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院士之路 > 第391章 从湖南冷水江走出来工程院院士、着名电子对抗专家刘永坚

院士出生地

刘永坚院士,1961年11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冷水江市。

冷水江市位于湖南省中部,资江中游,雪峰山东麓。

东抵涟源市,南邻新邵县,西部和北部与新化县接壤。

湘黔铁路、娄怀高速公路从东至西横贯全境,资水可常年通航,交通较为便利。

冷水江历史悠久,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章惇开梅山,置新化县,冷水江属新化县大阳。

1960年2月,建冷水江市,隶属邵阳专署。

此后历经改名、撤市、复市等变动,1977年9月,市地划归涟源地区革命委员会管辖。

1983年7月恢复市建制,仍归娄底行署管辖,1999年1月,冷水江市属娄底市。

冷水江人文底蕴深厚,由于地处古梅山地区核心区域,因此,梅山文化是其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梅山傩戏被称为“真正古老的民间傩戏”。

2006年冷水江市被确定为“中国蚩尤文化保护基地”,2007年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傩文化研究基地”。

冷水江历史遗迹丰富,辖区内有锡矿山羊牯岭碉楼、锡矿山矿冶遗址、三尖镇新屋村六房院、铎山镇龙潭村谢冰莹故居4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出生地解码

冷水江市对刘永坚院士的成长和成就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冷水江市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古梅山文化的核心区域,傩戏等传统文化传承至今。

这种文化土壤培养了当地人对知识、艺术和传统的尊重。

刘永坚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受到文化气息的熏陶。

这有助于塑造他的价值观和对卓越的追求,激励他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探索。

冷水江市重视教育,刘永坚1976年初中毕业于冷水江市五七学校。

当地的学校教育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培养了他的学习能力和科学思维。

启蒙教育助力他后来考入国防科技大学,在学术和科研道路上稳步前行。

冷水江市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种红色基因的传承,培养了当地人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这也激励着刘永坚为国家的国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在科研工作中不畏困难、勇于担当,为国家的航空装备研究事业不懈努力。

冷水江市人才辈出,有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活动家苏鹏,闻名中外的女兵作家谢冰莹。

这些杰出人物为刘永坚树立了榜样,让他明白在自己的家乡也能孕育出优秀的人才,激励他以他们为目标,努力奋斗,在自己的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为家乡和国家争光。

院士求学之路

1982年7月,刘永坚从国防科技大学飞行器工程大学本科毕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87年9月,刘永坚从国防科技大学固体力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2001年9月,刘永坚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导航、制导与控制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刘永坚院士的求学经历,为他后来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永坚在国防科技大学飞行器工程本科毕业。

这一阶段让他系统学习了飞行器工程的基础知识,包括空气动力学、飞行器设计原理等,为他后续在航空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同时,国防科技大学严谨的治学氛围和高标准的学术要求,培养了他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研态度,让他懂得了如何深入钻研专业知识,为未来的学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永坚在国防科技大学固体力学硕士毕业。

固体力学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关键学科,通过硕士阶段的学习,他对飞行器的结构力学、材料力学性能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研究。

这使他能够从力学角度对飞行器的设计和性能优化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培养了他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学会了如何进行科学实验、数据分析以及论文撰写。

这为他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和从事高水平科研工作做好了准备。

刘永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获得博士学位。

这一阶段他接触到了航空领域的前沿技术和研究方向,导航、制导与控制是现代航空飞行器的核心技术之一。

在北航的学习经历使他能够站在学科前沿,了解国际国内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培养了他的创新思维和敏锐的科研洞察力。

博士期间的研究工作让他在飞行器的精确制导、飞行控制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

这为他日后在相关领域的卓越成就奠定了关键基础,也使他具备了成为一名顶尖科研人才的实力,为当选院士积累了深厚的学术资本。

院士从业之路

1982年—2001年,刘永坚在某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总工程师、副所长。

2001年11月起,刘永坚开始担任机关某部高级工程师。

2001年—2007年,刘永坚担任机关某部副部长。

2007年2月,刘永坚担任空军装备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017年11月,刘永坚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刘永坚院士的从业经历,对他后来当选院士有着深远影响。

从助理工程师逐步晋升到副所长,刘永坚在基层岗位上扎实学习和工作,参与并主导了众多项目。

这让他深入了解雷达与电子对抗装备技术的各个环节,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解决复杂的科研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永坚担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和副总工程师、副所长等职务,锻炼了他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他学会了如何组织团队、协调资源、推动项目进展,为日后承担更大规模的科研项目和团队管理工作做好了准备。

刘永坚担任机关某部高级工程师和副部长,使他能够从更高层面审视航空装备领域的发展战略和需求。

他可以接触到行业内的前沿信息和发展趋势,参与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

这有助于他把握科研方向,使研究工作更贴合国家和军队的战略需求,为取得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创造了条件。

刘永坚担任空军装备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拥有了更广阔的科研平台和更丰富的科研资源。

他能够组建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开展前沿性的研究项目,同时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这提升了他在学术界和行业内的影响力,为他在科研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长期的从业过程中,刘永坚不断积累科研成果,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专业着作3本、专业译着1本,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10多项。

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

这些成果是他从业之路的重要积淀,也是他当选院士的重要依据。

院士科研之路

刘永坚院士是我国着名的电子对抗专家,主要从事航空装备研究工作。

在某型电子对抗直升机研制过程中,作为项目总师,刘永坚带领团队在直升机平台选型、电子对抗系统集成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该型直升机成为我国第一架具备特定能力的电子对抗直升机,拥有频段宽、功率大、灵敏度高和信号处理能力强等优势。

它的服役极大提升了我国空中电子对抗能力,使我国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具备更强的侦察、干扰和反制能力,有效保障了我军空中作战平台的安全,增强了我军在现代战争中的制电磁权。

在某型侦察飞机研制过程中,刘永坚主持完成了该型侦察飞机的论证工作。

这是我国某领域首型专用战略侦察飞机。

他带领团队在飞机的总体设计、侦察设备选型与集成、情报处理与传输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创新。

该型侦察飞机的成功研制,填补了我国在战略侦察领域的空白,使我国具备了远距离、高分辨率的战略侦察能力。

它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关键情报,为我国的国家安全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试验试飞方面,“十号工程”某系统试飞工程,是一项试验试飞方法研究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大型综合性系统工程。

在7年多时间内,刘永坚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了22类试飞科目的试验试飞、测量记录、数据处理和结果评判等方法的研究,为后续的试飞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标准。

同时,刘永坚院士团队还完成了5套空中和地面引导、测量、记录等设备的研制以及多型现役雷达的改进,提高了试飞过程中的监测和控制能力。此外,他的团队完成了近百架次的试验试飞,积累了大量的试飞数据,为飞机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了依据。

在装备论证与规划方面,刘永坚主持完成论证的空军某综合试验训练场。

这是解放军首个该领域的综合试验训练场。

论证提出试训一体、空地一体的建设思路和原则,以及科学合理的总体技术方案和功能性能指标体系。

他还主持完成了“十五”“十一五”空军某专业领域装备发展规划,以及多项重大型号装备论证,为空军武器装备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研之路解码

刘永坚院士的研究成果,对他后来当选院士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他在电子对抗装备研制等方面成果卓着,如某型电子对抗直升机和侦察飞机的研制,展示了他在航空电子对抗领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卓越的技术创新能力。

这些成果解决了我国在相关装备上从无到有的关键问题,这是其专业成就的有力证明,也是院士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体现。

他主持“十号工程”某系统试飞工程等大型项目,通过试飞方法研究、设备研制及大量试飞实践,为我国航空装备试飞积累了宝贵经验和数据。

这些成果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和标准建立,在行业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提升了他在科研界的知名度和权威性。

刘永坚院士主持完成了空军某综合试验训练场论证以及装备发展规划等工作。

这体现了他从战略层面思考和规划装备建设的能力,为我国空军装备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种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是院士引领学科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在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刘永坚院士培养和带领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形成了强大的科研团队。

这不仅为我国相关领域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也体现了他作为学术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和团队组织管理能力,是其成为院士的重要支撑因素。

刘永坚发表了众多的学术论文、着作以及获得国家和军队的科技进步奖,是对他研究成果的高度认可。

这些荣誉和奖项在学术界和行业内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充分证明了他在科研领域的杰出贡献,为他当选院士增添了重要的砝码。

后记

湖南冷水江作为刘永坚的出生地,其厚重的文化底蕴与红色基因,在精神层面赋予他追求卓越、报效祖国的动力,激励他投身科研。

求学之路上,在国防科技大学本科与硕士学习阶段,他积累飞行器工程、固体力学知识,养成严谨科研态度。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学习,让他接触导航、制导与控制前沿技术,拓宽了他的科研视野,为科研之路筑牢根基 。

从业之路上,刘永坚在某研究所从基层做起,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与团队管理能力。后在机关任职,使他拥有战略眼光,能把握科研方向。

科研之路中,他主持完成诸多国家、军队重大项目,如某型电子对抗直升机等装备研制,实现技术突破,成果应用于国防领域,提升国家实力,获得高度认可。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