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国师 > 第385章 穷理

大明国师 第385章 穷理

作者:西湖遇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11 13:59:01

第385章 穷理

“你说我不理解理学对皇权、百姓如何重要,可君子居易以俟命,高高在上者固然可以如此,你又怎么知道,卑微者光是活着,就已经大不易了?”

姜星火继续说道:“我虽然也有自己的思想,但我的思想从来不是你们那套海清河晏的盛世之念,‘我要让百姓过得好有多少’,我的思想只不过是‘不管怎么样,先让百姓活下去,再给他变好的机会’,民为邦本,命需志气。”

显然,从第一个对答贯彻始终的儒家《有命论》一直在作为主线,与《志气说》纠缠在一起,影响着二人的交锋。

“不可能的,伱的想法不过是乡野愚夫之见。”孔希路摇头叹息,道:“你连最基础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都想要驳倒,今日不妨到此为止吧,你非我对手。”

之所以孔希路要结束对话,便是因为在理学的《有命论》里,有一个被公认为类似定理的表述,也就是二程下的判定,“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三事一时并了,元无次序,不可将穷理作知之事,若实穷得理,即性命亦可了”。

换言之,自从孔子有“知命”这个说法,创立了《有命论》以来,这就一直是儒学根基之所在,而到了北宋五子的理学时代,对于《有命论》的理论框架和内容则有了完整的阐释,就是说,想要达到“知命”的状态,与之相伴的,是“穷理(穷究道理,与姜星火长街讲道所述《格物论》相关)”和“尽性(尽求心性,与《心性论》相关)”。

而二程认为,理、性、命,三者是一回事,并没有谁前谁后的顺序,不是按部就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那套。

但实际上,这里隐含的意思是,天命难求,人性难尽,但是穷理却相对容易一些,所以便由此引申到了《格物论》上面。

在一旁听着的李至刚,把报纸垫到了屁股底下,听着倒是没什么阻碍。

在李至刚看来,今日姜星火与孔希路的辩经,围绕的就是两个东西,一为《有命论》,二为《志气说》,相关基础概念都是很清晰的,这都是理学的入门必修课,并不能难倒他。

说来复杂,其实如果用公式来描述,那就是:

《有命论》二程解题法:穷理=尽性=知天命,实操难度穷理>尽性>知天命

《志气说》程朱解题法:(志 工夫) (气 工夫)=天道

而在山东上学的时候不好好学习的纪纲虽然听得云里雾里,但在李至刚的小声解释下,倒也明白了过来。

纪纲用手指在李至刚的手心上写了两个字以作回报,李至刚刹那间惊喜了起来。

且不提这两人的小动作,姜星火这边却是毫不犹疑地说道。

“伊川固然有言,穷理,尽性,至命,一事也。才穷理便尽性,尽性便至命。因指柱曰:此木可以为柱,理也;其曲直者,性也;其所以曲直者,命也。理,性,命,一而已。”

程颐举得例子都是通俗易懂的,木头可以当柱子,是它的‘理’,它的曲直则是‘性’,而之所以曲直便是‘命’,但显然,姜星火绝不是仅仅复述程颐的例子,而是拿孔希路的观点,从理学的书籍中找对应的例子来驳倒他。

孔希路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的眉头微微蹙紧。

“难道,他真的想撬开《有命论》这块地基?”

须知道,《有命论》作为理学继承自原始儒学的基础观点之一,可以说是北宋五子给理学这座大厦,从老宅上挖出来的地基,这是根本、本源的东西,是万万不能轻易挪动的,连一丝一毫都不能。

而孔希路正是因为知道这个东西,几乎是成为了万世不变的定理,所以才从见到姜星火的那一刹那,就以此为主线,展开了两人之间的交锋。

可如果.这是错的呢?

一个荒诞的念头从孔希路的脑海中闪现出来。

“不可能!”

孔希路在心底摇了摇头,默念道。

在他看来,自己在读二程的著作的时候,每一句话每一段文献,都是千锤百炼出来的宝贵财富,更别说,在《有命论》相关内容中的各种注解。

事实上,二程之所以要这么来解孔子的“知命”,是因为二程忧心如果不这么解,那么正常语序的解法,会让人以为“知命”是一个独立的过程。

同样用公式来描述,那就是:

《有命论》正常解题法:

(穷理 工夫) (尽性 工夫)≠知天命=有命 工夫

不需要穷理,不需要尽性,直接找“知天命”的工夫,练好了就能“以至于命”这样的提法,二程认为这会让人误以为知天命是独立的工夫,但实际上,在理学的思维框架里,知天命这件事实在是太宏大,宏大到无处着力,无从下脚就仿佛,我说我现在要左脚踩右脚上天一样。

但理学是什么?

理学是一门在数百年间经由无数华夏最顶级的学者,以“北宋五子”为代表,穷其一生之力,在原始儒学构架上,吸收了《易经》等思想,通过缝合式的断章取义,不断自我解释、迭代,最终构筑出的完整的理论大厦。

这座理论大厦,恢宏精美,除了确实最顶端有几块砖还没填上以外,从整体来看,是无懈可击,是绝对可以自圆其说的。

所以,理学绝不提倡从一楼直升十八楼,不主张顿悟,而是通过诸如《有命论》《志气说》《理气论》《本体论》《心性论》《工夫论》等种种分支学说,来不断构筑出一个有不同台阶的上升系统。

当理解了理学的结构本质,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二程不主张能直接通过某种类似于“悟道”的方式,来达到顶峰的“知天命”。

同样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在孔希路看来,二程的《有命论》绝对是没有错误的。

不是孔希路笨到读句子都猜不出来,是不是还有另一种解法,而是另一种解法,在理学范围内,是不被允许的。

这些东西,早已深深烙印进了孔希路的灵魂深处。

但姜星火既然敢拿这个例子来驳斥自己,就足以证明他确实是知晓理学的根基,那么,他绝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从自己的理论中找出反对的理由。

可如果.他真的是找到反对的理由,并将之呈现在世人面前,岂不是

一瞬间,忽然想到了什么,孔希路觉得脖颈后有些发凉。

“《有命论》乃是理学根基之所在,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质疑的,你若是不懂,今日便到此为止吧。”孔希路强压住心底的一丝慌乱,冷静地回应道:“更别谈,你还拿伊川先生的例子来讲,伊川已经说的清楚,何须你来再置喙什么?”

“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喷完人心底痛快了之后,姜星火也有了跟他慢慢辩经的兴趣。

跟一刀把人脑袋剁下来不同,击溃敌人脑子里的信仰,才是他更感兴趣的事情。

姜星火不置可否地笑了笑,道:“在理则须穷,性则须尽,命则不可言穷与尽,只是至于合也。横渠昔尝警命是源,穷理与尽性如穿渠引源,然则渠是两物,后来此议必改来.这也是伊川所言吧?”

孔希路心头一沉,果然如此!

对方是真的下了大工夫,有备而来的!

这里便是要说,北宋五子的学问确实在时间线上有明显的先后继承关系,在理学的不同领域也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但是只要是人,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解释,必然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定义,北宋五子也不例外所以在这个时代的明儒看来,有些争议性的问题,已经有了更好、更完美的解释,但是有一些,却不尽然。

譬如张载,嗯,就是说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那个张载,他在《有命论》上,就有一点点跟二程不一样的见解。

当然了,如果姜星火仅仅拿张载的东西出来,也不过是拾人牙慧,能反驳的东西有的是,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但是孔希路看着姜星火手里啃了一半的桃子,却是莫名地眼皮一跳。

可无论如何,眼下是不能有任何神色流露的,只能静待姜星火出招。

姜星火顿了顿,道:

“穷理尽性,然后至于命。

尽人物之性,然后耳顺。

老而安死,然后不梦周公。”

在一旁听着的黄信似乎也想到了什么,他脱口而出道:“洛阳之辩!”

李至刚也随之恍然。

宋朝时,理学的学派里,有两大分支,其一是张载为代表的关学,其二是二程为代表的洛学。

洛阳之辩,正是理学这两大学派的巅峰辩论,主要论点集中在“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礼仪教化”、“井田制”三个方面。

姜星火笑道:“横渠先生有言,伊川解‘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只穷理便是至于命’。便所谓‘亦是失于太快,此义尽有次序。须是穷理,便能尽得之性,则推类又尽人之性;既尽得人之性,须是并万物之性齐尽得,如此然后至于天道也。其间煞有事,岂有当下理会了?学者须是穷理为先,如此则方有学。今言知命与至于命尽有近远,岂可以知便谓之至也?”

这里说个题外话,明明是二程,为何两人开口闭口都是‘伊川(程颐)’?

这便是说,二程师承周敦颐,而二程的洛学,其实是后世儒家思想史后半段的源头所在。

南渡之后,程颐的理论,由朱熹完成,世称程朱理学;程颢的理论,则由陆九渊发展,至明代王阳明完成,世称陆王心学。

在二程时代,尚未分辨为理学和心学两大学派,仅呈现为二程兄弟间学术趣旨的某些不同,到了南宋朱熹与陆九渊的思想大论战,遂使两大学派形成,成为当世知识社会中最为突出的不同依归。

而在眼下的明初,明儒们学的都是“程颐-朱熹”的这一套理学,所以提及二程,自然多是程颐。

回归正题,姜星火所言,其实是张载对于《有命论》的另一种解题思路。

三种解题法还是用公式来表述方便理解:

1《有命论》二程解题法:穷理=尽性=知天命,实操难度:穷理>尽性>知天命

2《有命论》正常解题法:(穷理 工夫) (尽性 工夫)≠知天命=有命 工夫

3《有命论》张载解题法:穷理→尽自己性→尽人类性→尽万物性→知天命

在张载的著作《横渠易说》里面,对此就说的清楚。

“穷理亦当有渐,见物多,穷理多,从此就约,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天下之理无穷,立天理乃各有区处,穷理尽性,言性已是近人言也。既穷物理,又尽人性,然后至于命,命则又就已而言之也。”

这里面也延伸出了张载和二程不同的《格物论》,张载主张从穷一物之理到穷多物之理,二程主张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嗯,王阳明就是这么格竹子格到吐血的。

不过今日姜星火与孔希路辩经的重点不是《格物论》而是前置的《有命论》。

孔希路开口道:“洛阳之辩已有公论,穷理尽性知天命实乃一体,你便是生穿硬凿,道理依旧是这个道理。”

“果真如此?”

姜星火笑意吟吟地看着他,似乎就在等他说这句话。

“孔子称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孔希路闻言,脸色一变,几滴冷汗,从他的脊背上滑落了下来。

聪明如他,当然明白了姜星火这句话的意思。

坏了,真被他找到了!

而且,还不是断章取义,是正正经经的孔子原话。

片刻,姜星火才开口问道:“既然横渠先生说的你不认,那你祖宗说的,可还认?”

“这是什么意思?”

纪纲蹙眉小声问李至刚道。

李至刚没有马上回答他,而是多琢磨了几息,方才回过味来。

“表面意思是孔子说他只看到了颜回的进步,从来没看到颜回的停止但若是结合《有命论》里‘穷理尽性知天命’的解法争议,那就成了圣人的天理和天命,到底是学而知者,还是生而知者?”

如果以后世人的视角来看,这算个什么问题?

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最新地址:www.071662.com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