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院士之路 > 第89章 从山西平陆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医学微生物学家徐建国

院士出生地

徐建国院士,1952年4月19日出生于山西平陆。

平陆现为山西省运城市所辖的一个县,它位于山西省的南端,地处秦、晋、豫三省交界处的黄河“金三角”地带。

平陆地势东西狭长、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的地区,素有“平陆不平沟三千” 之称。

平陆北靠中条山与运城盆地相依,南临黄河与河南省三门峡市相望,东接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与河南省洛阳市、郑州市为邻,西与芮城县为邻。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平陆县成为山西面向中原的开放“窗口”,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

平陆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王武丁时期的宰相傅说。

唐朝时期,因从河中挖出古刃,有篆文“平陆”二字,以为祥瑞,遂改名为平陆县。

1970年5月1日起,平陆属运城行署管辖;2001年1月,运城改地设市,平陆属运城市管辖。

平陆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名人轶事和典故,如“伯乐相马”、“按图索骥”、“虞芮让畔”、“中流砥柱”等,这些故事都体现了平陆县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道德风范。

平陆人勤劳善良,热情好客,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俗文化。

平陆县拥有众多着名景点,如茅津渡、傅相祠等。这些景点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展现了平陆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出生地解码

徐建国院士的出生地山西平陆县,位于山西省南端,黄河“金三角”地带,这样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徐建国院士开放包容的视野。

他从小接触到的多元文化和地理特征,激发了他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求知欲。

山西平陆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里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徐建国院士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背景和学术灵感。

平陆县地势较为崎岖,经济相对欠发达。

徐建国院士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更早地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从而培养了他坚韧不拔、勤奋好学的品质。

这种品质在他后来的学术研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尽管平陆县的经济条件有限,但当地对教育的重视和对知识的渴望,为徐建国院士的教育启蒙奠定了基础。

徐建国院士从小家境并不富裕,他种过地、卖过冰棍、当过会计和干事,这些经历可能使他更加坚定了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决心。

他的个人志向和追求在后来的学术道路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由此可见,徐建国院士的出生地山西平陆,对他的学术和职业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

院士求学之路

1973年,徐建国就读于山西医学院(现山西医科大学)医学专业,1976年毕业。

1979年,徐建国考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微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2年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5年1月—1986年10月间,徐建国赴美国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医学院,做访问学者。1989年,徐建国考入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医学微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93年毕业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991年—1993年间,徐建国又一次赴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做访问学者。

求学之路解码

徐建国院士的求学之路充满了艰辛与奋斗,这段经历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山西医学院(现山西医科大学)学习医学专业,为徐建国打下了坚实的医学基础。

这段学习经历不仅让他掌握了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也培养了他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随后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攻读医学微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深化了他的专业知识,并为他后来的科研生涯奠定了基础。

获得硕士学位后,他继续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攻读医学微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这标志着他在医学微生物学领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学术水平。

两次赴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做访问学者,使徐建国有机会接触到国际前沿的科研技术和方法,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也增强了他与国际同行交流合作的能力。

这些经历为他后来在国际上取得重要科研成果和地位奠定了基础。

在多年的求学过程中,徐建国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提升了科研能力。他能够独立开展科研项目,解决科研难题,并取得了多项重要科研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也在国际上获得了认可。

尽管徐建国院士的求学之路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科研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他具有坚定的科研精神,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挑战科研难题。

这种精神在他后来的科研生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推动他在医学微生物学领域取得了显着成就。

由此可见,徐建国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段经历不仅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也拓宽了他的国际视野,提升了他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影响力。

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他在医学微生物学领域的杰出成就和地位。

院士从业之路

1972年—1973年间,徐建国担任山西省平陆县公社卫生院主治医师。

1977年—1979年间,徐建国担任山西医学院微生物教研室助教。

1982年—1985年间,徐建国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87年—1991年间,徐建国担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1年—1994年间,徐建国担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微生物室副主任。

1994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1994年—1995年间,徐建国担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微生物室主任。

1995年8月—1998年间,徐建国担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

1996年,徐建国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1998年8月—2002年间,徐建国担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所长。

2002年3月—2020年间,徐建国担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

2005年,徐建国担任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1年12月,徐建国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9年12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第二届学术委员会成立,徐建国当选为主任委员。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徐建国担任国家卫生健康委“病原检测结果初步评估”专家组组长;5月,担任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院长。

从业之路解码

徐建国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徐建国在职业生涯早期就深入基层,担任山西省平陆县公社卫生院的主治医师,这段经历让他深刻理解了基层医疗的实际需求和挑战,也培养了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山西医学院的助教到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的副研究员、研究员,再到担任多个重要职位。

徐建国在医学微生物学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和经验。

这些学术积累为他后来成为院士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徐建国在担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以及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期间,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组织协调能力。

他能够带领团队解决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推动学科发展,这些经历为他后来成为院士增添了重要的筹码。

通过多年的学术积累和实践经验,徐建国在医学微生物学领域建立了深厚的学术影响力。

他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观点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推动了学科的发展。这种学术影响力也为他后来成为院士提供了有力支持。

徐建国在职业生涯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积极参与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和防控工作,为保障人民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体现在他作为院士的身份上,他继续为公共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由此可见,徐建国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段经历不仅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学术积累,也培养了他的领导才能和创新精神,并建立了深厚的学术影响力。

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他在医学微生物学领域的杰出成就和地位。

院士科研之路

徐建国院士是我国着名的医学微生物学家,长期在第一线,从事新发、突发、重大、不明原因性传染病疫情的病原学研究工作。

徐建国院士作为一位杰出的医学微生物学家,在中国传染病防控领域取得了显着成就。

他先后主持完成了多起在中国有较大影响的传染病疫情或事件的病原学调查。

1999年,苏皖地区发生 了一起由大肠杆菌o157:h7引起的肠出血疫情,病人从腹泻到肾功能衰竭再到死亡仅经历10天左右的时间。

徐建国临危受命,迅速判断致病菌为o157:h7大肠杆菌,并带领团队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成功扑灭了这场罕见的传染病疫情。

2003年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疫情爆发期间,果子狸被认为是病毒的重要宿主。

徐建国参与了对果子狸携带SARS病毒的调查工作,为揭示SARS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2005年,四川地区发生了一起人感染猪链球菌的疫情,导致多人死亡。

徐建国带领团队对疫情进行了深入调查,为防控疫情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005年,中国部分地区发生了由流脑耐瑟氏菌4821序列群引起的疫情。

徐建国带领团队对疫情进行了病原学调查,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2006年,安徽地区发生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院内传播的疫情。

徐建国迅速组织团队对疫情进行调查,成功控制了疫情的传播,并深入研究了该病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

徐建国还主持完成了多起其他在中国有较大影响的传染病疫情或事件的病原学调查,包括1995年山东发生的多细菌协同性坏疽、1996年四川德州星状奴卡氏菌注射感染事件、2008年奥运会期间输入性类鼻疽疫情诊断、2010年玉树地震灾后鼠疫防控等。

总之,徐建国院士在传染病防控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他主持完成的这些病原学调查不仅为控制疫情提供了重要依据,还为我国传染病防控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工作展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保障人民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研之路解码

从徐建国院士的科研之路来看,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卓越的学术成就和持续的科研创新,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徐建国院士在职业生涯早期就深入基层,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这些经验不仅让他深刻理解了传染病防控的实际需求和挑战,也培养了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实践经验为他后来主持完成多起重大传染病疫情或事件的病原学调查提供了有力支持,进一步巩固了他在该领域的专业地位。

徐建国院士在医学微生物学领域取得了显着的学术成就。

他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发现了多种新细菌和新病毒,为传染病防控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学术成就不仅展示了他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也为他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为他后来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徐建国院士在科研工作中始终保持创新精神,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他带领团队在传染病防控领域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如成功鉴定了SARS病毒的宿主和传播途径、揭示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等。

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推动了学科的发展,也提升了他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徐建国院士在职业生涯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积极参与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和防控工作,为保障人民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体现在他作为院士的身份上,他继续为公共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传染病防控技术的不断进步。

由此可见,徐建国院士的科研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丰富实践经验、卓越学术成就、持续科研创新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共同促成了他在医学微生物学领域的杰出成就和地位,为他成为院士提供了有力支持。

后记

徐建国院士的出生地、求学之路、从业之路和科研之路,共同构成了他成为院士的重要基础。

徐建国出生于山西平陆的一个小山村,这个背景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

来自农村的经历可能让他更深刻地理解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性,为他日后从事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了内在动力。

从山西医学院(现山西医科大学)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再到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深造,徐建国获得了系统的医学和微生物学知识。

这些学习经历为他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使他具备了解决复杂传染病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在美国的学习经历,使他接触到了先进的科研方法和国际前沿的传染病防控知识。

徐建国在多个重要机构担任要职,包括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这些经历锻炼了他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他长期从事新发、突发、重大、不明原因性传染病疫情的病原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这些经验使他在面对复杂的传染病疫情时能够迅速做出判断,提出有效的防控策略。

徐建国在科研方面取得了显着成就,包括发现了两种新发传染病、发现和命名了3种发生变异的病原菌等。

他主持完成了多起在中国有较大影响的传染病疫情或事件的病原学调查,这些工作大大提高了我国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的科技水平。

他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为他赢得了多项荣誉和奖项。

总的来说,徐建国院士的出生地、求学之路、从业之路和科研之路,共同塑造了他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为他成为工程院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