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院士之路 > 第464章 从辽宁东港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的力学专家潘一山

院士出生地

潘一山院士,1964年5月11日生,辽宁东港人。

东港是辽宁省丹东市代管的县级市,它位于辽东半岛东部,东依鸭绿江,南临北黄海,西接大连市、鞍山市,是全国唯一的沿江、沿海、沿边的新兴港口城市。

东港地处东北亚经济圈核心地带,是连接中、韩、朝三国的交通枢纽,也是欧亚大通道的必经之地。

东港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晚期就有人类在此劳动。

唐尧时属青州之域,战国时期划入燕国版图。

唐总章元年设置安东都护府,县境为其辖地。

清光绪二年析大东沟至瑗河地带设置安东县。

1965年安东县更名为东沟县,1993年撤县建东港市。

东港人文底蕴深厚,这里有各历史时期古文化遗址200多处,“前阳人”前阳洞穴遗址和马家店后洼遗址是其代表。

满族灯官舞、东港剪纸、大孤山庙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熠熠生辉。

大孤山古建筑群蕴含唐宋遗风,甲午海战在大鹿岛海面爆发,这里还留存着抗美援朝的印记,鸭绿江断桥见证了那段历史。

东港人才辈出,诸多名人名家载入方志。

如唐代名将薛仁贵曾在此留下历史足迹。

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祖籍也与东港相关。

甲午海战民族英雄邓世昌在此海域浴血奋战。

还有新中国开国上将周桓,当代画家邵宇等,他们都为东港增添了璀璨的人文光彩。

出生地解码

辽宁东港独特的地域特质对潘一山院士成长为院士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东港名人辈出,如抗日英烈邓玉琢、革命先辈赵乃禾等。

这样的人文环境营造了崇尚英雄、追求进步的氛围,激励着当地青年奋发向上。

潘一山院士或许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这些先辈事迹的感染,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培养了勇于担当、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责任感,促使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

东港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满族灯官舞、东港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孕育了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文化精神。

这种精神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潘一山,让他在科研中能够秉持创新理念,不断探索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等领域的新技术、新理论。

东港位于辽东半岛东部,南临黄海,是全国唯一的沿江、沿海、沿边的新兴港口城市。

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交通枢纽和经济交流的重要节点,便于与外界交流合作,能接触到更多的新思想、新技术。

这可能为潘一山院士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使其在科研中能够及时了解国际国内相关领域的前沿动态,为其学术研究和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尽管东港是县级市,但当地重视教育,为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教育环境。

扎实的基础教育为潘一山院士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助力他16岁就跳级考入阜新矿业学院。

同时,东港所处的丹东地区与辽宁大学等高校交流合作密切。

这种校地合作的氛围也可能对潘一山院士的学术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为其后续从事科研和教育工作提供了一定的资源和平台支持。

院士求学之路

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潘一山在阜新矿业学院(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山工程力学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

1984年9月至1986年12月,潘一山在阜新矿业学院(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

1995年9月至1999年7月,潘一山在清华大学固体力学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

2000年9月至2003年12月,潘一山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从事地质学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7年3月至2007年8月,潘一山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

求学之路解码

潘一山院士的求学之路贯穿多学科领域且兼具国际视野。

这种系统性的知识积累与学术历练,为其成为院士奠定了核心基础。

本科与硕士阶段,他在阜新矿业学院主攻矿山工程力学与采矿工程,直接对接煤矿行业的工程实践需求。

这一阶段让他深入理解矿山地质结构、岩体力学等基础理论,尤其是对煤矿冲击地压等灾害机理的早期认知,成为其后来科研方向的起点。

例如,采矿工程中对岩层运动规律的研究,为他日后提出冲击地压防治理论提供了实践导向的问题意识。

力学专业的训练培养了他用理论模型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他将固体力学原理应用于矿山压力分布研究,形成“从工程问题抽象理论模型,再反哺工程实践”的科研思维。

博士阶段,他在清华大学攻读固体力学,实现了从工程应用向基础理论的跨越。

固体力学中的断裂力学、非线性力学等领域,让他掌握了更普适的材料破坏机理分析方法。

例如,他将岩石破裂的细观力学研究与煤矿冲击地压的宏观灾害防治结合,形成“微观-宏观”协同的研究范式,这一跨尺度思维成为其学术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清华大学的学术平台接触到国际前沿的力学研究方法(如数值模拟、实验力学),为他后续建立冲击地压防治的理论体系提供了方法论支撑。

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从事地质学博士后研究,他将地质构造演化、地震动力学等知识融入矿山工程研究。例如,地质断层活动与矿山压力分布的关联性研究,让他认识到冲击地压不仅是工程问题,更是地质动力环境与人类开采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而提出“地质-工程”双因素防控理论,突破了传统单一工程防治的局限。

地质学研究中的时空尺度分析(如地质年代、构造运动周期),培养了他从长期演化视角看待矿山灾害的思维,为建立长效防治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潘一山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接触到国际矿山安全领域的前沿技术(如微震监测系统、岩石力学数值模拟软件),并与国际学者合作研究冲击地压的动态监测技术。

这一经历让他意识到,将传感器技术、大数据分析与传统力学模型结合是未来灾害防治的趋势,进而推动其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矿山灾害智能监测系统的研发。

国际学术交流也强化了他的科研规范与创新意识。

例如借鉴西方学者“问题驱动-实验验证-理论建模”的研究流程,使其科研成果更具系统性和国际认可度。

从本科到博士后,潘一山的求学之路始终围绕“矿山动力灾害防治”这一核心方向,从力学基础到工程应用,再到交叉地质、信息技术,呈现出“专一领域纵深拓展,多学科知识横向整合”的特点。

这种长期专注让他在冲击地压领域积累了不可替代的学术话语权。

例如,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制定行业防治标准等,最终凭借在该领域的系统性创新当选院士。

求学过程中跨院校、跨学科的经历,也培养了他整合资源的能力。

例如,他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和辽宁大学任职期间,推动矿业工程与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的交叉合作,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研团队,为科研成果转化奠定了组织基础。

总的来说,潘一山的求学路径并非简单的学历叠加,而是以煤矿灾害防治为核心,通过力学、地质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逐步构建起“理论-技术-工程”三位一体的科研能力。

这种围绕实际问题的跨学科学习模式,既让他具备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扎实功底,也培养了引领学科前沿的创新视野,最终成为其学术成就的核心驱动力。

院士从业之路

1987年1月至1993年5月,潘一山任阜新矿业学院科研所教师。

1993年5月至1994年5月,潘一山担任阜新矿业学院冲击地压研究所副所长。

1994年5月至1998年10月,潘一山担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

1998年10月至2002年5月,潘一山担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2002年5月至2002年9月,潘一山担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务处处长。

2002年9月至2003年7月,潘一山担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校长助理、教务处处长。

2003年7月至2008年6月,潘一山担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副校长。

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潘一山担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校长。

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潘一山担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潘一山担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党委书记。

2015年6月至2022年8月,潘一山担任辽宁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2022年8月至2022年11月,潘一山担任辽宁大学党委副书记。

2022年11月至今,潘一山担任辽宁大学党委书记。

2023年11月22日,潘一山当选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潘一山院士丰富的从业经历对其当选院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阜新矿业学院科研所教师起步,到担任冲击地压研究所副所长、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等,潘一山始终专注于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研究。

长期一线科研工作,使他深入了解工程实际问题,为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了丰富素材。

他提出冲击地压扰动响应失稳理论,研发多种监测防治装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这些成果离不开其长期在科研岗位上的积累,也为他当选院士奠定了坚实基础。

潘一山担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校长等职务,让他有机会领导和管理学术团队,凝聚科研力量。

他可整合资源开展科研项目,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培养和引进人才,打造优秀科研团队,为科研工作持续开展和成果产出提供保障。

如他主持编制相关细则和手册,制定国家标准,需团队协作完成,体现了其学术领导能力。

作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和辽宁大学的管理者,潘一山重视学科建设。

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他推动矿业工程等相关学科发展,提升学科实力和影响力。

到辽宁大学后,他助力理工科建设,牵头打造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为学校学科多元化发展贡献力量。

学科建设的成果不仅提升了学校整体实力,也为其个人学术发展提供了更广阔平台,有利于开展跨学科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从教师到校长,潘一山一直参与人才培养工作。

潘一山担任教务处处长等职务,使他能将自己的教育理念融入学校教学管理中,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他主编的《冲击地压工程学》作为我国19所大学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体现了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

培养优秀人才是院士的重要职责之一,他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和成果,符合院士评选要求,也为科研事业发展培养了后备力量。

多年担任学校领导职务,潘一山积累了丰富管理经验,提升了综合素养。他需处理学校行政、教学、科研等多方面事务,协调各方关系。

这培养了他的战略眼光、决策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这些能力有助于他从更高层面规划科研方向,争取科研资源,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对其当选院士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