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国师 > 第389章 预热

大明国师 第389章 预热

作者:西湖遇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11 13:59:01

第389章 预热

三日后的清晨,诏狱附近,人山人海。

今日是“王霸、义利、古今”之辩的擂台赛,经过《明报》的宣传,这个活动在南京城早就传开了,大伙儿都想凑热闹,不仅想近距离看看平时难得一见的大儒们吵架时候的风采,还想看看孔希路这个孔圣后裔到底结局如何。

官员们被明确规定今日不许请假休沐,所以今日倒是没什么在任的官员过来,得以让这场辩论的性质更加偏向学术一些。

士子们则更是晓得这是学术界难得一见的大事、盛事,说不得跟“洛阳之辩”、“鹅湖之会”一样,是要载入史册的,故此更是天不亮就早早地就赶了过来,以图占个好位置。

辰时一过,钟鼓楼上的钟声便敲响了。

“珰——”

悠扬的钟声响起,顿时让周围的人群骚乱了起来,这是即将入场的讯号。

“咚、咚、咚!”

打着赤膊的力士,敲响了诏狱前面的大鼓。

一阵宏亮的鼓点声如同敲在人的心窝上一般震撼,伴随着这阵鼓声,诏狱大门洞开,大批锦衣卫挎刀而出,站在了诏狱门口的两边,紧跟着,数百名手中持着长枪的金吾卫迈着整齐的步伐而来,列队于左右的街道上,肃立严阵以待。

这一套流程下来,大家便意识到这次是真的要入场了。

这些金吾卫是从皇宫调过来维持秩序的,但并不阻挡大家围观,一些胆大的人跑过来看,一些人在旁边窃窃私语,还有不少人围在周围远处。

很快,人群中爆发了一阵欢呼。

“来了!师道先生!”人群中响起喊叫。

诏狱附近,一辆平平无奇的马车缓缓驶来,车上坐着个年迈的老者,腰板笔直,精神矍铄,他看起来年龄不小了,胡须白,身体倒是挺硬朗的。

在他身后,还跟着六个青壮男子,穿着蓝色的短衫,袖口扎着青色绸缎带,看起来颇为威风凛凛。

“这是谁?”有国子监的监生好奇来问。

“师道先生都不认识?”旁边的人嗤笑道。

“师道先生闭关多年,怕是闭关的时间比这小子岁数都大,不认识倒也正常。”

这时自有浙江籍贯的监生来解答:“汪与立,纯孝先生的门人,金华学派这一代的掌门人物,在浙江有大名,此次被公推出来作为三名挑战擂台的大儒。”

旁边少数不知道的年轻监生闻言,纷纷恍然大悟。

不是装的,是因为在这个时代,金华学派真的很有名,或许士子没听说过这位“师道先生”,但提到金华学派,那是一定如雷贯耳的。

金华学派,是南宋时期重要的儒家学派之一,代表人物是吕祖谦,金华学派在当时南宋思想界有较大影响,为浙东学派先声之一,与之前提到的叶适的永嘉学派同为浙东学派两大重要分支。

此派特点是较多地带有调和理学内部朱熹、陆九渊之间矛盾的折衷色彩,曾邀朱熹、陆九渊聚会鹅湖,讨论学术,意欲调和他们关于哲学思想的争执,也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

如果从理学的光谱来看,金华学派严格地来说还是偏左,也就是偏陆氏心学的,学术主旨强调“天道有复,乃天行自然之道,人之善心发处,亦人心固有之理;天道复便运行无间,而人心多泯没,益以私意障蔽,然虽有障蔽,而秉彝不可泯没,便是天行无间之理”。

而南宋灭亡之后,其他学派遭受了打击,金华学派的发展愈发壮大,“北山四先生”之一的金履祥嗯,就是曾经给南宋朝廷献策,以海路进攻元朝大都,靠围魏救赵的方法解除襄樊之围的那位,在兰溪城内小天福山开设仁山书院讲学。

由于金履祥学富五车,博通理学,造诣深邃而思惟严密,加之训迪后学,谆切不倦,因而四方学子纷至沓来,称他为“仁山先生”。

金履祥后,弟子许谦继承了其衣钵,随后金华学派传到了许谦的弟子范祖干,也就是刚才浙江监生所提的“纯孝先生”手中,朱元璋曾经向其请教过治国的道理,在洪武年间是有名的硕儒,不过距今已经亡故了二十多年了。

作为如今明初理学界最重要的学派分支之一,金华学派闭关多年的掌门人都被请来亲自出动,理学界对于这次擂台赛的重视,可见一斑。

事实上,汪与立也是跟高逊志一样,是公认只要出面,就要被选上去的人。

此时,那几名金华学派的弟子正簇拥着汪与立,沿着街巷往前面走去。

汪与立在一块大石前停下脚步,转过身来,面朝着前面的一人作揖施礼。

“高太常。”

高逊志同样还礼,而后为汪与立引荐了身边的曹端。

汪与立的眼眸中闪过一丝惊讶,他已经听说了曹端温茶败徐老的故事,没想到北方学术界竟然出了如此了得的一位人物。

要知道,自从完颜构建炎南渡以来,儒学便是南极重、北极轻,北方燕云、两河等胡化的地域就不说了,即便是关中、河南,也是文脉尽毁,数百年都没振作起来,反倒是南方,文脉犹存,虽然理学在元朝有些衰落,却依旧有不少学术上能挑大梁的人物。

在大明洪武开国确立理学作为官学后,南方的各大学派都开始了重新崛起,这也使得南方学术界随着一次次科举,在庙堂的影响力不断扩张即便是有“南北榜”后的政策调整,如今的北方学术界也已经没落了,别说像曹端这样能够力压群雄的人物,就是拿得出手的大儒都屈指可数。

汪与立拱手道:“后生可畏。”

曹端连忙躬身回礼:“前辈赞缪,晚辈不敢托大。”

“呵呵,好一个青年才俊!”汪与立爽朗地笑道。

三人互相寒暄一番,便一同往前走去。

“拜见诸公。”

致仕的高官和学术界的大儒们纷纷侧过身避开,一个个面色凝重地还了礼。

高逊志环顾四周,朗声说道:“今日乃是道统之争,吾等虽学识浅薄,但却欲奉献绵薄之力,若对吾等三人代表理学界出战有意见者,现在还可及时提出。”

听着高逊志慷慨的陈述,众位大儒沉默不语。

片刻后,才有一位前翰林院编修轻咳一声,道:“高太常,兹事体大,非同寻常啊。”

这是还在提醒高逊志,怕曹端关键时刻掉链子。

高逊志似乎没听懂,他抬起了头:“义之所在,不得不往。”

这位前翰林院编修皱起眉头,似乎想劝说些什么,但最后还是没有说话,因为在场不乏聪慧之人,很快就看透了其中的含义。

在场都是饱读诗书的人,对高逊志的话,自然心知肚明,不禁面面相觑。

今日第一场就是“义利之辩”。

何为义?

义是孟子思想的中心,强调理想,强调在不同的境遇下能做到以义为本,确立舍生取义的人生目标。

而道统,无疑就是这些理学家不得不维护的“义”。

义之所在,曹端赌上一切来维护,不仅是“不得不往”,更是“非往不可”。

而从事功源头的王安石,到二程,再到继承二程学问各一部分的朱熹和陆九渊,都重视义利之辨,宋儒受到孟子义利观的影响,希望将义利问题作为道德修养的标准,从而能够恢复三代之治,重建合理的庙堂秩序。

放在今天的变法之争的背景上,更显得矛盾尤为尖锐。

此次辩论,争辩的不仅仅是学术,更是庙堂未来走向在道统上的正确与否。

——————

这个时间段,距离开始还有不到半个时辰,大约在辰时一刻左右,一侧的楼上突然出现了一道赤金色的身影,正是永乐帝朱棣。

随行的还有一些宦官,他们捧着许多器具,便是痰盂、香炉等物,一般用不到,但是按礼仪规定必须带着。

朱棣穿着赤金色龙袍,头戴冕冠,脸庞刚毅,端坐于椅上。

他一出现,便引得全场哗然。

皇帝竟然亲临现场!

大量百姓涌了过来,跪伏在地,高呼万岁。

朱棣虽然登基的时间不算太长,却已经有了几分天子之威。

“平身吧。”

朱棣挥了挥手,让众人起来。

他扫了周围环境一眼,又看了被选出来的三个人一眼。

“朕听闻,今日在此,头一个辩的是‘义利’二字?”

他说话时语气平静淡漠,但是却令人生畏。

“父皇圣明,正是如此。”

朱高炽连忙说道。

“义利之论,所出甚早,《易·文言》有云:利者,义之和也。”

“可有什么说法?”

“自是有的。”

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最新地址:www.071662.com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