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院士之路 > 第387章 从江苏泰县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人工智能专家李德毅

院士出生地

李德毅院士,1944年11月28日出生于江苏泰县。

泰县即现在的泰州市姜堰区,位于江苏省中部、江淮之间,地跨长江三角洲和里下河平原。

泰县东邻海安市,南接泰兴市,北毗兴化市、东台市,西连泰州市海陵区、高港区。

泰县历史悠久,春秋时属这里属吴,战国时属越、楚,秦时属东海郡。

汉武帝元狩六年置海陵县,泰县为其属地。

唐高祖武德三年,改海陵县为吴陵县,南唐升元元年升为泰州,泰县一直隶属其中。

两宋时期,这里一直为泰州属县。

元代,海陵县先后隶泰州路、泰州。明洪武元年,海陵县并入泰州。

清雍正二年,泰州遂为散州,乾隆三十三年,析泰州东北境置东台县。

民国元年废州设县,县治泰州,泰州改称泰县。

民国29年,泰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县治先在海安镇,民国38年5月迁至姜堰镇西郊。

新中国成立后,泰县与县级泰州市两度分合,1962年1月分治,复称泰县,县治姜堰镇。

1994年7月,撤县设立县级姜堰市。1996年隶属于新设立的地级泰州市。

2012年12月,撤销县级姜堰市,设立泰州市姜堰区。

泰县人文底蕴深厚,溱潼会船是泰县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每年清明后在溱潼湖畔,来自苏中、苏北的近千船只与上万船民汇聚,演社戏、舞龙、扭秧歌,热闹非凡。

泰县保存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如溱潼古镇的古民居,建筑风格融合了江淮地区的特色,木雕、砖雕、石雕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泰县名人辈出,北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明体达用”之学的创始人胡瑗,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代哲学家王艮,创立了“泰州学派”,其思想强调个人的主体意识和平民精神,对当时及后世的哲学、政治、文艺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出生地解码

江苏泰县(现泰州市姜堰区)对李德毅院士的成长和成就有着深远影响。

李德毅院士出生于溱潼古镇的一个名门望族,李氏家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家风。

其曾祖父于1890年亲笔手书的80字家训“爱我中华、兴我家邦……”,悬挂于溱潼古镇院士旧居厅堂上。

家训强调“诗礼传家,德才报国”,这种家风涵养了好学风,激励着李德毅院士从小树立爱国情怀,勤奋学习,为他日后在科研道路上的坚持和奉献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泰县溱潼自古以来崇文重教,历史上有历代进士举人100多名,当代名人志士600多名。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李德毅院士自幼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对知识和学术有着崇敬之心,激发了他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追求。

泰州素有“教育之乡”的美誉,近年来积极构建科学教育新样态,整合拓展科学教育资源,营造了浓厚的科学教育氛围。

尽管李德毅院士中学时期在沭阳县高级中学学习,但家乡良好的教育传统和资源,为他的早期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保障,有助于他在学业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院士求学之路

1962年9月,李德毅就读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现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1967年7月毕业。

1980年10月,李德毅赴英国爱丁堡赫瑞-瓦特大学(heriot-watt University)计算机系攻读博士学位,1983年5月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李德毅院士的求学经历,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深远影响。

李德毅在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的学习,让他打下了坚实的电子信息领域专业基础。

课程学习使他掌握了电路原理、信号处理、通信技术等基础知识,为日后在指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底层技术支撑。

例如,他后来在军事电子系统工程中解决诸多关键问题,都离不开在无线电工程专业所积累的知识。

学校的学术氛围与教学方式培养了他严谨的科研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时的无线电工程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让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理论模型,再用理论指导实践。

这种思维方式贯穿于他日后的科研工作中。

李德毅在南京工学院,师从我国着名电子信息科学家何振亚,名师的言传身教和学术引领对他影响深远。

何振亚在电子信息领域的深厚造诣和学术成就,为李德毅树立了学术榜样,引导他在专业领域不断深入探索。

李德毅在英国爱丁堡赫瑞 - 瓦特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他接触到了计算机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

当时西方在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爱丁堡赫瑞 - 瓦特大学的学术资源丰富,让他有机会参与到国际前沿的科研项目中,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

他了解到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为他回国后的科研创新提供了国际视角。

博士阶段的学习注重科研能力的系统训练。

他需要独立开展研究,从选题、设计研究方案到实施和撰写论文。

这一系列过程极大地提升了他的科研能力,包括文献综述、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方面。

在英国的学习让他能够熟练运用国际先进的科研方法和工具,为日后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奠定了坚实的能力基础。

在英国的学习使李德毅在计算机工程和人工智能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他深入研究了关系数据模型、谓词演算等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研究中,证明了关系代数运算与逻辑推理中符号问题求解的对等性,为后来在不确定性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院士从业之路

1984年9月起,李德毅在总参某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总工程师、副所长、副主任。

1999年,李德毅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8年,李德毅被聘为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

2016年5月19日,李德毅担任北京联合大学机器人学院院长。

从业之路解码

李德毅院士的从业经历,对他后来当选院士有着重要影响。

李德毅在总参某研究所工作期间,他参与到军事电子系统工程等实际项目中。

例如,他主持全军指挥自动化发展总体方案设计,建立全军指挥自动化系统体系结构模型等。

这些项目为他提供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平台,使他能够深入了解指挥控制领域的实际需求和关键问题。

他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开展了针对性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在研究所的工作中,李德毅接触到了指挥自动化、系统工程等前沿领域,逐渐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即围绕指挥控制和人工智能开展研究。

这为他后来在相关领域取得突出成果奠定了基础。

例如他在国际上提出控制流—数据流图对方法,以及云模型等,都是在这一研究方向上的重要突破。

李德毅在研究所担任领导职务,他需要组织和协调团队成员共同完成科研任务。

这培养了李德毅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才能。

他能够带领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在实现系统互联、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在指挥与控制学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德毅担任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和计算机学院院长,使他能够与高校的学术人才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高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丰富的学术资源,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

他可以将自己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与高校的理论研究相结合,推动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发展。

在北邮,李德毅作为博士生导师,累计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超过一百人。通过培养学生,他不仅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传承下去,也从学生的创新思维中获得启发,促进了自身科研工作的不断进步。

同时,他培养的人才也成为推动相关领域发展的重要力量,进一步提升了他在学术界的影响力。

李德毅担任北京联合大学机器人学院院长,他将研究领域拓展到机器人领域。

机器人技术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方向之一,这一任职使他能够更深入地探索人工智能在机器人控制、决策等方面的应用,丰富了他的研究内容,也为他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践场景和应用案例。

机器人学院的工作涉及到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如机械工程、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等。

李德毅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推动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协同发展,也为他从更广阔的视角开展人工智能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使他能够在跨学科的研究中取得更多创新性成果。

院士科研之路

李德毅院士是我国着名的指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专家,长期致力于指挥自动化系统工程和军队信息化工作。

在国际上,李德毅院士最早提出 “控制流—数据流”图对理论。

该理论描述了时间与空间的关联性,给出了基本图元、连接法则等一整套用逻辑语言实现的方法,用于复杂系统的结构优化。

凭借此理论,李德毅获得1985年IEEE主席授予的计算机和控制类年度期刊最佳学术论文奖。

李德毅院士还提出了云模型、云变换、数据场等认知形式化理论。

该理论用于解决定性概念生成、相似度计算、不确定推理、智能控制等问题,用期望、熵和超熵作为数字特征实现概念的定性定量转换,为不确定性知识的表示和推理提供了新的方法。

李德毅院士运用云模型理论,成功控制三级倒立摆各种动平衡的姿态,实现了三级倒立摆的各类动平衡姿态的灵活切换。

相关论文在1999年第14届世界自动控制联合会上获得杰出论文奖。

这是世界自动控制联合会成立42年来中国学者首次获得此奖项。

李德毅院士的代表性专着《不确定性人工智能》被清华大学、武汉大学、英国帝国理工等10余所高校列为研究生教材。

这些教材系统阐述了不确定性人工智能的理论与方法,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

李德毅院士出版了《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等相关着作,对空间数据挖掘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为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为解决自动驾驶的控制权由人到机器的转移过渡问题,李德毅院士提出了“驾驶脑”的概念。

“驾驶脑”可以向优秀驾驶员学习,不断积累知识,能够使车辆具备类似人类驾驶员的认知和决策能力。

李德毅院士领导团队研发了涵盖乘用车、公交车、物流卡车、低速电动车等十余种车型的猛狮系列智能车。

李德毅院士团队在国内首次完成北京至天津高速公路的全程无人驾驶,率先实现世界第一辆无人驾驶公交车郑州至开封的开放道路无人驾驶,并多次在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中夺冠。

李德毅院士积极关注自动驾驶的产业化发展,对自动驾驶量产所面临的问题、技术标准、安全标准以及应用场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科研之路解码

李德毅院士的研究成果,为他后来当选院士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理论方面,他最早提出“控制流—数据流”图对理论,给出一整套实现方法。

该方法用于复杂系统结构优化,获IEEE年度期刊最佳学术论文奖。

这展示了他在理论创新方面的深厚造诣。

他提出的云模型理论,为不确定性知识的表示和推理提供新方法。

相关成果应用于三级倒立摆控制,解决了世界难题。

该成果获世界自动控制联合会杰出论文奖,彰显了其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开创性。

在智能驾驶领域,他提出“驾驶脑”概念及猛狮系列智能车的研发,推动了我国智能驾驶产业发展。

这体现了他在前沿技术领域的引领作用。

此外,李德毅院士的代表性专着《不确定性人工智能》构建了完整的知识表示框架,被多所高校列为研究生教材,提升了他在学术界的影响力。

这些研究成果涵盖多个领域,从理论创新到实际应用,都取得了卓越成就,为李德毅院士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后记

李德毅院士的出生地江苏泰县有着“诗礼传家,德才报国”的家风,这激励他投身科研、以身许国。

求学之路中,国内本科学习为他打下扎实的无线电工程基础,留学英国攻读博士让他接触国际前沿学术,开阔视野,为科研创新蓄力。

从业之路里,在总参研究所的工作使他能将理论用于军事实践,积累丰富工程经验,后在高校任职,促进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提升其学术影响力。

科研之路上,他在多个领域取得开创性成果,提出的多种理论与方法,推动了指挥控制和人工智能等学科发展。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