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 第165章 任命下达,启程北上,见大哥,袁世

第165章 任命下达,启程北上,见大哥,袁世凯相邀

仪鸾殿内的新政御前会议结束后,清朝政府的职能部门开始高速运转。

一条条命令以御旨的形式,下发到全国各省,然后是府、县。

所有层级的官员都要执行命令。

同时,以清廷中央的名义电告外国使者,展现大清改革之成果。

新政大臣们更是要讨论商部、学部、废除科举等大事,最后通告全国。

当然,这种大事肯定不会一蹴而就,至少还需要大半年的时间打磨。

不过,很多事情却都可以提前开始进行或者准备了。

1903年4月25日,李奇维收到吏部给他发来的通知。

让他在5月15日之前,进京面圣,然后在吏部挂号授职,出任管学副大臣。

清朝任用官员有好几种情况,但不管何种方式,有权力任命官员的只有皇帝和吏部。

对于高级官员的任命,比如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以及各省总督、巡抚、布政使等,吏部没有发言权。

这一权力是皇帝独有的,官方称为“特旨授”,是指皇帝不经过任何程序,直接任命高级官员,当然也可以任命低级官员。

光绪封李奇维为管学副大臣,用的就是特旨授的权力。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吏部整理好官员名单,再由皇帝定夺,这种形式称为“开列”。

若是皇帝不同意吏部的决定,则名单上的人就不能上任。

因此,清朝吏部的权力十分有限,基本上只能任用中下级官员。

而中下级官员人数众多,成分复杂,吏部要想将他们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就必须根据官员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具体有六种情况,称为“六班”。

第一种是除班,指官员初次入仕的班次,无论通过什么方式入仕,都要进入除班等候初次授职。

科举、恩荫、捐纳、特旨等等,有好几种方式都可以得到官身。

当然如果是非科举出生者,则会需要很多考察,名次也会排在后面,分到的官职也属于次一等的。

第二种是补班,指官员本来就有官职,因为某些原因暂时离开岗位,现在又返回了,需要重新任命。

第三种是转班,指官员品级不变,在同一个衙门内转任别的岗位,一般而言都是升迁。

第四种是改班,相比转班,改班的范围更大,不局限于本衙门内。

第五种是升班,很好理解,就是升迁,是所有官员梦寐以求的。

第六种是调班,指某些特别的职位,如果原任离职,就需要特定的官员去调任。

这类情况一般是专业性较强的职务,比如漕运、河道、钦天监等。

李奇维虽然是光绪特旨授的官员,但是他依然需要去吏部挂号,走个流程。

他这种情况,就是通过除班的方式去上任,不过职位已经提前确定好了而已。

李奇维之所以想了解清朝的官员任用制度,就是为了将来给何育杰他们也弄个官身。

这样自己的黄埔理工大学,就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虽然清朝的官,满打满算也只有8年多的保质期了,但是不用白不用。

于是,李奇维带着已经返回的李三,踏上了北上之路,他决定见光绪一面。

他倒要看看封建时代的皇帝,到底有何特殊之处。

至于自身的安危,目前看已经不用担心了。

各方势力都没有把他定义为危险人物,只是一个技术性官员而已。

由于时间充足,李奇维决定达到京城后,先去找自己的大哥李伯开。

5月7日,李奇维和李三从塘沽下船,然后主仆二人便朝京师赶去,准备先去新军所在地。

清朝所谓的新军,也经历过一系列的变动。

1894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溃败后,为了维护统治,开始效仿西法整顿旧军,改练新军。

同年,清朝任命广西按察使胡燏(读玉)棻(读分),在天津马厂编练新军,称“定武军”,人数为4750人。

1895年10月,定武军驻地从马厂转移到小站,小站练兵自此开始。

同年12月,袁世凯接管定武军的督练事宜,重新制定了各种新军制度,聘用德**官充任教习。

他对定武军进行了整顿扩编,使人数达到了7000人,并改名为“新建陆军”。

同一时期,清朝在其他地方,也分别组建新军。

其中有聂士成的“武毅军”,董福祥的“甘军”,这两军与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并称北洋三军。

慈禧为了加强京师的防务,决定成立一支新军守卫京师。

1898年12月,清朝任命军机大臣荣禄为统帅,编组北洋三军和部分旧军,成立“武卫军”。

这也是后世北洋军阀的渊源。

武卫军分为前后左右中,共五军。其中袁世凯的新建陆军,被编为了“武卫右军”,但其内部组织基本不变。

在京师大练新军的同时,各省也开始了编练了自己的新军。

比如湖广总督张之洞创立自强军,两江总督刘坤一也创立新军。

1899年,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奉命,从天津小站调往山东境内布防。

这使得他躲过了后来的八国联军入侵,得以保留实力,成为他以后最大的政治资本。

而且他在山东境内,以剿匪名义,大肆扩充武卫右军,使人数达到了近两万人,成为当时清朝最强的一支军队。

1901年,袁世凯接任李鸿章,以42岁的年龄,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在清末政坛上堪称奇迹。

他的武卫右军也随他离开山东,前往京师,驻扎在京师南苑,成为朝廷拱卫之军。

1902年,日俄矛盾加剧,清朝为了加强东北边防,命袁世凯扩充新军,以便扩大驻防区域。

于是,袁世凯派王士珍选募壮丁六千,带至保定训练,称“新练军”。

真实历史上,在1904年,清朝成立总理练兵处(奕劻已提出建议),负责训练新军。

清廷任命奕劻为练兵处负责人,而袁世凯则为实际管理者。

并正式划定军制,将军队编为常备军、续备军、后备军三等,待遇依次递减。

接着,在袁世凯的建议下,清朝计划以北洋新军为中央军、各省的新军为地方军,在全国编练三十六镇新军。

每镇官兵定额为12512人(相当于后世的师),由步、马、炮、工、辎重等兵种组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