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院士之路 > 第433章 从浙江宁波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能源与环境专家陈勇

院士原籍地

陈勇院士,1957年6月13日出生,原籍浙江宁波。

宁波地处浙江省东北部、长江三角洲东南部、浙江宁绍平原东端,东与舟山市定海区、普陀区隔海相望,东南濒东海,南临三门湾与台州市三门县隔湾相望,西南与台州市天台县相连,西接绍兴市新昌县、嵊州市、上虞市,西北、北与嘉兴市海盐县、平湖市隔杭州湾相眺,东北与舟山市岱山县隔海相眺。

宁波历史悠久,早在8000年前,宁波境内就有先民居住,并创造了河姆渡文化。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这里建立了宁波地域最早的城市句章城。秦时,宁波便置鄞、鄮、句章、余姚等县。

唐开元盛世时,这里建立新型商业城市明州(今宁波),三江口州治海港、河口港、内河港三港合一,与扬州、广州等并列为全国的主要对外贸易港口。

北宋宣和年间,宁波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取得突破,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万斛神舟已使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避国号讳,取“海定则波宁”之意,改明州府为宁波府,宁波之名沿用至今。

1854年,宁波舶商购入“宝顺号”,标志着宁波港从帆船时代进入到轮船时代。

1983年,撤销宁波地区,改为宁波市,实行市管县体制。

宁波人文底蕴深厚,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文化遗产。

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藏书楼之一,珍藏了大量的古籍善本。

宁波是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源发地,河姆渡人借助海洋实现了稻作文化、制陶文化、干栏式建筑等文明成果的对外传播。

宁波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长期以来在海洋贸易、航海技术等方面有着重要地位。

宁波名人辈出,明代着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王阳明,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余姚在50年代划给宁波。

他集心学之大成,提出“致良知”等学说,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思潮。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黄宗羲,浙江宁波余姚人,他倡导史学经世应务,提出“天下民本”思想、“工商皆本”论等,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南宋官员、学者王应麟,庆元府鄞县人(今宁波市鄞州区),他编撰了《三字经》等蒙学着作,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药学家,中国本土第一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1930年出生在宁波,在宁波的老宅长大,她发现的青蒿素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

华人世界船王包玉刚,出生于浙江宁波镇海,他以卓越的商业才能和经营智慧,在航运业取得巨大成功,同时也积极投身祖国建设,为宁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原籍地解码

陈勇院士的原籍浙江宁波,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多方面的潜在影响。

宁波有着“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文化底蕴。

其藏书文化盛行,天一阁等藏书楼为学子提供了丰富的典籍资源,使当地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重视知识传承的传统。

这种氛围可能促使陈勇院士自幼就受到文化的熏陶,培养了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精神。

同时,作为首批开埠城市,宁波较早接触海外先进文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让陈勇院士有机会接触到多元的思想和理念,为其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文化基础。

宁波重视基础教育,拥有多所百年名校,如宁波中学、镇海中学等。

这些学校有着深厚的教育底蕴、优秀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教学传统,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陈勇院士可能在早期教育中受益于当地优质的教育资源,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思维能力。

宁波被誉为“院士之乡”,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科学家。

这种人才辈出的现象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榜样力量和人才传承效应。

陈勇院士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受到这些同乡院士的激励和鼓舞,以他们为榜样,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理想和目标。

同时,宁波的人才网络和学术交流氛围,也可能为陈勇院士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有助于他在学术道路上不断进步。

院士求学之路

1978年9月,恢复高考后,陈勇考入南京化工学院(2001年组建为南京工业大学)化工系化学工程专业。

1981年7月,大学本科毕业。

1983年7月,进入清华大学化工系化学工程专业进修。

1985年4月,陈勇前往日本爱知工业大学应化系化学工程专业学习。

1988年3月,获得日本爱知工业大学应化系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

1989年4月,陈勇前往日本名古屋大学化工系,攻读热能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陈勇院士的求学经历,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深远的影响。

陈勇院士考入南京化工学院化工系化学工程专业,这是他学术生涯的起点。

在本科期间,他系统学习了化学工程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为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段学习经历培养了他对化工领域的基本认知和专业素养,使其掌握了该领域的核心知识体系,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了知识储备。

陈勇院士在清华大学化工系进修,清华大学作为国内顶尖学府,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学术资源。

在清华的进修经历让陈勇院士接触到了化工领域更前沿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拓宽了学术视野,也可能有机会参与一些高水平的科研项目,锻炼了科研能力,为他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平提供了重要契机。

陈勇院士前往日本爱知工业大学学习并获得硕士学位。

在日本的学习环境中,他接触到了国际先进的科研理念和技术,日本严谨的学术氛围和注重实践的教学方式,培养了他严谨的科研态度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同时,在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中,他能够及时了解化学工程领域的国际前沿动态。

这有助于他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开展研究工作,为其学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陈勇进入日本名古屋大学攻读热能工程专业博士学位,这一阶段的学习使他的研究方向更加聚焦和深入。

名古屋大学在热能工程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和先进的研究设备。

陈勇院士在这里接受了系统的博士培养,深入研究热能工程相关课题,进一步提升了他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博士阶段的学习经历,为他在能源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他具备了独立开展高水平科研工作的能力,为日后在相关领域取得突出成就、成为院士奠定了关键的学术基础。

院士从业之路

1988年4月陈勇进入江苏化工学院工作。

1993年3月,陈勇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工作。

1996年10月,陈勇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工作,担任研究室主任。

1998年4月,陈勇担任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所长。

2001年9月,陈勇担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

2003年7月,陈勇担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

2006年,陈勇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2013年,陈勇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从业之路解码

陈勇院士的从业经历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重要的影响。

陈勇在江苏化工学院工作,他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教学和初步的科研实践中,通过与学生和同事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巩固了专业知识,锻炼了教学和科研的基本能力,为后续发展积累了经验。

陈勇毕业后留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工作,使他能在国际顶尖的科研环境中深入研究,接触到该领域最前沿的技术和理念,与国际一流的科研人员合作交流。

这极大地拓宽了国际视野,提升了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为其学术成就的积累奠定了坚实基础。

陈勇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工作。

从研究室主任到所长,他带领团队开展科研工作,推动了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管理经验,为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团队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陈勇院士担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和华南植物园主任等职务以后,他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高的层面上进行科研布局和管理,整合资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能源与其他相关领域的协同发展做出了贡献,也提升了他在科研界的影响力和领导力。

陈勇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这是对他在国际科研领域取得成绩的认可,进一步提升了他的国际知名度和学术地位,为他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2013年,陈勇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对他多年来在能源与矿业工程领域辛勤耕耘和卓越成就的高度肯定,体现了他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突出贡献,也激励着他在相关领域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为国家能源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院士科研之路

陈勇院士是能源与环境工程技术专家,长期从事有机废物的能源化与资源化利用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

在理论研究方面,陈勇院士提出可燃固废两段式热解燃烧新机制和模型。

他发现垃圾可燃物中长链大分子纤维类物质,在873K - 973K热解为可燃气和残碳。

而且残碳燃烧提供热源,973K以上,纤维类物质中的可燃气发生气相燃烧,同时聚合物类物质热解并气相燃烧。

基于此,他建立了相应模型,为两段式热解燃烧技术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陈勇院士明确含氯有害气体的生成机理及控制方法。

他研究确定有机氯是含氯有害气体的主要来源。

他发现氢氧化钙在873K - 973K时脱氯效果良好,且脱氯反应动力学行为符合收缩核模型。

进而他提出,通过在炉内添加钙化合物,并采用两段式热解燃烧,能够有效抑制含氯有害气体生成。

陈勇提出富氧热解制气的新机制。

他研究表明,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富氧热解,可将混合固废转化为co、h?、ch?等多用途、高值化气体。

并且,通过增加氧浓度有助于提升气体产品品质,为固废能源化利用开拓了新方向。

在技术创新方面,陈勇院士开发两段式可燃固废热解燃烧技术。

他主持开发的固废两段式热解焚烧技术,由热解室和气相燃烧室组成。

两者之间采用特殊结构设计,使得热解燃烧过程具备炉排温度低、可延长炉排使用寿命、减少粉尘夹带、抑制有害气体产生等优势。

陈勇开发可燃固废热解制气和低热值气发电技术。

他参与开发可燃固废热解制气技术。通过对热解气化炉内结构进行设计,实现固废自动下移、热解气下压排出。

同时,他对常规柴油机进气口气体混合装置进行改进,使其适配燃气发电。

在城市生活垃圾循环利用方面,陈勇主持开发“城市生活垃圾能源化资源化综合成套设备”,让城市生活固废综合利用程度达到85% 。

他率领研究团队建成多座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设施和废弃物发酵产沼工程,并为30多个国内外城市和地区编制垃圾处理可行性报告及方案设计。

针对难处理固废的难点问题,陈勇主持开发城市家居固废热解燃烧锅炉。

该锅炉已成功推广应用20多套,节能效果显着。

后记

陈勇院士的原籍地浙江宁波,其浓厚的学术氛围与务实精神,或许在潜移默化中为他埋下奋进的种子。

1978年恢复高考,陈勇考入南京化工学院,后又前往日本爱知工业大学、名古屋大学深造,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扎实的专业学习,为他打下坚实理论基础,海外求学经历更让他接触前沿科研理念与先进技术 。

1996年,陈勇回国进入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工作,历任要职。在国内的工作经历,让他对我国能源与环保需求有了更深刻认知,能够精准把握科研方向,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他长期专注有机废物能源化与资源化利用研究。丰富的学识以及对国内实际需求的了解,使他能够针对我国能源与环保难题开展科研,提出创新性理论与技术。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