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院士之路 > 第411章 从辽宁台安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导弹控制专家魏毅寅

院士出生地

魏毅寅院士,1962年9月18日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

台安县位于辽宁省中部、鞍山市西北部。

它东倚辽中区、南靠海城市、西邻盘山县、北接黑山县。

它处在沈阳、鞍山、营口、辽阳、盘锦、锦州等辽东半岛城市的环抱之中。

它西接辽河油田,东临鞍山钢铁公司,靠近大连、鲅鱼圈、营口、锦州等港口。

台安历史悠久,它有着两千多年的建制史。

西汉时期曾于今新开河镇孙城子置险渎县,属幽州辽东郡。

东汉属幽州辽东属国,三国属魏幽州昌黎郡,西晋属平州昌黎郡。

唐属营州,辽属宜州,金属广宁府,元属广宁路,明属辽东都指挥使司广宁卫。

清康熙年间先属广宁府,后归锦州府管辖,光绪三十二年辽中建县后,八角台东部划归辽中县。

1913年八角台开始建治,取“台”“安”二字合为台安县。

此后,台安在民国时期历经变迁,先后属辽宁省、伪满政权等管辖。1945年日本投降后成立县人民政府,1949年5月归辽西省管辖,1954年归辽宁省,曾先后归辽阳专署、沈阳市等管辖,1975年12月划归鞍山市管辖至今。

台安县拥有丰富的人文底蕴。

这里有贾台商周遗址、李窑汉代“险渎县”遗址、明长城遗址等历史遗迹。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唢呐咔戏、民国人物传说、柳编制作工艺、民间谜语、民间故事传说等。

台安名人辈出,这里是张学良将军的出生地。

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上着名的爱国将领,他发动的西安事变,对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台安还涌现出了许多在各个领域有突出成就的人物。

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为台安这片土地增添了光彩。

出生地解码

魏毅寅院士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出生地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台安县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商周贾台遗址、汉代“险渎县”遗址、明长城遗址等。

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承载着台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让魏毅寅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了他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以及对知识的探索**。

这种对文化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可能促使他在学术道路上不断进取,为他日后在科研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奠定了基础。

台安县重视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魏毅寅毕业于台安高中,在中学阶段接受了系统而扎实的基础教育。

当地学校的优秀教师队伍和教育理念,可能激发了他对科学的兴趣和天赋,培养了他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为他考入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并在后续的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台安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环境,也塑造了魏毅寅坚韧、勤奋、朴实的性格特点。

台安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融入到魏毅寅的性格中,使他在面对科研工作中的重重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不断攻克关键技术,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

台安县是一代名将张学良的故乡,这里不仅有张学良出生地纪念馆,而且还有晚清建筑张老道家宅以及少帅陵等。

张学良将军的爱国精神和英勇事迹,是台安人民的骄傲,也为魏毅寅树立了榜样。

这种榜样的力量激励着他在自己的领域里努力奋斗,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以实际行动为家乡争光添彩。

院士求学之路

1980年,魏毅寅考入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自动控制专业本科,1984年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6年,魏毅寅在航天工业部三院三部飞行器导航与控制系统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1989年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2007年,魏毅寅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2010年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魏毅寅院士的求学之路,呈现出系统性、专业性与持续性的鲜明特征。

这为他的科研能力积累、学术视野的拓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魏毅寅考入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现哈尔滨理工大学)自动控制专业,时值中国科技现代化起步阶段。

自动控制作为新兴交叉学科,覆盖航天、机械、电子等前沿领域。

这一选择使他早期接触系统工程、信号处理、控制理论等基础学科,为后续从事飞行器导航与控制研究埋下伏笔。

哈科大以工科见长,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本科阶段的课程设计(如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技术)和实验训练,培养了他严谨的逻辑思维与工程问题解决能力。

这种“从理论到应用”的思维模式,成为他日后科研中“将复杂系统工程化”的关键能力。

魏毅寅进入航天工业部三院三部攻读硕士,该单位是中国飞航导弹研究核心机构,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与项目资源。

硕士阶段的研究直接对接飞行器导航与控制系统国家重大需求,使他从学术理论转向国防科技实战领域。

他参与型号项目的经历(如导弹制导技术)培养了他“国家使命导向”的科研价值观*。

航天系统内的导师多为行业专家,学术视野与工程经验直接影响学生成长。

魏毅寅在此期间接触到惯性导航、制导算法等核心技术,掌握航天科研的方法论(如系统仿真、半实物验证),并积累早期学术成果(如论文、专利),为后续职称晋升和项目主持奠定基础。

魏毅寅攻读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

哈工大是航天领域“双一流”高校,拥有院士团队、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顶尖资源。

博士阶段要求原创性成果与理论突破,他聚焦复杂系统控制理论、智能导航算法等前沿方向,将工程经验升华为学术理论(如发表高水平论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现从“技术专家”到“学术领军者”的转型。

魏毅寅从本科(自动控制基础)→硕士(航天工程应用)→博士(控制理论创新),形成“金字塔式知识结构”——底层宽厚、中层专精、顶层创新。

这种递进式学习使他既能解决具体工程难题(如导弹制导精度提升),又能站在学科前沿思考战略性问题(如新一代导航技术发展路径)。

魏毅寅始终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航天国防)选择研究方向,将个人学术发展与“卡脖子”技术攻关结合,这种“使命型科研”使其成果具有不可替代性。

本科与硕士阶段积累工程经验,博士阶段提升理论高度,最终反哺工程实践(如将智能控制算法应用于飞行器系统),形成“顶天立地”的科研能力——既懂原理创新,又能落地转化。

30年求学路贯穿职业生涯早期,体现他终身学习的意识。

航天领域技术迭代迅速(如从惯性导航到卫星导航、人工智能导航),这种持续充电的能力使其始终站在领域潮头。

总的来说,魏毅寅的求学轨迹,本质是“专业根系不断深扎、学术半径持续扩展”的过程。

本科种下“控制科学”的种子,硕士在航天土壤中生根,博士汲取理论养分后开花结果。

这种积累使他在后续科研中,既能驾驭复杂工程系统(如某型导弹控制系统总师),又能引领学科发展(如发表高水平论文、培养团队),最终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 重大国防贡献”跻身院士行列。

其路径印证了:顶尖科学家的成长,是教育资源、个人选择与时代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系统、持续的学习历程,正是连接这些要素的核心纽带。

院士从业之路

1984年8月,魏毅寅参加工作,先后担任天津电气传动设计所技术员,航天部(后为航天总公司)第三研究院三部二室技术员、十二室副主任、二室主任,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三研究院三部副主任,中国航天机电集团第三研究院研发中心(三部)主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三研究院院长助理、总研究师、科技委主任、副院长、党委副书记、院长。

2013年,魏毅寅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

2014年8月至2023年6月,魏毅寅担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2019年11月,魏毅寅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魏毅寅院士丰富且扎实的从业经历,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魏毅寅从天津电气传动设计所技术员做起,积累了电气传动领域的基础工程经验。

之后他进入航天部第三研究院,从基层技术员逐步晋升,在不同科室担任职务,深入了解了飞行器导航与控制系统的各个环节。

他参与了大量具体项目和技术研发工作,为他的专业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魏毅寅担任三部副主任、研发中心主任等管理职务,使他具备了科研项目管理和团队领导能力。

他能够从宏观角度规划科研方向、调配资源、组织团队协作,为推动大型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魏毅寅担任研究院院长助理、院长等职务后,他站在更高层面把握研究院的发展方向。

他制定战略规划,使科研工作紧密围绕国家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提升了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和应用价值。

在从业过程中,魏毅寅长期从事飞航导弹设计、制导控制系统技术研究与应用。

他带领团队研究并发展了制导与控制回路合成设计方法和飞行参数与发动机一体化控制方法。

他们突破多项制导控制关键技术,这些成果为我国导弹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在国际国内学术界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

魏毅寅院士通过在专业技术刊物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将研究成果与国内外同行分享,提升了他在国际宇航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这也为他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创造了条件。

魏毅寅获得多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

这些荣誉是对他科研成就的高度认可,也体现了他在行业内的卓越贡献。

这进一步提升了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作为行业领军人物,魏毅寅担任多个重要职务,他积极推动我国制导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导弹武器装备的升级换代。

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为行业发展做出了系统性、创新性的贡献,成为当选院士的重要考量因素。

院士科研之路

魏毅寅院士是我国着名的导弹制导控制专家,在导弹制导控制和空天飞行器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在导弹制导控制技术方面,魏毅寅院士率领研究团队深入研究并发展了制导与控制回路合成设计方法。

该方法使导弹制导系统和控制系统协同工作更紧密,提高了导弹飞行精度和稳定性,确保导弹在复杂环境和干扰条件下能更准确地命中目标。

魏毅寅院士率领团队突破了相关关键技术, 研制成功飞行参数与发动机一体化控制方法。

该方法实现了飞行参数与发动机工作状态的协同优化。

该方法可依据导弹飞行高度、速度、姿态等参数实时调整发动机推力、燃油供应等。

其中发动机性能变化,也能反馈给飞行控制系统,进而调整飞行姿态和轨迹,提升了导弹整体性能和作战效能。

此外,魏毅寅院士团队还突破了先进传感器技术应用、复杂环境下目标识别与跟踪技术、高精度制导律设计等关键技术,为我国制导控制技术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推动了我国导弹武器装备的升级换代。

在空天飞行器领域方面,魏毅寅院士带领团队深入研究空天飞行器的内涵、特点及发展趋势。

他们分析发动机选择、结构和材料耐受考验、提高运载效率等关键技术难题,提出技术验证、飞行验证、临近空间宽域飞行试验等建议,为我国空天飞行器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方向。

作为负责人,魏毅寅院士参与腾云工程等多项空天飞行器相关项目。

他积极推动项目进展,促进了我国空天飞行器技术从理论研究向工程实践的转化。

在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方面,魏毅寅院士通过雄安空天实验室等平台,培养了一批空天飞行器领域的专业人才,形成了跨学科、高水平的研发团队,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整体研发能力和创新水平。

科研之路解码

魏毅寅院士的研究成果,从技术突破、行业引领、学术积累三方面为他当选院士奠定核心基础。

首先,技术突破奠定硬实力。魏毅寅取得在导弹制导控制领域实现合成设计、一体化控制等关键技术突破,解决复杂环境下精准打击等核心问题,直接提升我国导弹装备实战效能,成果具有重大国防应用价值。

其次,行业引领体现系统性贡献。他主导空天飞行器前沿领域研究(如腾云工程),构建了理论框架、推动技术转化,形成了跨学科研发体系,培养了专业团队,为我国空天技术发展提供战略支撑,展现行业领军者的全局视野。

最后,学术积累强化权威性。魏毅寅院士取得的这些研究成果,通过论文、国际交流等形成学术影响力,并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

后记

魏毅寅院士的出生地辽宁台安县,其文化底蕴,激发他对知识的渴望与探索精神。

求学之路上,魏毅寅从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他在自动控制、飞行器导航与控制等专业不断深耕,扎实的理论学习和科研训练,为他后来的科研打下坚实知识基础。

从业之路上,魏毅寅从基层技术员逐级晋升,在不同岗位,他参与众多航天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和团队管理经验。

科研之路上,魏毅寅院士在飞航导弹制导控制技术领域,取得多项关键技术突破,解决了诸多实际难题,显着提升我国导弹技术水平。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