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国师 > 第558章 倾向

大明国师 第558章 倾向

作者:西湖遇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11 13:59:01

第558章 倾向

暖风细雨中,朱棣下了马车。

他身披玄色大氅,步履沉稳而神情却带着几分疲惫,身后紧跟着三皇子朱高燧给他撑伞。

姜星火的府邸并不张扬,门前两株移来的古柏,岁月沉淀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

听闻皇帝来访,中门早已大开,朱棣却没什么心情,径直往里面走去。

他的脚步虽然坚定,但每一步都如同踏在云端,难以触及实地。

储君之选,这本该是皇室的喜事,却在他心中变成了难以承受的重担。

朱棣登基四年以来,虽然对内对外不乏动刀,称不上国泰民安,但如今随着大明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好歹也算是初步有了盛世的模样,但储君之选,却如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这不仅仅关乎皇室血脉延续到哪一支作为主脉,更关乎大明江山未来的安宁。

门后,朱棣挥了挥手,示意姜星火不用行礼。

随后朱棣挥退了倒茶的仆从,关起门来说话。

“今日朕来,不为朝政,只为家事。”

朱棣的焦虑并未掩饰,几乎就是肉眼可见的。

姜星火眼中闪过一丝明了:“如今北直隶还有大半年的延期时间,陛下所虑,可是储君之选?”

朱棣点了点头,眉宇间透出一丝无奈:“朕诸子皆贤,却各有长短,难以抉择。”

朱高燧在一旁静静听着,心中却是翻江倒海。

“诸子皆贤”这句话,对他而言未尝没有诱惑力,可朱高燧还是拎得清的,如果没有海外封藩的出路,那么他肯定是支持二哥朱高煦争储的,因为他跟二哥一向亲近,若是大哥当了储君,他肯定没什么好下场国内封藩就是如此,新皇登基,削不削爵、圈不圈禁他,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但是眼下既然有了出路,能去海外,那自然是要“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才舒服。

就算是大明国内有什么变动,自己手里有兵有地盘,离得位置还远,朝廷想要武力削藩,也要掂量掂量会不会被拖入远征的泥潭。

所以,朱高燧还是冷静了下来。

他知道,父皇此言,实则是在试探姜星火的态度。

京营三大营离开南京的这两年,整个帝国的繁琐政务和发展政策,全都是姜星火和朱高炽两个人负责的,而随着施政的过程以及思想界的变化,支持变法的新晋官员,已经成了新鲜血液中的主流。

科举、大明行政学校、国子监、小吏破格擢拔.这些成为官员的途径,基本都被变法派所掌握了。

而且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变,伪装成“四民皆本”的“重商主义”思潮,也逐渐蔓延到了士绅阶层。

士绅阶层中固然有一部分顽固不化的,但其中识时务者,尤其是沿海府县的,在看到了商贸的巨大利益后,很多都嘴上说着反对变法,实际上却半遮半掩地开始从事贸易。

毕竟,田产收益虽然稳定,但跟堪称暴利的海外贸易还是比不了的。

因此支持变法的人越来越多,以姜星火和朱高炽为代表的变法派力量也就越强大。

此消彼长之下,从洪武-建文时期走来的老人虽然在朝堂上依旧占据了主导,但根基却被挖空了。

最显而易见的事情就是,各布政使司、府、县的考试和教学,基本上都以改良后的新式思想为主了,荀子的地位得到提高,更多的实学思想被纳入到策论范围。

而长此以往下去,变法派必然取代保守派,成为朝廷的实际主导力量。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变法派中姜星火领导的力量,是否会与军权相结合,继而威胁皇权,就是让朱棣不得不细细思索的事情了。

姜星火虽然是他最倚重的重臣,姜星火的意见无疑会对他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但他也清楚,对方也有自己的立场和利益,所以对方的话能否完全信任呢?

“陛下,有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讲。”

姜星火略微沉吟道:“储君之选,关乎国本,当以德才兼备者为先。”

朱高燧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叹,他心知肚明,姜星火这番话,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也给了朱棣一个台阶下。

朱棣缓缓开口:“德才兼备,说来容易,做起来却难。朕的子嗣中,谁能当此重任?”

姜星火微微一笑道:“陛下圣明,自然能选出最合适的人选。无论选谁为储君,只要能维护大明江山的稳定,便是最好的选择。”

在温暖的内堂中,朱棣尽量让自己保持平静。

姜星火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一块石头投入湖中,激起层层涟漪。

朱棣知道,姜星火在暗示自己,储君之选不能只看表面,更要考虑长远的利益和大明的未来。

说白了,姜星火这番话,既是在规避风险,也是在给自己指明方向。

什么是德?什么是才?

对于普通人家来说,那当然是孝悌仁义是德,学富五车是才。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朱高炽当然才是最合适的储君人选。

但对于皇家来说,则完全不是如此,甚至可以说,恰恰相反。

对于皇家,心狠手辣是德,上马能平天下、下马能治天下是才。

过于仁恕的君主,注定会被臣下所摆弄。

再翻译翻译什么叫“维护大明江山的稳定”?当然是能延续朱棣的政策。

而朱棣的政策是要让大明“治隆唐宋、远迈汉唐”,说白了其实就是四个字——对外扩张。

对内发展经济进行变法这些手段,都是用来支持对外扩张,给扩张地提供财源的。

那么可想而知,两个儿子如果有一天继位,肯定是二儿子朱高煦更能延续朱棣的政策,因为他是军人出身,背后就是勋贵武臣团体,这个团体的利益天然就倾向于对外扩张。

所以姜星火看起来不过是简简单单两句话,不偏不倚没有表面自己的态度,但其实什么都说了。

朱棣说道:“今日与国师一席话,朕受益匪浅。储君之选,朕会慎重考虑。”

但朱棣却并没有离开,而是马上又问了一个问题。

“那若是大皇子成为储君,国师又该如何自处?”

朱棣的双眼紧紧地盯着姜星火面上的神色。

姜星火并未犹豫,干脆道:“陛下春秋鼎盛,变法始终会延续下去,这不是现在我该考虑的问题。”

朱棣终于松了口气。

无论姜星火此言是真心还是假意,朱棣的警惕之心都大大降低了。

因为姜星火说的话是没错的。

朱棣虽然人到中年,但身体非常强健,再活个二十年大概率不是什么问题。

因此,不管朱棣在位的时候谁是储君,姜星火干的都是一样的事情,那就是把变法坚定地推行下去,直到取得彻底成功,直到大明国内绝大部分阶层的利益都与变法相一致,让变法再也不可能被推翻。

从这个角度讲,朱高煦亦或是朱高炽,无论是谁成为储君,对变法而言,其实都是有一些益处的。

如果朱高煦成为储君,那么在延续对外扩张政策方面肯定是更有益处的;而如果朱高炽成为储君,利用他的内政能力,在内政方面继续扩大变法也有益处.最起码朱高炽现在的基本盘也有很多变法派,即便是朱棣不在了,朱高炽也不太可能全盘推到变法,只可能是否定姜星火而继续延续变法,就像是以前历朝历代统治者做的那样。

但姜星火的回答,却让朱棣的心情更加沉重。

朱棣扭过头,看着姜星火府邸内堂外灰蒙蒙的天空,心中充斥着无奈。

他自认是英明之主,但在储君之选这个问题上,他却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奈,他希望能有一个人能告诉他答案,但他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奢望,现在他能咨询的人,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而最终决策,只有他能做。

可朱棣也清楚,无论他选择谁为储君,都会有人欢喜有人愁,甚至可能会引发一场严重的庙堂风波。

当年玄武门之变是怎么来的?说白了,不就是李世民不甘心李建成当储君嘛。

毫无疑问,从感情上来讲,朱棣更喜欢像自己的二皇子朱高煦,朱高煦跟他不仅仅是父子,更是同生共死的袍泽兄弟,同样是靖难战争,朱高炽在后方守城筹备后勤有功劳,可这份功劳,绝对比不上朱高煦的决死冲锋.白沟河、藁城、夹河、灵璧,这几次要是没有朱高煦靠着自己的万夫不当之勇玩命破阵,燕军是真的就输了,而光是被朱高煦阵斩的南军关键大将,有名有号的就不下十个。

在姜星火前世,靖难之役因为是大明的内战,再加上文官集团的刻意扭曲和春秋笔法,很多战役的记载都严重偏离了事实,经常就是“一阵狂风吹过,燕军胜了”,把朱棣抬到了跟大魔导师刘秀一样的玄奥境地。

而事实上,燕军赢得一点都不容易,几乎每一场仗都是在押上全部身家,赢那么多战役南军还是源源不断,而燕军输了一场东昌之战,就差点被抬走了。

靖难之役的含金量或许跟处于元末乱世的洪武开国不能完全相提并论,但如果不进行历史线上的纵向比较,只在同时期进行横向比较,那么同时期发生的数十万人级别的大会战,无论是安卡拉战役还是尼科堡之战,都很难比得上靖难之役中的大型会战。

而从理智上来讲,现在的朱高煦已经不再是那个无脑莽夫,不仅能脱离“先锋”或是“敢死队队长”的角色,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将才,而且对于治理政务,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理解,或许还远逊于朱高炽,但却不再是他的短板。

短板已经弥补,长板却更长,换作你是朱棣,你怎么选?

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最新地址:www.071662.com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