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院士之路 > 第431章 从浙江鄞州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超算领域专家郑纬民

院士出生地

郑纬民院士,1946年出生于浙江宁波鄞州区东钱湖镇利民村曹家山头一个普通家庭。

鄞州区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是宁波市的核心城区。

鄞州东接北仑区,西连海曙区,南邻奉化区,东南临象山港与象山县隔海相望,北与江北区、镇海区以甬江为界。

鄞州历史悠久,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夏朝初期,“鄞”已成为确定地名。

春秋时,“鄞”分成鄞、句章两地,属越国领地。

秦灭六国后,设会稽郡,下设鄞、鄮、句章三县,汉朝沿袭。

西汉末年,王莽改鄞县为谨县,东汉光武帝又恢复为鄞县等。

隋朝时,鄞、鄮、句章三县与余姚县合并为句章县。

唐武德四年设鄞州,八年后废除改为鄮县,开元二十六年归属明州,后经多代变迁。

1949年,鄞县解放,1958年至1961年鄞县建制撤销并入宁波市,1962年至1983年恢复建制,2002年撤销鄞县设立宁波市鄞州区。

鄞州人文底蕴深厚,这里拥有众多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朱金漆木雕等,还有跑马灯、请龙神等民俗风情。

鄞州是“诗书之乡”“浙江省戏曲之乡”,有着深厚的文化教育底蕴,自古以来崇文重教,文化氛围浓厚。

鄞州名人辈出,我国着名的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业胚胎学主要创始人童第周,就出生于浙江鄞州区塘溪镇童村。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20世纪书法界的泰斗沙孟海,出生于鄞州区塘溪镇沙村。

出生地解码

郑纬民院士出生于浙江宁波鄞州区东钱湖镇利民村,鄞州对他成为院士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鄞州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是“诗书之乡”,自古以来崇文重教。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郑纬民自幼可能就受到了重视教育、崇尚知识的观念影响,为他日后勤奋学习、追求学术成就奠定了思想基础。

鄞州拥有良好的教育资源。

郑纬民初中就读于钱湖中学(今东钱湖旅游学校),高中就读于正始中学。

正始中学是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浙江省特色示范高中,由近代宁波着名教育家陈训正先生于1934年创办,有着优良的教育传统和师资力量。

这为他提供了扎实的基础教育,培养了他的学习能力和科学思维。

宁波是经济发达地区,鄞州区作为宁波的核心城区之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这为郑纬民提供了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能让他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和资源。

他有机会参与各种学术活动和科技竞赛等,拓宽了他的视野,激发了他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探索**。

鄞州区名人辈出,如童第周等众多杰出人物。

这些乡贤的成功故事和卓越成就,可能成为郑纬民成长过程中的榜样,激励他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努力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为家乡和国家争光。

院士求学之路

1965年,郑纬民从横溪中学(今正始中学)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1982年,郑纬民获得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硕士学位。

1985年—1986年,郑纬民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从事分布操作系统研究。

1989年—1991年,郑纬民在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参加函数语言并行编译系统研究。

求学之路解码

郑纬民院士的求学经历,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深远影响。

郑纬民考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接受了系统而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这为他从事计算机领域研究提供了深厚的理论知识储备。

郑纬民获得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硕士学位后,进一步深化了他在专业领域的造诣,培养了他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思维,也让他在团队合作中逐渐形成了对科研的热爱与执着。

郑纬民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从事分布操作系统研究,使他接触到当时国际上先进的操作系统研究理念和技术,了解到该领域的前沿动态和研究方法,开拓了国际视野,为他日后在相关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借鉴,也积累了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经验。

郑纬民在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参加函数语言并行编译系统研究,让他在计算机语言编译系统方面有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知识体系,提升了他在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为他解决大规模数据处理等复杂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持,也有助于他在高性能计算领域取得突出成果。

总的来说,郑纬民院士的求学之路,通过在国内外顶尖学府的学习和研究,不断积累知识、提升能力、开阔视野,为他在并行\/分布处理、大规模数据存储系统等领域的卓越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最终促使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院士从业之路

1970年-1979年,郑纬民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担任助教。

2000年至2008年,郑纬民担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高性能计算机研究所所长。

2016年-2017年,郑纬民院士团队连续两次获得“戈登·贝尔”奖。

2019年,郑纬民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1年,郑纬民担任海致高性能图计算院士专家工作站首席科学家,

从业之路解码

郑纬民院士的从业经历,对他后来当选院士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郑纬民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担任助教,这段时间,他在教学中不断巩固和深化计算机专业知识,为日后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也培养了他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系统的知识体系,有助于他从基础层面理解和解决计算机领域的问题。

郑纬民担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高性能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在此期间,他带领团队聚焦集群计算机设计、cpU设计、网格计算、高性能存储等核心技术难题开展研究。

他以所长的身份凝聚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推动研究所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这也提升了清华计算机系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为他个人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管理经验和团队领导能力。

郑纬民院士团队连续两次获得“戈登·贝尔”奖。

该奖项是全球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的最高奖项,这一成就标志着郑纬民及其团队在高性能计算应用方面达到了国际顶尖水平,实现了我国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这极大地提升了他在国际计算机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他当选院士增添了极具分量的筹码。

郑纬民担任海致高性能图计算院士专家工作站首席科学家,表明他在高性能计算领域持续深耕,不断拓展研究方向和应用领域。

他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应用到实际产业中,推动高性能图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引领。

这进一步彰显了他在计算机领域的卓越贡献和权威性。

院士科研之路

郑纬民院士是我国着名的超算领域专家,海致科技首席科学家。

郑纬民院士带领团队研制成功当时中国运行频率最高的高性能嵌入式cpU - thump107,最高频率达500mhz,功耗<0.5w。

这一成果提升了中国在嵌入式cpU领域的技术水平,为相关设备的高性能、低功耗运行提供了核心支持,在工业控制、智能设备等众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有助于推动中国自主芯片产业的发展。

郑纬民院士领导的网格计算研究组取得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推广到20多家重点大学使用。

他牵头完成的生物信息学网格投入实际运行,日用户访问量超5万人次,所研制的网格中间件、监控系统和互连互通技术应用于国家科技大平台、上海科技大平台和某国防单位。

这些成果推动了网格计算技术在中国科研和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科研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效率,为多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计算支持。

郑纬民院士团队研制的“高可扩展海量存储网络系统th - msns”,通过评测和鉴定,带外虚拟存储技术、大容量内存虚拟磁盘技术进入国际领先行列。

该系统作为国产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存储系统,获得多项奖项,为中国海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提供了可靠、高效的解决方案,在数据中心、云计算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有助于保障国家数据存储的安全和自主可控。

郑纬民院士的研究方向集中于并行计算与分布式计算系统构建,在面向AI的体系结构开发和编译方法等方面积累丰富经验。

他率领科研团队发表530多篇论文,形成独特技术生态。

这些研究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计算架构和优化的编译方法,有助于提高人工智能算法的运行效率和准确性,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度发展。

此外,郑纬民院士通过与国内外同行保持密切联系,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带领团队在高性能计算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为中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做出了卓越贡献。

科研之路解码

郑纬民院士的研究成果,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网络存储领域,他研制的“高可扩展海量存储网络系统th - mSNS”等四大网络存储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相关技术进入国际领先行列,还获得多项国家奖项。

他带领团队在高性能计算应用方面成果突出,2016年和2017年连续获得“戈登·贝尔”奖,实现我国在该奖项零的突破,极大提升了他在国际计算机领域的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

在网格计算方面,他牵头完成的生物信息学网格投入实际运行,日访问量超5万人次,所研制的网格中间件等技术应用于多个国家和地方平台及国防单位,推动了网格计算技术在科研和教育领域的应用。

在高性能嵌入式cpU方面,他率领团队研制的thUmp107为相关设备高性能、低功耗运行提供支持,推动自主芯片产业发展。

这些成果体现了他的研究对行业技术发展和实际应用的重要推动作用。

郑纬民院士团队研究成果涵盖多个领域,从存储系统到高性能计算应用,再到网格计算和芯片设计等。

这体现了他广泛的研究视野和持续的创新能力。

例如,他提出软件定义的Io控制器设计方法、容灾保护技术等,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展现出他在科研创新方面的卓越才能,这是成为院士的重要考量因素。

后记

郑纬民院士出生于浙江鄞州,家乡浓厚的文化底蕴与重教传统,赋予他勤勉进取、坚韧不拔的品质,为其漫长的学术攀登注入精神动力。

求学阶段,他从清华本科到硕士,打下扎实理论根基;他赴美英进修,接触前沿理念技术,开拓国际视野,培养创新思维,为后续研究铺就道路。

从业时,他从助教到研究所所长,不仅积累了丰富教学经验,而且锻炼出他的团队领导与科研管理能力。

科研中,他带领团队攻克高性能计算、存储系统等技术难题,取得多项国际领先成果。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