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院士之路 > 第439章 从浙江天台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煤炭工程专家葛世荣

院士出生地

葛世荣院士,1963年4月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

天台县位于浙江省东中部,东接三门县,南邻临海市,西毗磐安县,北连新昌县,东北交宁海县,西南通仙居县。县境东西长54.7公里,南北宽33.5公里,总面积1431.66平方公里。

天台历史悠久,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天台生息繁衍。

春秋时,这里属越,战国时属东越,后属楚。

秦统一中国后,属闽中郡。

西汉初属东越,汉昭帝始元二年属会稽郡回浦县。

三国吴时析章安置始平县,此为天台建县之始。

宋太祖建隆元年改台兴为天台,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1949年成立县人民政府,属台州专区,期间经历多次区划调整,1994年归台州市。

天台人文底蕴深厚,这里是佛教天台宗发源地、道教南宗创立地,拥有千年古刹国清寺,是天台宗的祖寺,始建于隋开皇年间,唐代时日本、高丽的僧人曾来此求法,使天台山名声远播。

天台是和合文化发祥地,“和合二仙”寒山、拾得的故事在当地广泛流传,体现了和谐、包容、善良等价值观,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天台以“山水神秀”着称,天台山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有华顶国家森林公园、始丰溪国家湿地公园、天台山大瀑布等自然景观。

天台名人辈出,天台人济公,原名李修缘,是南宋高僧,天台永宁村人,他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是家喻户晓的“活佛”。

唐代着名诗僧寒山,长期隐居天台山,写下了大量诗作,约有300余首,其诗风独特,富含哲理与禅意。

出生地解码

葛世荣院士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天台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地域环境等因素,对他的成长和学术成就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天台县是佛教天台宗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济公、智顗等名人。

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可能从小就激发了葛世荣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术的追求,培养了他勤奋好学、勇于探索的精神,为其日后在学术道路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天台人杰地灵,当地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坚韧不拔、拼搏进取的地域精神。

葛世荣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深受这种精神的感染,在面对学术研究中的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持不懈,勇于攻克难题。

这种精神支撑着他在煤矿运输理论技术与装备研究等领域不断深入探索,最终取得卓越成就。

尽管天台可能不是教育资源特别集中的大城市,但当地重视教育的传统,为葛世荣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教育环境。

这使他能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顺利考入黑龙江矿业学院,开启了他在矿山机械领域的学习和研究之路。

天台县历史上名人辈出,乡贤文化盛行。

这些乡贤的成功事迹对葛世荣来说是一种榜样力量,激励着他以乡贤为目标,努力提升自己,为家乡争光。

这种激励作用促使他在学术生涯中不断追求进步,最终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国家和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院士求学之路

1979年9月—1983年7月,葛世荣在黑龙江矿业学院(现黑龙江科技大学)煤矿机械化专业读本科,获学士学位。

1983年9月—1986年7月,葛世荣在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矿山机械工程获硕士学位。

1986年9月—1989年7月,葛世荣在中国矿业大学矿山机械系机械工程专业读在职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葛世荣院士的求学之路,为他后来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基础。

葛世荣考入黑龙江矿业学院煤矿机械化专业。

当时高考恢复不久,他在高二自学完高三课程后提前参加高考并被录取,展现出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求知欲。在本科期间,学校老师用心教学,给予学生个性化辅导,这让他得以扎实地掌握了煤矿机械化专业的基础知识,为后续的学术研究和专业发展筑牢了根基。

葛世荣考入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攻读矿山机械工程硕士学位。

这是他学术生涯的重要进阶,在此期间,他得以师从多位学术造诣深厚的老教授,如陈至达老师(钱伟长先生的学生)、贺祖琪老师(华罗庚先生的学生)等。

这些名师不仅传授了专业知识,还带来了前沿的学术理念和跨学科的思维方式,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使他对矿山机械工程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其开展创新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葛世荣继续在中国矿业大学攻读在职博士学位,研究方向聚焦于机械工程专业。

博士期间,他围绕矿井摩擦提升机防滑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专注于煤矿机械领域的关键难题,体现了他对专业研究的执着和深入探索的精神。

这一阶段的学习和研究,让他在煤矿机械领域积累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研究经验。

这培养了他独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其日后在煤矿运输理论技术与装备研究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葛世荣院士从本科到博士,始终专注于煤矿相关专业,十年如一日地深耕细作。

这种持之以恒的学术追求和对专业的热爱,是他成功的关键。

其求学过程中积累的扎实专业知识、跨学科思维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能够在煤矿智能运输工程研究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他先后获得多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最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煤炭开采运输工程领域的杰出专家。

院士从业之路

1989年—1991年,葛世荣担任中国矿业大学矿山机械系运输提升教研室讲师、教研室副主任。

1991年—1994年,葛世荣担任中国矿业大学矿山机械系副主任(其间:1991年,被评为副教授。

1994年10月—1997年3月,葛世荣担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助理。

1997年3月—2007年8月,葛世荣担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

2007年8月—2017年4月,葛世荣担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

2025年4月,葛世荣担任江西理工大学校长。

从业之路解码

葛世荣院士丰富的从业经历,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葛世荣担任讲师和教研室副主任以及后来担任矿山机械系副主任并评为副教授。

这期间他专注于教学与科研工作,通过授课积累了教学经验,将专业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也促使自己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他参与科研项目和指导学生实践,在煤矿机械领域不断深耕,为日后科研成果的产出奠定了基础。

葛世荣担任校长助理以及后来担任副校长,这使他有机会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培养了领导能力和团队管理经验。

他学会了如何协调各方资源,推动科研项目的开展和学科建设,也更了解学校整体发展对科研的需求,为其后续带领科研团队、争取科研资源提供了有力支持。

葛世荣担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期间,他不仅要负责学校的整体规划和发展,还要兼顾科研工作。

作为校长,他能从更高层面推动学科建设与科研创新,引导学校科研方向与国家能源战略需求相结合。

这一时期,他提出了摩擦运输传动可靠性理论方法等,多项成果在煤矿广泛应用。

校长的身份也为他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便于他与国内外顶尖学者合作交流,提升科研水平。

葛世荣担任江西理工大学校长以后,尽管到了新的工作环境,但他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学术功底,能够为江西理工大学的学科发展和科研创新带来新的思路和机遇。

同时,这也促使他继续拓展科研领域,保持创新活力,在推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自己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为其院士身份增添更多的分量。

总体而言,葛世荣院士的从业之路是一个教学、科研与管理能力不断提升,相互促进的过程。

在不同岗位上的历练,让他既具备了深厚的学术造诣,又拥有出色的领导和管理能力,这些都为他最终当选院士奠定了坚实基础。

院士科研之路

葛世荣院士是我国煤炭开采运输工程专家,在矿井安全高效运输技术、煤矿智能化开采等领域成果丰硕。

他揭示了变摩擦、变负载、强振动耦合作用诱发摩擦失稳事故机理,创立了矿井摩擦运输防滑可靠性理论方法,为矿井运输安全提供了理论支撑。

在关键技术突破方面,葛世荣院士创设了深井提升重载化、巷道运输自动化关键技术装备。

他攻克了井下工作面采运作业智能协同调控技术,取得了工作面输送、巷道运输、竖井提升技术重大突破。

他还率先提出矿井提升机智能补偿制动技术思路、基于地理信息导航的采煤机自主导航截割技术架构和掘进机平行智能掘支运技术模式。

在推动智能化发展方面,葛世荣院士提出数字孪生智采工作面的技术架构及关键技术,包括智采工作面单机数字孪生驱动控制架构和三机协同控制方法,为煤矿智能化建设提供了新路径。

他主持国家“863计划”等项目,研发煤矿井下采运装备智能化运行技术,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安标认证的煤矿搜救机器人等多种智能装备。

截至目前,葛世荣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而且他累计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采矿运输技术与装备》等学术着作5部,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科研之路解码

葛世荣院士的研究成果,为他后来当选院士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揭示了摩擦失稳事故机理,创立了矿井摩擦运输防滑可靠性理论方法,发明了摩擦自适应控制技术等。

这些理论成果是其学术成就的核心,提升了他在煤矿运输领域的学术地位,展示了其深厚的学术造诣,为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他创设了深井提升重载化等关键技术装备,攻克了井下工作面采运作业智能协同调控技术,推动形成现代矿井运输技术体系,实现了工作面输送等技术的重大突破,体现了他强大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是其能成为院士的重要竞争力。

葛世荣院士团队的多项研究成果,在我国煤矿广泛应用,为大型煤矿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可靠运力保障,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满足了国家对煤炭行业安全高效发展的需求,彰显了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重要性,这是院士评选中非常看重的因素。

例如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等多项大奖,还荣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10多项学术荣誉。

这些奖项和荣誉是对其研究成果的高度认可,在院士评选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提升了他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他还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多部学术着作,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大量的学术成果产出,不仅体现了他的科研活跃度,也有助于传播其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扩大了他在国内外行业内的影响力,为成为院士积累了良好的学术声誉。

后记

葛世荣院士的出生地浙江天台,其人文底蕴赋予他勤奋进取的性格特质,为其成长奠定精神基础。

求学之路上,他在矿山机械领域打下坚实专业基础,他师从多位名师,学习跨学科知识,培养自己科研思维与能力。

从业之路中,从讲师到校长,他积累了教学、科研与管理经验,能更好地协调资源开展科研,提升自己的学术影响力。

科研之路则是他成为院士的关键,他在煤矿运输等领域取得诸多创新性成果,解决了行业关键技术难题,成果广泛应用并获多项国家大奖,彰显了巨大的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