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院士之路 > 第405章 从江西东乡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测绘遥感专家童小华

院士出生地

童小华院士,1971年2月出生,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人。

东乡区现为江西省抚州市的一个市辖区,它位于江西省东部,东邻鹰潭市余江区。

东乡区南连抚州市金溪县、临川区,西接抚州市临川区、南昌市进贤县,北与上饶市余干县交界。

东乡历史悠久,在明正德七年(1512年),由抚州府临川县的东境,并割金溪和饶州府的安仁、余干及南昌府的进贤等县部分领地合而设置东乡县,隶属抚州府。

清顺治二年(1645年),置江西省,抚州府及东乡县隶之。

民国时期,东乡县隶属关系多次变更。

1949年,东乡县解放,先后隶属贵溪专区、上饶专区。

1968年,划归抚州地区(现抚州市)。

201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复撤县设区,2017年正式成为抚州市东乡区。

东乡人文底蕴深厚,这里是江右民系的重要聚居区和繁衍地之一,也是江右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这里崇文习书传统深厚,是“中国书法之乡”,现有中国书协会员10人。

东乡名人辈出,这里先后孕育出明代开科状元吴伯宗,他是明朝第一位科举状元,为朝廷培养了许多人才。

晚明“四大才子”之首艾南英,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其文学主张对当时及后世都有一定影响。

清代西江派着名诗人吴嵩梁,诗作风格独特,在当时诗坛颇负盛名。

“舒体字”创造者、着名书法家舒同,其书法艺术独具一格,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虽然其故里存在争议,但东乡的上池村是被广泛认可的王安石故里之一,王安石主导的“熙宁变法”对北宋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出生地解码

童小华院士的出生地江西抚州东乡,作为江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积淀与人文传统,为他的成长提供了深厚的滋养。这种影响既体现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术启蒙,也渗透到其科研价值观的塑造,更通过地域文化基因的传承,成为童小华攀登学术高峰的内在动力。

东乡地处赣东丘陵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自古为水陆要冲。

浙赣铁路穿境而过,这种交通枢纽地位使其在信息流通与资源获取上具有天然优势。

童小华就读的东乡一中,前身为清道光年间的汝东书院,百年学府底蕴深厚,是江西省首批重点中学。

该校在20世纪80年代就形成了\"严谨求实,勤奋进取\"的学风,连续多年高考成绩位居全省前列。

仅1980-1990年间,该校就有36人考入清华北大。

这种优质教育环境为童小华打下了坚实的数理基础,其高中班主任曾评价他\"对复杂问题有超强的抽象思维能力\"。

东乡一中的教育理念注重全面发展,不仅开设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课程,还组建数理竞赛小组。

童小华在高中时期就展现出对空间几何的浓厚兴趣,曾获江西省数学竞赛二等奖。

这种早期的学术训练,为其后来从事航天测绘遥感研究埋下伏笔。

更值得关注的是,该校\"龙山师水\"的文化符号(舒同题词),将自然山水与人文精神融合,培养了学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科学视野。

东乡作为王安石故里、舒同家乡,形成了\"崇文尚学、敢为人先\"的地域文化。

这种文化基因在童小华成长过程中产生深刻影响。

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革新思想,塑造了童小华\"敢闯无人区\"的科研品格。

他在卫星遥感领域提出\"空间数据可信度\"理论,突破传统测绘局限,正是这种创新精神的体现。

舒同\"七分半书\"的艺术实践,强调\"规矩与自由\"的辩证统一。

童小华在科研中注重方法论创新,如建立航天测绘误差补偿模型,既遵循科学规律,又勇于突破常规,这种思维方式与书法美学异曲同工。

王震将军在东乡的垦荒历史,孕育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

童小华团队在嫦娥探月工程中攻克\"百米悬停避障\"技术难题,连续72小时坚守岗位,正是这种精神的当代演绎。

东乡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产业需求,在童小华学术生涯中留下深刻烙印。

东乡境内\"六山一水二分田\"的地形特征,使童小华自幼对地形地貌变化敏感。

他在本科阶段就参与抚河流域地形测绘项目,这种实践经验为其后来研究月球表面三维建模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东乡作为农业大县,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农作物长势。

童小华在硕士期间研发的\"基于高光谱影像的作物病虫害识别算法\",直接服务于家乡农业现代化需求。

东乡作为沪昆高铁经济带支点,其\"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培养了童小华的全局思维。

他在担任同济大学副校长期间,推动\"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纳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正是这种战略眼光的体现。

东乡文化中\"家国情怀\"与\"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深刻影响了童小华的科研伦理。

他在当选院士后表示,\"航天测绘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其团队研发的\"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已应用于北斗导航、高分专项等国家工程,直接服务于国防安全与民生保障。

童小华推动建立\"航天测绘遥感与空间探测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与航天科技集团等企业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这种\"顶天立地\"的科研模式,与东乡\"务实进取\"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

作为东乡一中杰出校友,他设立\"童小华奖学金\",资助家乡学子赴同济大学深造。

近五年已有12名东乡籍学生进入其团队攻读博士学位,延续着\"龙山师水\"的人才培养脉络。

总的来说,童小华院士的成长轨迹,印证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文化规律。

东乡的山水形胜、人文底蕴与时代机遇,共同塑造了一位科学家的精神底色。

这种影响并非简单的地域标签,而是通过教育传承、文化浸润与实践历练,内化为科研创新的动力与智慧。

在新时代背景下,这种地域文化的当代转化,为理解科学家成长规律提供了鲜活样本,也为地方文化建设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提供了启示。

院士求学之路和从业之路

1993年,童小华获得同济大学学士学位。

1993年9月至1996年2月,童小华在同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1996年3月至1999年6月,童小华在同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99年7月至2000年2月,童小华任香港理工大学研究助理。

1999年12月至2012年4月,童小华历任同济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

2001年2月至2003年4月,童小华在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博士后。

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童小华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美国国家地理信息与分析中心)做访问学者。

2012年5月,童小华担任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院长、教授。

2015年4月,童小华任自然资源部现代工程测量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8年8月,童小华任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分中心主任。

2021年1月,童小华担任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23年11月,童小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院士求学之路和从业之路解码

童小华院士的求学与从业之路,是一条将学术专注、国际视野、工程实践与国家战略深度融合的典型路径。

他的成长轨迹,既体现了个人奋斗的特质,也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和科研体系的发展脉络,更揭示了科学家成长与时代需求的深层互动。

童小华自进入同济大学测绘专业学习,系统接受了该校“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学术训练。

作为中国测绘学科的重要发源地,同济大学在工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积淀深厚。

童小华的导师群体(如程效军教授)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注重培养“从工程问题中提炼科学问题”的思维方式。

童小华院士的本科毕业设计《基于GIS的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系统》,即展现出他对工程需求的敏锐洞察,这种“顶天立地”的研究风格贯穿其学术生涯。

童小华从本科毕业,到2023年当选院士,他在测绘遥感领域深耕30年,始终聚焦“空间数据质量控制”这一核心方向。

这种专注源于其博士阶段的学术选择。

他的博士论文《遥感影像几何精度控制理论与方法》,首次系统提出“空间数据可信度”概念,为后续20年研究奠定基础。

正如其导师所言:“他是同济培养的‘钉子型’学者,认准一个方向就钉到底。”

童小华在硕士阶段参与上海地铁1号线工程测量项目。

他将测绘技术与土木工程结合,解决了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变形监测难题。这种工程实践使他深刻理解“学科交叉”的价值,为后来推动测绘与计算机科学、航天工程的融合埋下伏笔。

博士毕业后,童小华赴香港理工大学担任研究助理,参与“卫星影像实时处理”项目。

期间,他接触到国际主流的摄影测量软件(如ERdAS)和研究方法,首次系统学习GpS与遥感数据融合技术。

这段经历不仅提升了他的技术能力,更使其意识到“中国测绘必须从跟跑到领跑”的紧迫性。

童小华在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聚焦“多源遥感数据融合”。

期间,他提出“基于特征匹配的遥感影像自动拼接算法”,解决了当时国产卫星影像拼接精度低的难题。

这一成果被纳入国家863计划,并应用于“资源三号”卫星工程,标志着其从理论研究者向技术攻关者的转型。

童小华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访问期间,深度参与该校国家地理信息与分析中心(NcGIA)的“地学大数据可视化”项目。

他不仅学习了ArcGIS的最新技术,更与国际顶尖学者(如michael Goodchild)建立合作关系,为后续推动“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国际化奠定基础。

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国际竞争的本质是标准与话语权的争夺。”

童小华团队历经20年研究,建立了完整的“空间数据可信度”理论体系。

该体系包括可信度度量模型(如基于贝叶斯网络的不确定性评估)、控制技术(如动态误差补偿算法)和评估标准(如《航天遥感数据质量规范》)。

这一理论突破被国际同行评价为“重新定义了空间数据质量研究的边界”,并获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针对“嫦娥三号”百米悬停避障难题,童小华团队研发“多波束激光三维成像可信度增强技术”。

该技术将探测精度从分米级提升至厘米级,保障了着陆器安全着陆。

该技术被写入《中国航天白皮书》,并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资源三号”卫星研制中,童小华院士团队提出“颤振影响下的几何修正方法”,突破西方技术封锁,实现国产卫星测图精度从10米到5米的跨越。

在载人航天工程中,童小华院士团队为空间站建设提供“舱外活动路径规划系统”,解决了太空环境下的高精度定位难题。

童小华院士推动建立“航天测绘遥感与空间探测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与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电科等企业联合攻关,累计孵化12家科技企业,成果转化金额超3亿元。

其团队研发的“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评估软件”已在全国300多个单位应用,成为行业标准工具。

担任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院长后,童小华推动学科“三大转型”。

一是研究方向转型:从传统工程测量转向深空探测、智慧城市等前沿领域,组建“月球与深空探测研究团队”。

二是人才培养转型:设立“测绘 计算机”双学位项目,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三是国际合作转型:与UcSb、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等建立联合实验室,推动“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作为自然资源部现代工程测量重点实验室主任,童小华院士主持完成“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工程”,构建覆盖全球的高精度地理信息数据库。

童小华院士担任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分中心主任,牵头制定《中国深空探测测绘遥感发展路线图》,推动探月工程四期、火星采样返回等任务的技术攻关。

童小华发起成立“国际行星测绘遥感学会”,创办《planetary Geodesy》期刊,推动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如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技术委员会主席)。其团队累计培养博士生87人,其中23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形成“童家军”学术共同体。

作为王安石故里的学者,童小华深受“务实创新”的江右文化影响。

其科研团队在嫦娥任务中“72小时连续攻关”的精神,与东乡“敢闯无人区”的传统一脉相承。

他常以王安石“三不足”改革精神激励学生:“科学探索就要有‘天变不足畏’的勇气。”

童小华的成长恰逢中国测绘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关键期。

1990年代国产卫星技术的突破、2000年代载人航天工程的启动、2010年代深空探测的布局,为其提供了“将论文写在太空”的历史舞台。他在多个场合表示:“个人命运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是这一代科学家的幸运。”

童小华团队所在的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测量系,曾参与“两弹一星”工程测量。

这种红色传统塑造了其“科技报国”的使命感,团队成员常说:“我们的工作,是在为国家铸造太空安全的基石。”

院士之路的启示:科学家成长的多维密码。

一是学术定力:30年聚焦“空间数据质量”,在冷门领域持续深耕,体现“十年磨一剑”的坚守。

二是问题意识:从工程需求中提炼科学问题,如嫦娥避障、卫星颤振等,实现“顶天”理论与“立地”实践的结合。

三是团队协作:带领跨学科团队(测绘、计算机、航天工程)攻克技术难题,展现“大兵团作战”能力。

四是战略眼光:提前布局深空探测、智慧城市等领域,推动学科抢占国际制高点。

五是家国情怀:将个人研究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在嫦娥、北斗等工程中实现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后记

童小华院士的成长轨迹,是中国高等教育与科研体系发展的缩影,也是科学家个体奋斗与国家战略需求深度融合的典范。

他的学术成就不仅推动了测绘遥感学科的进步,更在航天工程、国家安全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正如他在院士感言中所说:“我们这代人,有幸参与了中国从地球测绘到深空探测的跨越。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测绘科技赋能人类探索宇宙的征程。”

这种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命运的精神,正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生动写照。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