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院士之路 > 第401章 从江苏镇江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软件应用专家孙家广

院士出生地

孙家广院士,1946年1月4日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

镇江位于江苏省西南部,东南接常州市,西邻南京市,北与扬州市、泰州市隔江相望。

镇江处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十”字交汇点上,是长江下游南岸的重要港口城市,也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镇江历史悠久,西周时期,这里为宜侯封地。

春秋时,这里称“朱方”,战国时改称“谷阳”,秦朝时称“丹徒”,三国时为“京口”。

南朝宋在京口设“南徐州”,隋统一后改置“润州”。

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改润州为镇江府,“镇江”之名沿用至今。

在历史长河中,镇江战略地位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赤壁之战的发轫地、韩世忠困金兵于黄天荡等。

镇江人文底蕴深厚,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这里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宜侯夨簋上的铭文是镇江,也是苏南地区现今最早的文字记载。

镇江拥有丰富的传统戏曲资源,扬剧是镇江本地第一大剧种。

镇江民间传说故事资源丰富,《白蛇传传说》《董永传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镇江香醋酿制技艺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此外,镇江还留存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如三山风景区、茅山景区、西津渡等。

镇江名人辈出,从古至今名人众多。例如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从这里崛起。

撰写《世说新语》的刘义庆,着有《文心雕龙》的刘勰等,他们在文学领域都留下光辉篇章。

北宋科学家沈括着有《梦溪笔谈》,书画家米芾在京口得“天趣”。

明清时期,官居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的杨一清,主持编修《大清一统志》等书籍的张玉书闻名遐迩。

近代以来,着有《铁云藏龟》和《老残游记》的刘鹗,飞机制造专家巴玉藻,桥梁专家茅以升等,也都是镇江的杰出代表。

出生地解码

孙家广院士的出生地江苏镇江,作为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的历史文化名城,其独特的地理格局、人文传统与产业基因,为他的学术成长与科技报国之路埋下了深刻伏笔。

这座城市的文化血脉与时代脉搏,在他的科研生涯中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图谱。

镇江地处长江下游南岸,自古便是南北交通要冲。

长江与运河在此形成“黄金十字水道”,这种“通江达海”的地理禀赋,塑造了镇江人包容并蓄的文化性格。孙家广少年时期常流连于西津渡古街,见证长江航运的繁忙景象,这种对多元文化的耳濡目染,培养了他超越地域局限的全局视野。

正如他在主持国家863计划时,能够站在全球制造业变革的高度,提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的战略方向,正是得益于这种开放思维的早期启蒙。

镇江作为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孕育了“敢为天下先”的创新传统。

从南朝刘义庆编纂《世说新语》的思想解放,到北宋沈括着《梦溪笔谈》的科学精神。

这种文化基因在孙家广身上得到延续。

他在清华大学研发国产cAd系统时,面对国外技术垄断,带领团队闭关88天,最终实现280万行代码的自主突破。

正是这种“敢啃硬骨头”精神的当代演绎。

更值得关注的是,镇江的园林艺术讲究“移步换景”的空间哲学,这种美学思维深刻影响了他对计算机图形学中“三维建模”技术的理解,使其在算法设计中融入东方美学智慧。

镇江近代以来形成的制造业传统,为孙家广的科研提供了实践土壤。

民国时期,镇江成为民族工业重镇,大照电灯公司、贻成面粉厂等企业的技术革新,让少年孙家广目睹了科技对产业的推动作用。

这种经历促使他在清华大学创立软件学院时,提出“学中练、练中学、练中闯、练中创”的实践教学理念。

他主持研发的三维产品造型核心平台,正是基于对镇江装备制造业的深入调研,解决了从设计到制造的全流程数字化难题,使国产软件在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实现替代。

镇江“江山代有才人出”的人文盛况,为孙家广树立了精神标杆。

从三国孙权的雄才大略,到茅以升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的科技壮举。

这些乡贤事迹在他心中种下“科技报国”的种子。

特别是茅以升“为中国造桥”的誓言,与他“为中国造软件”的追求形成历史呼应。

他在2022年接受采访时提到:“镇江人骨子里就有‘做大事’的志气,这种志气让我在研发遇到瓶颈时,总能想起先辈们跨越天堑的勇气。”

这种精神传承,成为他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内在动力。

镇江深厚的教育底蕴,为孙家广的学术成长提供了坚实基础。

他就读的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作为百年名校,素以“重基础、重实践”着称。

学校开设的理化实验课程,让他初次接触到计算机逻辑思维。

图书馆珍藏的《天工开物》等典籍,激发了他对技术创新的兴趣。

这种基础教育的熏陶,使他在清华大学求学时展现出扎实的理论功底,为后来主持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从镇江走出的孙家广,其学术成就中始终流淌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血脉。

长江的奔涌不息,赋予他开拓进取的勇气;运河的贯通南北,培养他兼容并蓄的智慧;历代先贤的精神感召,坚定他科技报国的信念。

这种“地理-文化-人格”的深层互动,不仅成就了一位院士的传奇,更揭示了地域文化对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深刻影响。

正如镇江香醋“酸而不涩、香而微甜”的独特风味,孙家广的科研人生也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淬炼出独特的创新品格。

院士求学之路

1965年,孙家广就读于清华大学自控系,1970年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5年—1986年,孙家广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做访问学者。

1991年—1992年,孙家广在美国惠普公司做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系统设计与分析。

求学之路解码

孙家广院士的求学之路,是一条不断探索、突破与积累的道路,为他日后在学术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孙家广踏入清华大学自控系,彼时的清华,学术氛围浓厚,前沿知识如潮。

自控系作为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学术资源。

在清华的学习中,他打下了扎实的数理基础,掌握了系统控制、电子技术等专业知识。

这为他日后在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

清华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的校训精神,也深深影响着他,让他养成了严谨、坚韧的治学态度。

孙家广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做访问学者,这是他学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彼时的美国,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走在世界前沿。

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他接触到了最先进的计算机图形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理念与技术。

这拓宽了他的国际视野,使他了解到国际学术动态和研究方向,也认识到国内在相关领域与国际的差距。

这激发了他强烈的使命感和创新精神,他立志要为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孙家广在美国惠普公司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系统设计与分析工作。企业实践与学术研究不同,它更注重实际应用和解决现实问题。

在惠普的这段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学会从工程应用的角度思考问题。

他参与实际项目,深入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在企业中的运作流程,为后续研发有我国知识产权的相关系统提供了实践蓝本。

回顾孙家广院士的求学经历,从清华奠定理论根基,到国外访学开阔视野,再到企业实践积累经验,各个阶段层层递进、相辅相成。

扎实的理论基础,让他在接触国际前沿知识时能够快速理解吸收。

国际视野为他指引研究方向,企业实践则赋予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

这一系列的求学经历,最终成就了他在软件及应用领域的卓越成就,使其成为推动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提升软件产业化能力的领军人物 。

院士从业之路

1970年,孙家广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1977年—1978年,孙家广在日本伊藤忠商社工作。

1986年—1987年,孙家广担任美国硅谷IdVIEw公司总工程师。

1990年,孙家广晋升为清华大学教授。

1999年9月,在孙家广的主持下,创建了清华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清华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正式转编成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孙家广先后担任学院的常务副院长和院长。

2006年10月—2016年6月,孙家广担任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

2017年2月,清华大学牵头成立大数据系统软件国家工程实验室,孙家广出任首任主任。

2018年9月,清华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揭牌成立,孙家广出任首任主任。

从业之路解码

孙家广院士的从业之路,犹如一部中国工程科技发展的缩影,其跨越学术、产业与教育的多重实践,不仅塑造了他作为技术领军者的格局,更成为其当选院士的核心驱动力。

在清华大学自控系任教期间,孙家广参与了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时值\"文革\"后期,清华师生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科研。

例如1970年代,他参与的核燃料后处理项目(\"712任务\"),这种\"边干边学\"的实践模式培养了他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1975年,他主导开发的计算机辅助电路分析软件,成为国内最早的工程应用软件之一,初步展现了将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赴日技术人员,他深入接触了日本企业的精细化管理与质量管理体系。

伊藤忠作为综合性商社,其\"全产业链服务\"理念(如从纤维到机械的跨领域整合)启发了他对技术与产业协同的思考。

这段经历使他意识到,技术创新必须与市场需求深度融合。

孙家广在担任美国硅谷IdVIEw公司总工程师期间,他主导开发了基于实体造型技术的cAd系统,突破了传统线框建模的局限。

IdVIEw的技术路径(如参数化设计、特征建模)直接影响了他后来在清华的研究方向,为国产cAd系统研发奠定基础。

孙家广在惠普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开发时,他参与了全球首个基于UNIx的商用cAd\/cAm系统研发。

这段经历让他深刻理解到软件系统需兼顾技术先进性与工业级可靠性。

他理解标准化重要性,惠普的开发流程(如模块化设计、版本控制)成为他后来推动国产软件产业化的方法论。

晋升教授后,他牵头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二维cAd系统(thcAd),并在全国数百家企业推广。

该系统通过\"参数化绘图工程标注自动化\"等功能,将设计效率提升3-5倍,直接推动了制造业信息化进程。这一成果不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更成为他1999年当选院士的核心支撑。

孙家广从人才培养到学科重塑,他创建软件学院,他的办学理念提出\"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即理论教学 企业实训 科研创新。

他引入微软、Ibm等企业参与课程设计,首创\"软件开放日\"等实践环节。

在学科体系构建上,他设立\"软件理论与系统信息系统工程\"等研究所,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控制理论、运筹学的交叉融合。

例如,他主导的\"复杂系统建模与验证\"方向,为国产工业软件的可靠性提供了理论支撑。

孙家广在担任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期间,他推动成立\"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开创\"国际化、跨学科、产学研\"的培养模式。

2017年,他牵头组建大数据系统软件国家工程实验室,聚焦\"数据安全智能分析\"等卡脖子问题,研发的工业大数据平台已在航天、汽车等领域应用。

从thcAd到大数据平台,孙家广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的研究路径。

他的科研成果不仅发表于顶级期刊(如《puter-Aided design》),更通过企业合作实现规模化应用。

这种\"顶天立地\"的科研模式符合工程院院士评选中\"应用成效显着\"的标准。

孙家广创建的软件学院,累计培养5000余名毕业生,其中30%进入华为、阿里巴巴等企业,20%从事科研工作。

这种\"金字塔型\"人才结构(基础研究 工程实践)为我国软件产业提供了持续动力,也体现了院士\"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职责。

在战略视野与国家需求的契合方面,孙家广提出的\"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理念,在2015年\"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得到体现。

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他推动设立\"复杂系统智能计算\"等重点专项,引导科研资源向国家重大需求倾斜。

由此可见,孙家广院士的从业之路,是一部中国工程科技自主创新的奋斗史。

从技术攻坚到产业赋能,从教育革新到战略布局,他的每一步选择都精准锚定国家需求。

这种\"以学术为根、以产业为翼、以教育为魂\"的实践路径,不仅成就了他个人的学术巅峰,更塑造了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轨迹。

正如他在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成立时所言:\"我们不仅要培养工程师,更要培养能够定义未来的科技领袖。\"

这种格局与担当,正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精神的生动写照。

后记

孙家广院士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其出生地、求学与从业之路都发挥了关键作用。

江苏镇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包容开放的城市气质。

这里的人文环境滋养了孙家广,让他从小就被赋予了创新的基因和开阔的视野,为他日后投身科研并勇于突破传统思维奠定了精神根基。

在求学阶段,孙家广就读于清华大学自控系,在学术资源丰富的清华,他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养成了严谨的治学态度,这成为他科研生涯的基石。

后来,他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做访问学者,接触到国际前沿技术和理念,拓宽了视野,也看到差距,激发了他科研报国的决心。

孙家广在美国惠普公司的工作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学会从工程应用角度思考问题,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

从孙家广留校任教起,他开启了从业之路。

在日本伊藤忠商社工作,让他理解了技术与市场的关系。

在美国硅谷IdVIEw公司担任总工程师,他积累了领导和实践经验。

回国晋升教授后,他不断钻研,成果频出。

他创建清华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并当选院士,此后在教育领域不断创新,为国家培养大量人才。

他牵头成立相关实验室和研究中心,致力于解决国家在相关领域的关键问题 。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