很辛苦,也知道很多秘密,受到铁器局的优待,每天饭食管够。

工人打开炉底的阀门,赤红的铁水夹杂着杂质,流入第二座位置更低、容积更小的高炉。这座高炉造型奇特,在炉壁上伸出八个管道,末尾各连一个风箱。每个风箱处有两个工人,轮流操纵风箱。

随着铁水灌入高炉,工人开始推送风箱,把空气鼓入生铁水。空气中的氧气与铁水中的杂质发生氧化反应,放出大量热量,使铁水温度迅速升高,最高可达到1600摄氏度。

这恐怕是人类有史以来人为制造的最高温度。

最妙的是,铁水中的杂质被氧气氧化后,会形成气体逸出,不留残渣。譬如,硅杂质会被氧化成褐色烟雾逸出,碳杂质也被氧化成二氧化碳。

磷元素对炮管性能影响极大,因此,钢水必须做脱磷处理。

小高炉使用碱性炉衬,又在炉内加入生石灰,使炉内反应在碱性高温条件下进行。铁水中的磷杂质在高温条件下被氧化,与石灰结合,形成固体炉渣沉淀在炉底,脱磷问题也得以完美解决。

铁水成钢,效率较炒钢技术提高了千百倍。

这实际上就是大名鼎鼎的“碱性底吹空气炼钢法”。时至当今,不管钢铁冶炼技术怎么进步,本质上仍是碱性底吹炼钢法。

英国人在十九世纪中期发明了“酸性底吹空气炼钢法”,极大地提高了钢铁生产效率,也促成了铁甲舰等近代武器的诞生。

但这种炼钢法只适用于含硫、磷量少的高品质铁矿石,所以应用并不广泛。直到十九世纪后期,欧洲才发明了“碱性底吹空气转炉炼钢法”,奠定了现代炼钢技术的基础。

华夏铁矿品质普遍不佳,只能使用碱性底吹空气炼钢法。

两刻钟后,现场工头叫停,操纵风箱的工人如蒙大赦,终于放下风箱,累得瘫软在地。早有其他工人备好了模具,准备灌入钢水,或用来铸造炮管,或用来铸造实心圆柱。

钢水出炉,炽热逼人,泛出明亮的橙红色,正是高品质钢水的特征。

毕方济由衷地赞美道:“大帅不愧为上帝先知,真有鬼神之谋。仆十岁有志于学,自诩学识渊博,精通冶铁之术。却不曾想到,大帅只需轻轻出手,就已点石成金,胜某千万倍矣。”

熟知英文,精通冶铁,沙场建功……丹初不时散播神迹,已经彻底折服了番人。澳门的番人亦已听说此事,相继有七八人过来投效。

柳遇春是浙江宁波人,秀才出身,精通火器,流落广西,辗转到丹初麾下效力。他担任铁器局总办,精明干练,处事果决,是毕方济的得力助手。

“大帅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恰如圣人再世,中华恢复有望矣。”柳同春的赞词亦很热诚,并无阿谀之意。

“呵呵呵。”丹初并不谦让,也不解释,显得更加高深莫测。他问道:“眼下,钢铁厂一日可产钢铁多少斤?”

省去了炒钢的步骤,钢铁生产效率大为提高。柳同春胸有成竹,答道:

“平日,每天可出三炉钢水,可产钢铁一千五百斤。忙时,工人休息高炉不休息,每日可出五炉钢水,可产钢铁两千五百斤。但最近,我们每天只出两炉钢水。”

明朝两千五百斤,折合成现代重量约为一点五吨,放到现在无足轻重。但在明朝,在偏僻的广西,这个数据已经相当惊人。

“为何只出两炉钢水?”

“昭永军需求没那么大。我们也试着生产了农具、铁锅,虽受欢迎,但销路不广。”

时局正乱,商旅不通,销路自然打不开。昭永军地盘尚小,也无力在民间推广铁器。

丹初脱口而出,问道:“不是说,军队对火枪需求一直很高吗?”

他很快想到了答案,火枪生产效率提不上去,哪怕钢铁生产再多也无济于事。

第136章扩产增效

小米免费小说阅读最新地址:www.071662.com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