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玄幻 > 大帝族长,缔造万古第一家族 > 红颜说(2)

大帝族长,缔造万古第一家族 红颜说(2)

作者:皓影月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7-23 07:29:02

第二十四位嘉宾:鱼玄机(唐朝)

镜面的光芒这次带着点墨香与酒香的混合气息,一个身影抱着一卷诗稿,踩着木屐“嗒嗒”走出,不像公主那般张扬,却带着股“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叛逆。

鱼玄机的美,是那种浸在诗里、泡在酒里的清艳与桀骜,像一枝生长在道观墙角的野蔷薇,明明披着道袍,却偏要开出最烈的花,带着文人的风骨,又藏着不驯的锋芒。

她穿着一身月白色的道袍,却并非寻常道姑的素净,领口袖口绣着疏朗的墨竹,腰间系着同色的玉带,上面挂着一枚玉佩和一个小小的酒葫芦,行走时葫芦轻晃,能听到里面液体的撞击声。

身材是文人式的纤瘦,肩窄腰细,四肢修长,却不是弱不禁风的单薄,透着常年握笔、偶尔纵马的韧劲,尤其是手腕,纤细却有力,据说她写草书时能“笔走龙蛇”,此刻看来,那手腕的线条竟与书法的飞白暗合。

容貌是“道姑相”与“诗人相”的矛盾统一:眉是细而长的“远山眉”,却没画得那般规整,眉尾故意留了点毛边,带着点不修边幅的洒脱;

眼是细长的丹凤眼,眼尾微微下垂,瞳仁是浅褐色的,像浸在酒里的琥珀,看人时带着点漫不经心的疏离,却又在读到好诗时瞬间亮起来,像点燃了烛火;

鼻梁挺直,鼻尖带着点天然的圆润,透着书卷气;

唇是偏薄的淡粉色,不笑时唇线清晰,像诗稿上的墨线,笑起来则嘴角上扬,露出两颗小小的虎牙,带着点孩子气的叛逆——据说她曾在道观里与文人饮酒论诗,喝醉了就脱了道袍跳胡旋舞,此刻那眼底的不羁,倒真有几分印证。

皮肤是那种常年读书熬夜的冷白,细腻却带着点淡淡的倦意,眼下有淡淡的青影,却更添几分破碎的美感,不像深宫女子那般精致,却像被雨水打湿的宣纸,透着墨香与灵气,据说她常用松烟墨调脂,此刻凑近了,仿佛真能闻到淡淡的墨香。

她落地后,目光第一时间落在阿楚书架上的《全唐诗》,眼睛一亮,抱着诗稿走过去,指尖抚过书脊,声音带着点沙哑的清润,像浸了酒的丝绸:“这书……竟收了我那么多诗?”

阿楚赶紧点头:“是啊!鱼玄机姐姐,您的‘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现在还被好多人当签名呢!”

鱼玄机挑了挑眉,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小的砚台(竟随身带着),放在茶几上,又从酒葫芦里倒出点液体(闻着像米酒),抿了一口,才慢悠悠地说:“签名?那是什么?比刻在石碑上还管用?”

晏辰说:“鱼玄机女士,史书说您本是李亿的妾室,后为道姑,却因性情叛逆,与文人交往密切,甚至被传‘风流不羁’,最终因杀婢女绿翘被处死,这是真的吗?”

“杀婢女?”鱼玄机放下酒葫芦,拿起桌上的葡萄,一颗接一颗往嘴里丢,语气带着点嘲讽的冷笑,“绿翘是我身边的婢女,情同姐妹。说我杀她?不过是因为她撞破了某些人的龌龊事,被灭口后,脏水全泼到我身上罢了。”

她吐出葡萄籽,眼神陡然锐利:“李亿那懦夫,怕老婆裴氏,把我送进咸宜观就不管不顾——我当道姑,是被逼的,不是自愿的!我与文人饮酒论诗,是因为他们懂我的诗,不像那些道貌岸然的道士,只会说‘女子无才便是德’!”

阿楚说:“那……‘风流不羁’的名声是怎么来的?”

“还不是因为我写了‘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鱼玄机翻了个白眼,拿起诗稿扇了扇风,“男人能逛青楼、会红颜,女人交几个文友、写几句情诗,就成了‘风流’?他们说我‘不羁’,不过是因为我没像其他女人那样,困在闺阁里哭哭啼啼!我鱼玄机,爱写诗就写,爱喝酒就喝,爱交朋友就交,关他们屁事?”

她顿了顿,声音沉了些:“咸宜观不是清修之地,是我的‘避难所’,也是我的‘诗社’。那些来拜访我的文人,有的是真心赏诗,有的不过是想看看‘女道士写诗’的新鲜,我心里清楚得很。绿翘的死,就是因为她撞见了某个官员想强迫我,争执中被失手推死——可谁信?一个女道士的话,哪有官员的话管用?他们说我‘妒杀’,不过是想把我这颗‘眼中钉’拔掉罢了。”

晏辰说:“后世赞您才华横溢,说您是唐代最杰出的女诗人之一,但也常把您的‘风流’与才华并提,您在意吗?”

“在意?”鱼玄机笑了,笑得有点醉意,也有点悲凉,“我要是在意,就不会写‘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了。他们赞我的诗,却又骂我的人,就像又想吃糖,又嫌糖太甜。”她指了指阿楚的手机,“这小方块能存诗?比我的诗稿方便?”

阿楚打开备忘录,打了一句她的诗:“能!存多少都行,还能发给别人看!”

鱼玄机凑过去看,眼睛亮得像星星:“这么神?那你把我那句‘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存上——让后世看看,不是我鱼玄机风流,是这世上的‘有心郎’太少,连宝都不如!”

她站起身,理了理道袍上的墨竹纹样,将诗稿抱在怀里:“我这辈子,没做错什么。不过是生错了时代——女人想写诗,就得被骂‘不守妇道’;想交朋友,就得被传‘风流’;连死,都要被安个‘杀婢’的罪名。”

走到镜子前,她回头对阿楚挥了挥手里的酒葫芦:“替我告诉那些读我诗的人,别只看‘风流’,看看我的字里行间,有多少不甘,多少无奈。还有,别学我当道士——若有来生,我要做个男人,堂堂正正写诗,痛痛快快喝酒,谁也管不着!”

身影消失时,仿佛还能听到她轻轻念诗的声音:“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阿楚叹了口气:“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却被历史写成‘风流道姑’,这偏见也太根深蒂固了。”

晏辰推了推眼镜:“接下来这位,是北宋末年的‘青楼第一花’,连皇帝都为她倾倒——李师师。”

阿楚眼睛瞪得溜圆:“李师师!宋徽宗的红颜知己!《水浒传》里还写她呢!她跟宋徽宗、周邦彦到底有没有三角恋啊?”

第二十五位嘉宾:李师师(北宋)

镜面的光芒这次带着点宋词的婉约与市井的热闹,像揉碎了的月光混着汴河的水声,一个身影提着裙摆走出,步态轻盈却不浮躁,带着“见惯了大人物”的从容。

李师师的美,是那种“雅俗共赏”的清艳,像一幅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里走出的仕女,既有青楼女子的妩媚,又有文人追捧的书卷气,明明身在风尘,却偏要活出几分风骨,像一朵开在勾栏瓦肆里的玉兰,艳得不俗,媚得有品。

她穿着一身宋式对襟襦裙,外层是月白色的纱罗褙子,上面用银线绣着缠枝莲,里面是藕荷色的抹胸和同色的百褶裙,裙摆上用暗线绣着细密的水波纹,行走时褙子轻扬,像有月光在上面流淌。

不同于唐代的丰腴,她的身材是北宋推崇的“纤秾合度”,肩窄腰细,四肢修长却不干瘪,透着常年弹琵琶、练舞的柔韧,尤其是脖颈,修长而圆润,像玉雕的瓶,据说宋徽宗曾形容她“颈如蝤蛴,肤若凝脂”,此刻看来,那脖颈的线条竟与她弹琵琶时的轮指动作一样,流畅得让人心颤。

容貌是“名妓相”与“才女相”的完美融合:眉是宋时流行的“倒晕眉”,眉形细长,眉尾用螺子黛晕开,像水墨淡染,带着朦胧的媚;

眼是大而亮的杏眼,眼尾微微上挑,却没挑得那般锋利,瞳仁是深黑色的,像汴河深处的水,看人时带着点“看透不说透”的温和,见了文人能谈诗,见了帝王不卑不亢,见了贩夫走卒也能说几句家常,眼底藏着的是“讨生活”的精明,却又裹着层“不流俗”的清高;

鼻梁挺直,鼻尖小巧,带着点秀气;唇是饱满的“樱桃唇”,涂着宋时流行的“檀色”(也就是浅棕红),不笑时唇线清晰,像词牌名里的断句,笑起来则嘴角弯弯,露出两颗小小的梨涡,甜得恰到好处,既不谄媚也不疏离——据说她曾在矾楼里为宋徽宗弹《平沙落雁》,也为周邦彦唱《兰陵王》,还为武松递过话(这个应该是《水浒传》虚构的),此刻那眼神里的“百搭”,倒真能撑起这些传说。

皮肤是那种“养在深闺却常沐风尘”的暖白,细腻却有光泽,不像深宫女子那般苍白,透着点市井的烟火气,据说她常用蔷薇露调脂,此刻凑近了,仿佛能闻到淡淡的花香混着墨香,那是常年与笔墨、香料打交道才有的味道。

她落地后,目光先落在茶几上的一套汝窑茶具上,指尖轻轻碰了碰茶杯的冰裂纹,声音清润得像弹拨的琵琶弦:“这瓷盏比宫里的汝窑还匀净,倒像我矾楼里那套‘雨过天青’。”

阿楚眼睛一亮,从书架上翻出一本《水浒传》:“师师姐姐!您看这个!里面写您帮燕青见宋徽宗,还说您跟宋徽宗、周邦彦三角恋,真的假的?”

李师师接过书,翻了两页,看到“李师师”三个字时,嘴角勾起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将书放回茶几,拿起一颗青提,用指甲轻轻剥着皮:“三角恋?施耐庵先生倒会编故事。宋徽宗是来过矾楼,周邦彦也常来饮酒填词,可我李师师,难道是只能围着男人转的物件?”

晏辰说:“李师师女士,史书和野史都说您‘色艺双绝’,深得宋徽宗宠爱,甚至说他为了见您,从皇宫挖了条密道直通矾楼,还与周邦彦因您起过争执,您怎么看这些记载?”

“挖密道?”李师师笑出了声,那笑声清脆,像风铃在汴河岸边响,“他是皇帝,想见谁不行?用得着挖密道?不过是他微服私访时,怕被言官骂‘耽于声色’,找个由头罢了。至于我,不过是陪他弹弹琵琶,说几句体己话——他在宫里听够了阿谀奉承,到我这儿,能听句实在话,图个清净。”

她剥完青提,将果肉放进嘴里,慢慢嚼着:“周邦彦是好词客,我们是诗友。他填的词,我来唱,一来二去熟了而已。说他撞见我与徽宗,还填了首《少年游》讽刺?那是文人编的戏文!周邦彦胆子再大,也不敢拿皇帝打趣,我李师师更不会蠢到让这种‘撞破’发生——矾楼的伙计个个是眼线,皇帝来前半个时辰,闲杂人等早就清干净了。”

阿楚说:“那……您在青楼里,真的能做到‘洁身自好’吗?毕竟身处风尘,难免身不由己。”

“洁身自好?”李师师挑了挑眉,指尖把玩着腰间的玉佩(据说是徽宗所赠,却被她系得很松,像随时能摘下),“风尘女子,谈什么‘洁身自好’?但我有我的规矩:卖艺不卖身,想听歌听词,我奉陪;想动手动脚,对不起,矾楼不做这笔生意。”

她顿了顿,语气沉了些:“我从小被卖入青楼,没的选。但我学琵琶、学宋词、学茶道,就是想活得体面点。那些达官显贵、文人墨客,来矾楼找我,有的是真心赏艺,有的是想炫耀‘能让李师师陪酒’,我心里清楚。我陪他们,是为了赚银子赎身,是为了让矾楼的姐妹有口饭吃——不是为了谈情说爱。”

晏辰说:“《水浒传》说您帮梁山好汉牵线,劝徽宗招安,这也是编的吧?”

“半真半假。”李师师坦然道,“我确实见过燕青——他是个懂礼数的好汉,托我递过几句话,说梁山想招安,求个正途。我帮了,不是因为私情,是觉得他们总比那些欺压百姓的贪官强。但劝徽宗招安的是他自己的心思,不是我一句话的功劳。男人写书,总爱把大事安在女人身上,好像没女人牵线,男人就办不成事似的。”

她看向电视里正在播放的宋代乐舞复原视频,眼睛亮了:“这《柘枝舞》跳得比我矾楼的姑娘还地道!就是少了点即兴发挥的灵气。”

阿楚说:“现在好多人把您当‘古代顶流名媛’,说您是‘北宋第一网红’,您觉得贴切吗?”

“网红?”李师师没听懂,却抓住了“顶流”二字,笑了,“顶流倒谈不上,不过是‘混口饭吃的才艺从业者’。他们赞我‘色艺双绝’,却没人问我想不想离开矾楼;写我与皇帝、词人的‘绯闻’,却没人写我用赚的银子帮过多少像我一样的孤女。”

她站起身,理了理褙子上的银线莲纹,那莲花绣得栩栩如生,像她自己:“替我告诉后世,李师师不是谁的‘红颜知己’,也不是什么‘三角恋女主’。我就是个在汴梁城里,靠弹琵琶、唱宋词活下去的女人。徽宗的恩宠、周邦彦的词、梁山的托付,不过是我人生里的过客——我自己,才是主角。”

走到镜子前,她回头对阿楚挥了挥手,指尖还捏着那颗没吃完的青提:“对了,别总写我‘风尘味’,我矾楼的茶,比宫里的还香呢!”

身影消失时,仿佛还能听到琵琶声从镜面里飘出来,混着汴河的船歌,清越而绵长。

阿楚感慨:“原来‘名妓’的背后,是这么清醒的生存智慧!历史真是把女人的故事简化得太厉害。”

晏辰推了推眼镜:“接下来这位,是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之首,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女主角——陈圆圆。”

阿楚说:“陈圆圆!‘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真的是为了她才降清的吗?”

第二十六位嘉宾:陈圆圆(明末清初)

镜面的光芒这次带着点秦淮河水的缠绵与战火的萧瑟,一个身影抱着一把琵琶,缓步走出,步态轻柔却藏着颠沛流离的疲惫,像一片被风吹过长江的落叶,既有江南女子的温婉,又有乱世打磨出的坚韧。

陈圆圆的美,是那种“艳冠秦淮”的秾艳与哀愁,像一幅吴门画派笔下的仕女图,明明画的是繁花似锦,却偏在衣角藏着一缕秋意,明明是“秦淮八艳”的翘楚,却偏要被卷入改朝换代的洪流,像一朵开在烽火台上的海棠,美得惊心动魄,却又注定凋零。

她穿着一身明末的水绿色襦裙,外层罩着件月白色的纱质披风,裙摆上用金线绣着零星的梅花,却因常年奔波而磨掉了边角,显得有些陈旧。

腰间系着一条同色的玉带,上面挂着一枚小小的玉佩,据说曾是吴三桂所赠,此刻却被磨得失去了光泽。

身材是江南女子特有的纤柔,肩窄腰细,四肢修长,却不是弱不禁风的单薄,透着常年练舞的柔韧——据说她的《霓裳羽衣舞》曾让吴三桂看得失神,此刻那腰肢的曲线,竟还能看出当年起舞时的灵动。

只是经历了战乱,那丰腴的肩头微微内收,带着点习惯性的防御,像受惊的鹿。

容貌是“秦淮名妓”与“乱世孤女”的混合体:眉是细而弯的“新月眉”,却因忧愁而拧出浅浅的纹路,眉尾用螺子黛描得极淡,像怕惊扰了谁;

眼是大而圆的杏眼,眼尾微微下垂,瞳仁是深黑色的,像浸在泪里的墨石,看人时带着点怯生生的依赖,却又在谈及往事时闪过一丝看透世事的麻木;

鼻梁挺直,鼻尖带着点天然的圆润,透着江南女子的秀气;

唇是饱满的樱桃唇,唇色是自然的淡红,却因常年焦虑而显得有些苍白,不笑时唇线紧绷,像含着未说出口的苦楚,笑起来则嘴角微扬,露出浅浅的梨涡,甜得带着点苦涩——据说她年轻时在秦淮河上弹琵琶,一个眼神就能让才子们掷千金,此刻那眼底的沧桑,却让这笑容多了层“物是人非”的感慨。

皮肤是那种养在秦淮烟水里的冷白,细腻却透着疲惫的蜡黄,不像年轻时那般水润,眼角的细纹里藏着战火的痕迹,耳后戴着一对珍珠耳环,虽不大却圆润,是她为数不多的体面,据说这是她从李自成军营里逃出来时唯一带在身上的物件。

她落地后,目光第一时间落在窗外的高楼,眼神里闪过一丝茫然,随即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裙摆,声音带着点沙哑的柔婉,像被风吹过的琵琶弦:“这……是哪里?不是山海关,也不是昆明?”

阿楚赶紧递上一杯温水:“圆圆姐姐,这里是2025年的现代!您别怕,我们就是想问问您,‘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真的是为了您才降清的吗?”

陈圆圆接过水杯,指尖微微颤抖,喝了一小口,才缓缓开口:“为了我?”她像是听到了天大的笑话,笑出声来,眼泪却跟着掉了下来,“他吴三桂是什么人?辽东总兵,手握重兵,心里装的是权力,是地盘,怎么会为了一个女人就改变主意?”

晏辰说:“陈圆圆女士,史书和诗里都写‘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说李自成的部将刘宗敏掳走了您,吴三桂为了夺回您,才引清兵入关,这是真的吗?”

“刘宗敏掳走我是真的。”陈圆圆放下水杯,用袖口擦了擦眼泪,语气带着点麻木的平静,“可吴三桂降清,跟我关系不大。他本就对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不满——大顺军拷掠明朝官员,他爹吴襄也被抓了,家产被抄,这才是他反李的根本原因。我不过是个借口,一个让他‘师出有名’的幌子。”

她顿了顿,声音沉得像灌了铅:“男人打仗,总爱找个‘红颜’当理由。他降清,是为了自己的兵权;后来反清,是为了自己当皇帝。我陈圆圆,从头到尾都是他棋盘上的一颗棋子,有用时捧在手里,没用时随手丢掉。”

阿楚说:“那……您跟吴三桂有感情吗?他后来把您带到昆明,封您为‘平西王妃’,不算宠爱吗?”

“宠爱?”陈圆圆笑了,笑得比哭还难看,“他把我带到昆明,是怕我落在别人手里,丢了他的脸。平西王妃?不过是个空名头。他后院里姬妾无数,我不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后来他反清兵败,怕我被清军掳走,竟想杀了我灭口——若不是我假意皈依佛门,怕是早就成了刀下鬼。”

她指着茶几上的一张吴三桂画像,眼神里带着点嘲讽:“你看他这模样,像个为女人拼命的人吗?他心里只有他自己。”

晏辰说:“后世说您‘色艺双绝’,是秦淮八艳之首,却也说您‘祸国殃民’,把明朝灭亡的锅扣在您头上,您觉得公平吗?”

“公平?”陈圆圆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外面川流不息的汽车,眼神里带着无尽的悲凉,“明朝灭亡,是因为崇祯刚愎自用,是因为东林党争,是因为李自成、张献忠起义,跟我一个秦淮歌妓有什么关系?可男人写历史,总爱说‘红颜祸水’——商亡怪妲己,唐衰怪玉环,明灭就怪我陈圆圆。好像没了我们,他们就能治国安邦似的。”

她回头,目光落在阿楚手机里的秦淮风光照片上,眼睛亮了些:“这是现在的秦淮河?还像当年那么热闹吗?”

阿楚说:“比当年还热闹!好多人去旅游,还建了纪念馆纪念你们秦淮八艳呢!”

陈圆圆嘴角勾起一抹浅淡的笑,带着点释然:“热闹就好……我年轻时在秦淮河上弹琵琶,总盼着天下太平,能安安稳稳过日子。可这辈子,从苏州到北京,从山海关到昆明,就没安稳过一天。”

她拿起那把一直抱着的琵琶,指尖轻轻拨动琴弦,弹出几个破碎的音符,声音轻得像叹息:“替我告诉后世,陈圆圆不是‘祸水’,也不是‘红颜知己’。我只是个想活下去的女人,被乱世推着走,被男人抢来抢去,最后成了他们争权夺利的借口。吴三桂的‘冲冠一怒’,从来不是为我,是为他自己的江山。”

走到镜子前,她最后看了一眼窗外的和平景象,抱着琵琶的手指紧了紧:“若有来生,我不想再做什么名妓,就做个秦淮河上的普通船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再也不碰琵琶,再也不见那些带兵的男人。”

身影消失时,琵琶的余音还在客厅里回荡,像秦淮河水的呜咽,缠缠绵绵,却再也带不起战火。

阿楚叹了口气:“又是一个被历史当借口的女人……‘冲冠一怒为红颜’,听着浪漫,背后全是女人的血泪。”

晏辰推了推眼镜:“接下来这位,是秦淮八艳里以气节闻名的——柳如是。”

阿楚说:“柳如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她可是敢骂钱谦益‘水太凉’的奇女子!”

第二十七位嘉宾:柳如是(明末清初)

镜面的光芒这次带着点诗词的傲骨与秦淮的清冽,像寒梅的暗香混着宣纸的墨气,一个身影踩着青石般的稳健步伐走出,步态利落却不张扬,带着“敢与男子论国事”的英气。

柳如是的美,是那种“脂粉气里藏着侠骨”的独特存在,像一幅徐渭笔下的墨葡萄,明明是女儿身,却偏要画出男儿的苍劲,明明是秦淮八艳,却偏要活得比文人更有风骨,像一枝插在铜瓶里的红梅,艳得有棱角,香得有锋芒。

她穿着一身明末的男子式青布直裰(她常以男装示人),上面用墨线绣着疏朗的竹叶,腰间系着一条黑色的玉带,挂着一枚玉印章(刻着“如是”二字),行走时直裰下摆轻扬,露出里面同色的长裤——这是她为方便与文人论诗、纵谈国事特意穿的,据说钱谦益第一次见她,就被这身男装下的英气惊到,说她“神情洒落,有林下风”。

身材是纤瘦却挺拔的“文人型”,肩背宽阔,腰肢劲挺,没有江南女子的柔媚曲线,反而带着点常年骑马、练剑的紧实,尤其是手腕,纤细却有力,握笔能写草书,提剑能护自身,据说她曾在乱世中带着侍女纵马逃亡,此刻那脊背的弧度,竟还能看出当年的飒爽。

容貌是“闺秀相”与“侠女相”的碰撞:眉是粗而锋利的“一字眉”(她刻意画得英气),眉峰高耸,眉尾下压,带着审视的锐利,不像其他名妓那般描画得柔婉;

眼是细长的丹凤眼,眼尾上挑的弧度比男子更甚,瞳仁是深黑色的,像砚台里的浓墨,看人时带着穿透虚伪的清明,谈诗时能亮如星火,论国事时能冷如寒冰,据说她曾在东林党人的聚会上痛骂阉党,一个眼神就让投机者噤声;

鼻梁高挺,鼻翼宽阔,带着男性化的英气,却因唇上淡淡的脂粉而不失女性的细腻;唇是偏薄的淡红色,不笑时唇线紧绷,像写在竹简上的誓言,笑起来则嘴角咧开,露出整齐的牙齿,那笑容里有对诗词的痴迷,有对乱世的愤慨,却绝无半分讨好——据说她初见钱谦益时,张口就问“先生可知亡国之痛?”,此刻那眼神里的锋芒,倒真能撑起这份胆识。

皮肤是那种“不事铅华”的冷白,细腻却有光泽,没施多少脂粉,反而透着健康的气色,不像其他名妓那般刻意修饰,却像未经打磨的玉,越看越有风骨,鬓角别着一朵小小的红梅,是她为数不多的女儿态,却偏要别得张扬,像在宣告“我是女子,亦是侠士”。

她落地后,目光第一时间扫过阿楚书架上的《柳如是诗集》,走过去拿起书,指尖抚过“如是”二字,声音清亮而带着点沙哑(像常年高声论辩练出来的):“这书竟收了我这么多诗?连《戊寅草》里那首骂阉党的都有?”

阿楚眼睛一亮:“是啊!如是姐姐,您的诗太有骨气了!‘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说的就是您吧?对了,钱谦益那句‘水太凉’,真的是他不肯殉国时说的吗?”

柳如是放下诗集,走到茶几旁坐下,姿态是男子式的盘腿(她常与文人同坐,不拘小节),拿起一颗橘子,用指甲剥开,语气带着点嘲讽的冷峭:“他何止说‘水太凉’?我拉着他跳西湖殉国,他摸了摸湖水,说‘水太凉,奈何?’,转头就降了清——那怂样,比我这女儿身还不如。”

晏辰说:“柳女士,史书说您曾劝钱谦益以死殉国,被拒后您自己投水,被人救起,后来又多次劝他反清复明,这份气节远超当时的许多男子,您是怎么做到的?”

“做到?”柳如是将橘子瓣丢进嘴里,咀嚼的动作都带着点利落,“我本就不是寻常女子。自幼被卖入青楼,见多了男人的虚伪——他们读圣贤书,满嘴‘忠君爱国’,真到了亡国时,跑得比谁都快。我柳如是,没读过多少经书,却知道‘亡国奴不如死’。”

她顿了顿,语气沉了些:“我劝钱谦益殉国,不是逼他,是想让他保住读书人的体面。他不肯,我自己跳,是觉得对得起大明。后来劝他反清,是知道他心里还有点愧疚——可惜啊,那点愧疚,抵不过官位的诱惑。他当了清朝的官,我就在家里穿丧服,骂他‘贰臣’,跟他分房而居。他嫌我丢人,我嫌他没骨。”

阿楚说:“后世说您‘才色双绝,侠骨柔情’,还说您跟陈子龙有过一段深情,是真的吗?”

“陈子龙是个有骨气的。”提到陈子龙,柳如是的语气柔和了些,却依旧利落,“我们是诗友,也是同志,都想复明。他战死沙场时,我哭了三天,不是为儿女情长,是为少了个能并肩作战的战友。至于‘柔情’?我柳如是,爱的是他的风骨,不是他的皮囊——不像某些男人,见了女人只看脸。”

她拿起阿楚桌上的一支钢笔,掂量了一下,眼神里闪过好奇:“这物件比毛笔轻便,写起来快?”

阿楚说:“是钢笔!写起来比毛笔方便多了!现在女人也能像您一样,跟男人一起读书、论事,甚至当官、打仗都没问题!”

柳如是眼睛猛地亮了,那光芒比谈诗时更甚,她放下钢笔,站起身,在客厅里走了两步,像突然卸下了千斤重担:“真的?女人能自己读书,不用靠男人?能论国事,不用躲在闺阁里?”

阿楚用力点头:“当然!现在的女性,能上大学,能搞科研,能当总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柳如是仰天笑了,那笑声里有释然,有遗憾,还有点“生不逢时”的愤慨:“好!好!我就说嘛,女人不是男人的附庸!我穿男装,不是想当男人,是想告诉他们——女人也能做你们能做的事!你们能殉国,我能;你们能写诗,我能;你们能谋国事,我也能!”

她走到窗边,看着外面自由行走的男女,眼神里带着向往:“这样的世道,才配叫‘天下’。不像我们那时,男人把‘女子无才便是德’挂在嘴边,不过是怕女人比他们强。”

晏辰说:“后世将您与其他秦淮八艳并称,却总说您‘过于刚直,失了女儿态’,您在意吗?”

“在意?”柳如是挑眉,拿起那本《柳如是诗集》,拍了拍封面,“他们说我失了女儿态,却学不来我的诗;说我刚直,却没我的骨气。我柳如是,活这一生,就为‘痛快’二字——爱我所爱,恨我所恨,骂我想骂,做我想做。是不是‘女儿态’,轮得到他们评说?”

她将诗集放回书架,理了理直裰上的竹叶纹,那竹叶像她的风骨,经冬不凋:“替我告诉后世,柳如是不是谁的‘红颜’,也不是‘秦淮八艳’里的符号。我就是我,会写诗,会骂人,敢殉国,敢爱憎。钱谦益的‘水太凉’,是他的耻辱,不是我的;我的风骨,是我的骄傲,谁也抢不走。”

走到镜子前,她回头对阿楚挥了挥手里的橘子皮,语气带着点洒脱的告别:“若有来生,我还要做柳如是,生在你们这个时代,不用穿男装也能论国事,不用靠男人也能活成自己——比这辈子,更痛快!”

身影消失时,仿佛还能听到她吟哦诗句的声音:“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呸,这是写女人的,我要写‘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阿楚用力鼓掌:“这才是真正的‘大女主’!比现在好多爽文女主带感!”

晏辰推了推眼镜:“接下来这位,是清末的‘鉴湖女侠’,为革命牺牲的女英雄——秋瑾。”

阿楚眼睛一红:“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她是真的为了推翻清朝,被砍头的吗?”

第二十八位嘉宾:秋瑾(清末)

镜面的光芒这次带着点硝烟的凛冽与笔墨的滚烫,一个身影大步走出,步态铿锵,像踩着革命的鼓点,带着“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决绝。

秋瑾的美,是那种打破性别桎梏的英挺与炽烈,像一柄即将出鞘的宝剑,明明是女儿身,却偏要担起男儿的家国重担,明明是书香门第出身,却偏要投身战火,像一枝生长在悬崖上的青松,虬劲、坚韧,迎着风雨而立。

她穿着一身清末的男子式长衫(她常以男装活动),藏青色的粗布面料,没有任何绣饰,却洗得干净挺括,腰间系着一条黑色的皮带,上面挂着一把小巧的匕首(据说她随身携带,既是防身也是信念的象征)。

身材是矫健的“革命者型”,肩背宽阔,腰肢紧实,没有传统女性的柔媚曲线,反而透着常年骑马、练拳的力量感,尤其是手臂,肌肉线条清晰,能看出长期劳作与锻炼的痕迹——据说她在日本留学时,曾与留学生一起练习射击、马术,此刻那挺直的脊背,还能看出当年“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飒爽。

容貌是“闺秀相”与“革命家相”的激烈碰撞:眉是浓黑的“剑眉”,眉峰高耸如刀削,眉尾上扬,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完全摒弃了传统女性的弯眉细描;

眼是大而亮的杏眼,眼尾微微上挑,瞳仁是深褐色的,像燃烧的炭火,看人时带着穿透黑暗的光芒,谈革命时能亮如火炬,临刑前能静如深潭,据说她在绍兴轩亭口就义时,眼神里没有恐惧,只有对未竟事业的遗憾;

鼻梁高挺,鼻翼开阔,带着男性化的英气,却因嘴角偶尔的柔和而不失女性的细腻;唇是偏薄的淡红色,不笑时唇线紧绷,像刻在石碑上的誓言,笑起来则嘴角咧开,露出爽朗的牙齿,那笑容里有对同志的热忱,有对未来的憧憬,却绝无半分怯懦——据说她在大通学堂讲课,曾拍着桌子对学生说“女子若想独立,必先推翻这吃人的礼教”,此刻那眼神里的炽烈,倒真能点燃人心。

皮肤是那种常年奔波的小麦色,细腻却有光泽,带着风吹日晒的健康,不像深闺女子那般苍白,眼角的细纹里藏着革命的风霜,却更添几分厚重的力量感,头发简单地梳成一条辫子,垂在脑后,没有任何珠饰,却比任何钗环都更显风骨。

她落地后,目光第一时间落在墙上的中国地图上,快步走过去,指尖重重落在绍兴的位置,声音洪亮,带着江浙口音的铿锵:“轩亭口……我就是在那里走的。”

阿楚鼻子一酸,递上一杯热茶:“秋瑾先生……您受苦了。史书说您是为了推翻清朝,筹备起义失败,被清廷逮捕,最后从容就义,年仅32岁,这是真的吗?”

秋瑾接过茶杯,却没喝,只是捧着取暖,指尖因常年握笔、握刀而有些粗糙,语气平静却带着千钧之力:“是真的。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我和徐锡麟约定在安徽、浙江同时起义,可惜事机泄露,他在安庆失败牺牲,我在绍兴大通学堂被捕。”

她顿了顿,指尖在地图上划过,从绍兴到日本东京,声音沉了些:“他们审我,问我同党是谁,我只说‘革命党人遍布天下,要杀便杀,不必多问’。他们让我写供词,我就写了‘秋风秋雨愁煞人’——不是愁自己死,是愁革命未竟,愁天下女子还在苦海里挣扎,愁这乾坤何时才能清明。”

晏辰说:“秋瑾女士,您本是官宦人家的小姐,丈夫是湘潭富商王廷钧,生活优渥,为何要放弃安稳,投身风险重重的革命?”

“安稳?”秋瑾笑了,那笑声里有对旧时代的嘲讽,“女子生在那个世道,哪有什么安稳?我嫁入王家,穿金戴银,却要看着丈夫纳妾、听着婆婆骂‘不下蛋的鸡’,连读书的权利都没有——这叫安稳?我去日本留学,看到西洋女子能上学、能工作、能参与国事,再回头看中国女子,裹小脚、守闺阁、任人摆布,像牲口一样被买卖——这世道,能忍吗?”

她将茶杯重重放在茶几上,茶水溅出些许:“我搞革命,不只是为了推翻清朝,更是为了让天下女子能‘脱簪珥,易冠裳’,能读书、能自立、能和男子一样站着活!我穿男装,不是想当男人,是想告诉世人:女子的肩膀,也能扛得起家国!”

阿楚说:“后世说您‘既是诗人,又是革命家’,您的‘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至今还鼓舞着很多女性,您自己觉得,诗与革命,哪个更重要?”

“缺一不可。”秋瑾眼神亮了,像提到了心尖上的事,“诗是鼓点,能唤醒沉睡的人;革命是利刃,能劈开吃人的礼教。我写‘秋风秋雨愁煞人’,不是愁自己死,是愁革命未成功;我写‘龙泉壁上鸣’,是想让天下女子都知道,我们手里也能有‘剑’!”

她拿起阿楚桌上的一本《秋瑾文集》,翻到《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指尖抚过“诸位姊妹,你要知道天下事,天下人都有分,你也有一分”,声音软了些,却更有力:“当年写这些,是怕女子们还在梦里;现在看来,你们醒了——真好。”

晏辰说:“您就义时,年仅32岁,有没有过遗憾?”

“遗憾?”秋瑾抬头,看向窗外飘扬的国旗,眼神里有释然,也有滚烫的期待,“遗憾没能看到清朝灭亡,没能看到女子剪去发髻、放开小脚,没能看到学堂里坐满女学生。但我不后悔——革命总要有人流血,我秋瑾的血,能染红一块砖,铺成后人的路,就值了。”

她站起身,理了理长衫的下摆,那粗布的褶皱里,仿佛还藏着大通学堂的枪声:“替我告诉后世的姊妹们,别辜负那些流血的人。你们能上学、能工作、能自己选人生,不是天生就有的,是无数人用命换的。要记得,女子的价值,从不是‘贤妻良母’,是‘我就是我’——能爱家国,能爱自己,能活成自己想活的模样。”

走到镜子前,她回头,敬了一个现代的军礼(不知何时学会的,却格外标准),声音洪亮如钟:“秋风秋雨不再愁,因为你们,就是乾坤!”

身影消失时,仿佛还能听到她吟诵的声音:“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阿楚抹了把眼泪,声音哽咽:“原来‘秋风秋雨愁煞人’里,不是绝望,是未竟的希望……她看到现在的中国,一定会笑的。”

晏辰望着镜面,轻声道:“从夏姬到秋瑾,两千多年,她们从‘想活下去’到‘想活成自己’,从‘被历史定义’到‘定义自己’——这或许,就是最好的传承。”

镜面的光芒渐渐淡去,仿佛还回荡着二十多位女子的声音,有委屈,有倔强,有清醒,有炽烈,最终汇成一句:“我们,不是符号,是活生生的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