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院士之路 > 第383章 从沈阳辽中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应用光学专家姜会林

院士出生地

姜会林院士,1945年7月10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

辽中区位于辽宁省中部,沈阳市西南部。

其东部与辽阳市相邻,西部与锦州市黑山县毗邻,南部与鞍山市台安县相接,北与沈阳市新民市连接。

早在新石器时代,辽中区境内就有人类活动。

战国时期,这里属燕国辽东郡。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归辽东郡,属幽州。

汉武帝时期,境内有辽阳县古城遗址。

此后历经多个朝代变迁,辽中先后属辽国的汤州和金国的东京路辽阳府等地。

元朝时,分属辽阳路和广宁路。

明朝时,隶属辽东都指挥使司。1906年,始建辽中县。

民国时期,属奉天省(后改为辽宁省)。

1959年,属沈阳市。

2016年,国务院批准撤辽中县设辽中区。

辽中区文物遗存丰富,有潘家堡遗址、偏堡子墓葬群等文物古迹,明边墙遗址已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是满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满族民俗保存完好。

辽中区涌现出了不少名人。

比如宁恩承,辽中县人,25岁受张学良资助赴伦敦大学和牛津大学专攻财政金融学,30岁任东北大学秘书长、代张学良校长主持校务,使东北大学走向鼎盛。

他后任华北四省税务局局长等要职,还在1992年促成东北大学复校。

还有东北军将领王树常,辽宁省沈阳市(奉天)辽中县肖寨门镇三南村人士,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

他历任国民党政府军令厅厅长、河北省政府主席等职,建国后任国家水电部参事室参事、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出生地解码

辽中区对姜会林院士的成长成才有多方面影响。

辽中区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人类活动痕迹。

这里是满族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独具特色。

这种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姜会林对文化和知识的尊重与热爱,激发了他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为其日后在学术道路上的追求奠定了文化基础。

辽中区重视教育发展,区内的辽中区第一高级中学始建于1954年,1979年成为辽宁省重点中学。

学校教学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有多名优秀教师。

姜会林在青少年时期可能受益于当地良好的基础教育资源,遇到了优秀的老师。

他们的教导和引导为姜会林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培养了他的学习能力和科学思维,助力他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进。

辽中区地处辽河中游,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农业基地。

这种地理位置和经济环境,可能使姜会林从小就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事,培养了他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坚韧不拔的性格。

在面对学习和科研中的困难时,他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勇于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辽中区人文荟萃,当地可能有一些在学术、科技等领域有成就的人物。

他们的故事和成就可能成为姜会林成长过程中的榜样,激励他努力学习,追求卓越。

尽管目前没有明确资料表明辽中区有哪些具体人物对姜会林产生了直接影响,但一个地区的人才群体效应往往会对当地青少年产生鼓舞和引领作用,让他们有更高的追求和目标。

院士求学之路

1964年7月,姜会林就读于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现长春理工大学)精密仪器设计与工艺专业,1969年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78年10月,姜会林就读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光学技术与仪器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薛鸣球院士,1981年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3年1月,姜会林就读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光学技术与仪器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王大珩院士,1987年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姜会林院士的求学经历,为其他日后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基础,产生了深远影响。

姜会林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就读,此阶段为他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在精密仪器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学习,让他对光学仪器的设计、制造工艺等有了系统的认识,培养了他在光学工程领域的基本技能和素养,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了底层知识支撑。

姜会林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师从薛鸣球院士。

这一阶段他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深入光学技术与仪器专业领域进行研究。

薛鸣球院士在光学设计等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在其指导下,姜会林不仅学到了先进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受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式的熏陶,为其科研能力的提升奠定了重要基础。

姜会林继续在该研究所攻读博士,师从王大珩院士。

王大珩院士是中国光学界的泰斗,在他的引领下,姜会林得以接触到光学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方向和理念,参与到更具挑战性的科研项目中。

在在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提升了他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同时,跟随两位院士学习,让姜会林有机会融入顶尖的学术圈子,积累了丰富的学术资源。

这对于他日后在科研领域取得突出成就、成为院士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姜会林院士在不同求学阶段不断积累知识、提升能力,在名师的指导下逐步成长。

这些经历共同塑造了他卓越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为他最终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而全面的基础。

院士从业之路

1969年,姜会林从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9年3月起,姜会林先后担任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副院长、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

2002年5月起,姜会林先后担任长春理工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5年,姜会林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从业之路解码

姜会林院士的从业经历,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姜会林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这使姜会林能够在熟悉的学术环境中深入钻研专业知识,通过教学不断巩固和深化对光学领域的理解。

同时,学校的科研氛围也为他提供了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在实践中积累科研经验,为后续取得创新性科研成果奠定了基础。

姜会林担任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的副院长、院长等职务,以及2002年起担任长春理工大学校长,在领导岗位上,他不仅能够引领学校的发展方向,还能为学科建设争取更多资源。

他可以推动光学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吸引优秀人才,提升学校的整体学术水平。

同时,领导职务也让他有更多机会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拓展他的学术视野,提升学校和个人在学术界的影响力,为其当选院士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担任领导职务的同时,姜会林始终坚持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这使他能够紧密跟踪学科前沿,指导研究生开展科研项目,培养创新人才。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合作,他不断激发创新思维,保持对科研的热情和敏锐性。

这种长期在教学与科研一线的坚守,让他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的研究不断深入,学术造诣日益深厚,最终凭借卓越的科研成就和学术影响力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院士科研之路

姜会林院士是我国着名的应用光学专家,长期从事应用光学技术研究工作。

在光学系统设计理论方面,姜会林院士在薛鸣球院士等指导下提出“衍生二级光谱理论”。

该得到王大珩院士等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中国光学设计近年来四项主要进展之一,为光学系统设计中进一步校正色差等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光学系统成像质量。

另外,在王大珩院士等指导下,姜会林院士又提出“光学系统技术经济公差理论”,其论文被国际光学工程学会收入“里程碑丛书”。

该理论为光学系统的公差设计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方法,在保证光学系统性能的同时,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成果广泛应用后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武器动态性能测试方面,姜会林院士带领团队成功研制的火控动态性能测试系统,测试指标优于美国“试验操作规程”要求,成果入选**标。这一成果对于提升我国武器装备的火控系统性能具有关键作用,能够使武器在动态条件下更精准地命中目标,增强了我国武器装备的战斗力,相关定型武器参加了多次重要军演和阅兵。

在自由空间激光通信方面方面,姜会林院士研制成功两代机载光端机和“一对多”同时激光通信装置。

并且在国内首次实现强干扰下高速率双动态激光通信,飞机间高速率(2.5Gbps)激光通信距离高于国外报道的最好水平,2010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一对多”同时激光通信室内实验成功,鉴定会评价为“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具有原创性”。

这些成果推动了我国自由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了一席之地,在军事通信和空间通信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科研之路解码

姜会林院士的研究成果,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光学系统设计理论方面,姜会林院士提出“衍生二级光谱理论”和“光学系统技术经济公差理论”。

该两项理论被王大珩院士等高度评价,论文被国际光学工程学会收入“里程碑丛书”,成果广泛应用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奠定了他在光学设计领域的学术地位。

在武器动态性能测试方面,姜会林院士研制的“火控动态性能测试系统”和“激光压制与报警性能测试系统”,测试指标优于美国“试验操作规程”要求,成果入选**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而且相关定型武器参加重要军演和阅兵,提升了我国武器装备的性能,体现了他的研究成果在军事领域的重要应用价值。

在自由空间激光通信方面,姜会林院士团队研制成功两代机载光端机和“一对多”同时激光通信装置,在国内首次实现强干扰下高速率双动态激光通信,飞机间高速率激光通信距离高于国外报道的最好水平,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推动了我国自由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的发展,使我国在该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展示了姜会林院士卓越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也体现了其成果在国家科技发展、国防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记

姜会林院士的出生地沈阳辽中区,其人文环境赋予他坚韧不拔的品质与求知若渴的精神,这些是他不断进取的内在动力。

求学之路上,姜会林本科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学习,为他打下了光学专业知识根基;硕士、博士阶段师从薛鸣球院士和王大珩院士,在名师指导下深入研究,使他掌握了前沿知识与科研方法,为后续的科研突破筑牢基础。

从业经历中,他长期留校任教,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他担任院校领导,能够整合资源、推动学科发展,拓展了他的学术视野与影响力。

科研之路上,他提出“衍生二级光谱理论”“光学系统技术经济公差理论”,研制成功火控动态性能测试系统、两代机载光端机等。

这些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国防等领域,解决了关键难题,展现出其强大的科研与创新能力。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