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国师 > 第512章 思潮

大明国师 第512章 思潮

作者:西湖遇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11 13:59:01

第512章 思潮

董伦又老了一岁。

在正月的寒风中,老头在前院的房间里靠着椅子,拥着炉火,看着窗棂外飘落的雪,精神渐渐昏昏然了起来。

他身上盖着厚厚的毯子,上面还放了一本书,宋代人的杂记。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书上的文字,似乎幻化成了过往的光影,在董伦浑浊的眼前世界浮现,继而又如梦幻泡影般消散。

就在这黄粱一梦伴随着怪异的、激昂的颅内嗡鸣而渐进到高峰的时候。

这个时候,敲门声响了起来。

董伦醒了过来,他没有说话,也没回头去看,他知道这时候,肯定是仆人来喊自己吃饭了,但是他现在每天已经吃不下什么东西了,最多就是喝点稀粥,吃点软饼。

人生七十古来稀,这位元末时就被尊为“贝州先生”的宿儒,今年已经八十一了。

“笃笃”敲门声继续,虽然只有两声,但显得却越来越急促。

“进来。”

董伦终于忍不住转过椅子去看向了门口。

但看到的却是一张熟悉的脸孔。

他全部政治遗产的继承者,最得意的门生,鸿胪寺卿解缙。

解缙在外面就已经抖落掉了身上的雪,这时候他的脸色惨白里透着些红,董伦懂一点医术,这是气血有亏又深思竭虑时的表现。

“你的血本来就亏,现在已经在烧心血了。”

解缙闻言一怔,旋即苦笑。

对于他这种早早就名满天下,却又蹉跎了十年之久的人来说,现在一朝得势,全副身心都投入到了庙堂之中,哪还有什么多余的心思关注自己的健康呢?

解缙刚要开口说些什么,董伦突然摆手阻止。

董伦叹息着摇了摇头:“有什么事情直接说吧,我听着,反正.能听你说几句也好。”

解缙拿出了两张对折整齐的《明报》。

这个时候,门再次被敲响了,仆人推门走了进来。

他将托盘送上,然后默默地退出了屋内。

董伦戴上老眼镜,这是玻璃工坊的定制货,人工成本很高,因为需要反复打磨镜片,所以售价一时半会儿降不下来,现在只有权贵阶层才使用的起。

《明报》上的字不多,但董伦看的很仔细,一字一句,足足过了一盏茶的时间。

随后,董伦拒绝了解缙的帮助,自己用颤抖的手端起托盘中的热汤抿了一口,才缓缓地道:“你应该很快就要收到写文章登报的消息了,做准备罢。”

“我不会写。”

解缙的回答很诚实,诚实地有些出乎董伦的意料。

董伦用手指指着解缙,旋即又垂了下去:“腹内胎生异锦,笔端舌喷长江,纵教片绢字难偿,不屑与人称量.伱是解缙啊!你有什么文章是不会写的?是不会写还是不敢写。”

解缙沉默片刻,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不敢提笔。”

董伦抬起头,认真地盯着这个弟子。

“才高八斗,一心钻营;今日之我,早非昨日。”

听着老师对自己的批语,解缙唯有苦笑。

今日面临抉择,内心惶然,举目四顾,竟然是无一可信之亲友,最后又奔于恩师府上,以求个决心,他还能说什么呢?

人这一辈子,总有那么几次艰难抉择的时候。

在这种时刻,内心中最软弱的地方就会充分暴露出来,不敢自己做决断,不敢对自己的未来负责,整个人患得患失。

董伦当然清楚解缙现在的情况,他太了解自己这个弟子了。

解缙不是一个能自己做决断、拿主意的人。

他需要有人在前面给他引路。

否则他的野心与他的视野、能力完全不匹配,自己只能瞎撞撞破南墙,继而一头栽到黄河里被淹死。

而且这里还有一个典故。

对于吏治之风这个问题,解缙十五年前的态度,是与现在完全相反的。

洪武二十一年四月,解缙陪同朱元璋游览,献《大庖西封事》,这篇策论文章,可以说很好地反应了那时候解缙传统士大夫的思想,解缙因其名动一时。

文章开门见山,开篇的“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未闻褒一大善,赏延于世,复及其乡,终始如一者也”,即指出老朱治理天下过于严刑峻法,且总是搞榜样人物的问题,对于吏治和刑罚,解缙的建议是“自今非犯罪恶解官,笞杖之刑勿用”、“夫罪人不孥,罚弗及嗣”、“天下皆谓陛下任喜怒为生杀,而不知皆臣下之乏忠良也”。

只能说,解缙没掉脑袋,是那天老朱心情好。

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劝谏老朱简化法令,不要滥施刑罚,对士大夫要好一点,也就是两宋传承下来的那套“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论,认为君王与士大夫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君王尊重、礼遇士大夫,能为士大夫发挥自身才能建设国家提供一个较好的环境,而当时的解缙,则认为治理底层百姓只需要通过减轻赋税,多建学校,用诗书礼学就能宣沐王化,继而实现天下大治。

那时候的老朱看着解缙什么都没说,只是让这小子赶紧从自己眼前滚。

十五年后,解缙也终于明白了当年白发苍苍、眼神狠辣如恶虎的洪武皇帝,为什么会忽然用那种夹杂着“怜悯”和“同情”的眼神看自己。

一路走来,他明白了很多道理。

君王与士大夫不是共治天下,而是此消彼长又无法彻底消灭对方,所以不得不共存。

皇权对士大夫好一点,换来的不是吏治清明,而是大概率吏治糜烂,蹬鼻子上脸。

治理百姓减税是没用的,根源问题在于基层胥吏,皇权不下乡,减多少税都减不到百姓头上。

多建学校推行诗书礼学建设不了天下大治,但铺路治水多用化肥可以。

解缙什么都懂,但看着十五年前的自己,他斩不下心魔。

那个过去的自己,那个年少的自己,那个天真烂漫偏生才学天下第一的自己。

“看好了,老夫最后教你一次。”

解缙扶着董伦起身,亲手研开墨,看着董伦的如椽大笔饱蘸墨汁,晕在宣纸上。

神奇的是,刚才还在不断微微颤抖的董伦,手和腕,这时候开始异乎寻常的稳定,没有了丝毫的颤抖。

“为国之法似理身,元气欲固,则神气欲扬。

国朝患不在外而在内,不患北虏之入寇,而独患吏治之不清矣!吏治不清,纪纲则不振,故元气日耗,神气日索。

所谓‘欲安民又必加意于牧民之官’,今日之庙堂,虚文矫饰旧风尚存,牧民之官尚不可自制,何以布国朝恩泽于海内?”

董伦把笔送到解缙面前。

“剩下的,你来写,只写吏治之风,休要言及世风、学风。”

解缙接过了笔的手,在剧烈地颤抖。

笔锋触到宣纸上,扭扭歪歪,但在下一个字,马上就转成了董伦的字体。

“写你自己的字,走你自己路。”

解缙的字渐渐变成了他自己的笔体,龙蛇飞舞间,文章已成。

“今日有三弊者也。”

“一者曰贪财。”

“贪财者,一目已盲,未盲者兼为阿堵所遮;七窍已迷,未迷者止有孔方一线。”

“二者曰疏通。”

“君子以调停为名,而小人之朋比者托焉;君子以疏通为才,而小人之弥缝者借焉。”

“士大夫自谓有救时良方,不知其乃膏育之疾也.夫贤则进,不贤则舍,何假调停?政可则行,不可则止,何烦疏通?”

“三者曰排场。”

“上有所好,下有所效,上及中枢,下及州府,天下争为媚谄。”

“有官出巡,无不张金鼓、饰舆马,百姓伏谒道旁,唯诺必谨,下属得不呵责,顿首幸甚。”

“.剥下奉上以希声誉、奔走趋承以求荐举、征发期会以完簿书、苟且草率以谊罪责。”

“古人云:法不立,诛不必。国朝无威信可言,自无功罪是非可辨,如此种种,实非危言矣。”

解缙放下笔,窒息过后似地长嘶了一口气,额上已然是汗珠滚落。

“这才是解缙嘛。”

“啪嗒”一声,汗水落在宣纸上,将字迹弄烂。

解缙看着这篇跟“昨日之我”彻底决裂的文章,如释重负。

董伦短暂地精神振作过后,又恢复了老态龙钟的样子,他抬起手,无力地挥了挥。

“去吧.老夫没什么要告诉你的,只想与你说,既然已经决定踏上这条路,就别回头做反复之人了。”

解缙收起几张纸,对着董伦郑重一礼,再抬起头,原本有些发白的面色却是红润了许多。

解缙来去匆匆,很快就离开了董伦的宅子。

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最新地址:www.071662.com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