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院士之路 > 第379章 从湖北武汉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自动控制专家桂卫华

院士出生地

桂卫华院士,1950年8月7日出生于湖北武汉。

武汉市,简称“汉”,别称“江城”,湖北省辖地级市、省会,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武汉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水交汇处,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是华中地区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

长江从市境中央横贯东下,江北有汉水纵向来汇,分割市区为武昌、汉阳、汉口三部分,水运十分发达。

武汉历史悠久,自新石器时代起,即有先民在这里生活。

春秋战国时期,武汉隶属楚国。

西汉时,武汉属江夏郡沙羡县,为武汉地方建制之始。

此后历经东汉至清朝,三镇建制变动频繁。

1926年,国民政府将武昌、汉口、汉阳合为武汉一城。

1954年后,武汉市改归湖北省辖。1984年5月,武汉市成为省会。1995年,武汉市成为副省级城市。

武汉人文底蕴深厚,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

如黄鹤楼、晴川阁、古琴台等,还有楚剧、汉剧、湖北评书和湖北大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汉革命文化厚重,它是辛亥革命首义地,打响了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第一枪,也是二七工人运动的发祥地之一,留下了施洋、林祥谦等革命壮士的足迹。

武汉宗教文化多元,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武汉都有悠久的传播历史和众多的信众,归元寺、宝通寺等宗教场所承载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

武汉名人辈出,政治领域有萧耀南,新洲人,北洋政府时期湖北督军;黎元洪,黄陂人,中华民国第一任副总统、第二任大总统。

出生地解码

武汉作为桂卫华院士的出生地,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武汉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传承。

这种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桂卫华,使他从小就受到文化的熏陶。

这里培养了他对知识的尊重和追求,为他日后在学术道路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武汉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集中了众多优秀的中小学和高等院校。

尽管桂卫华后来就读的襄樊市第五中学不在武汉,但武汉整体优质的教育环境对周边地区也有着一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而且,武汉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众多,学术交流频繁,这为桂卫华提供了广阔的学术视野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他在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能够接触到前沿的学术思想和先进的科研设备。

这为他在自动化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桂卫华出生在武汉一个铁路工人家庭。

工人家庭通常具有勤劳、朴实、坚韧的品质,这种家庭氛围培养了桂卫华勤奋努力、脚踏实地的做事态度。

同时,铁路工人家庭也可能让他较早地接触到一些工业生产方面的知识和理念,对他日后选择从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启发。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工业基础雄厚,制造业发达。

这样的城市发展背景为桂卫华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和研究对象。

他可以深入到各类工业企业中,了解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将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这对于他在有色冶金自动化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院士求学之路

1968年12月,桂卫华上山下乡到湖北省谷城县新店公社插队落户,两年后被招工到湖北省丹江铝厂工作。

1972年4月,桂卫华被推荐进入中南矿冶学院(1985年更名为中南工业大学;2000年组建为中南大学)自动化系工业企业电气化及自动化专业学习。

1978年10月,桂卫华考入中南矿冶学院自动化系攻读硕士研究生。

1981年10月,桂卫华以全校研究生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86年4月,桂卫华被公派前往德国杜伊斯堡大学进修深造,从事动态大系统解耦和调节的递阶结构以及机器人控制的研究。

求学之路解码

桂卫华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桂卫华上山下乡和在丹江铝厂的工作经历,使桂卫华深入了解了基层生产实际。

这让他在日后的学术研究中,能够紧密结合工业生产需求,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为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落地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桂卫华在中南矿冶学院的本科和硕士学习,他系统地掌握了自动化专业知识,构建了扎实的理论体系。

特别是硕士学习,让他在专业领域进一步深耕,为从事高水平科研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桂卫华毕业留校任教,使他能够在教学相长中不断巩固和深化专业知识,同时接触到学科前沿动态,为后续科研创新创造了条件。

桂卫华赴德国杜伊斯堡大学进修深造,让他接触到国际先进的学术理念、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在那里,他从事的动态大系统解耦和调节的递阶结构以及机器人控制等前沿领域的研究,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

同时,这也提升了他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能够站在国际学术前沿,为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提供更先进的思路和方法。

这对他日后在相关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成为院士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院士从业之路

1975年10月,桂卫华大学本科毕业后回到湖北省丹江铝厂当技术员。

1981年10月,桂卫华硕士毕业后,留在中南矿冶学院自动化系任教。

1988年4月,桂卫华从德国进修期满后回到中南工业大学自动控制工程系,主要从事计算机过程控制、大系统控制理论与应用等研究工作。同年晋升为副教授。

1990年,桂卫华晋升为中南工业大学教授。

1991年,桂卫华走上领导岗位,先后担任中南工业大学自动控制工程系副系主任,中南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

2002年,中南大学进行学科调整,桂卫华出任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2013年12月19日,桂卫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控制理论与技术)。

从业之路解码

桂卫华院士丰富而扎实的从业之路,对他当选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本科毕业后,桂卫华在丹江铝厂当技术员,这段经历让他深入生产一线,了解工业生产流程和实际控制问题。这为他日后从事计算机过程控制等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使他的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能够切实解决工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

硕士毕业后,桂卫华留校任教,在教学过程中,他不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同时,他通过指导学生实践和参与科研项目,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思想。

这为他在控制理论与技术领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桂卫华从德国进修回来后,在中南工业大学自动控制工程系专注于计算机过程控制、大系统控制理论与应用等研究工作。

他将国外先进的研究理念和技术带回国内,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开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提升了自己在学术界的影响力。

桂卫华担任中南工业大学自动控制工程系副系主任等领导职务,以及后来出任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这些领导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组织管理能力,还让他能够从更高层面规划学科发展。

他整合学术资源,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为学科建设和科研团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他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影响力创造了条件。

桂卫华院士在不同从业阶段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学术成果以及综合能力,共同推动他在控制理论与技术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最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院士科研之路

桂卫华院士在有色金属工业自动化领域取得了丰硕且意义重大的研究成果。

在理论与方法创新方面,桂卫华院士围绕流程工业企业信息化和智能制造技术问题,创建了以智能集成为核心的复杂有色冶金过程建模、控制与优化的理论与方法。

这为解决复杂有色冶金过程的建模与优化难题提供了全新思路和技术支撑。

桂卫华建立了有色冶金过程优化控制的关键技术,提出了一系列以智能优化方法为核心的集成优化控制技术,以及工业大系统控制等理论和应用方案,构建了复杂冶金过程智能集成建模与优化控制的技术框架。

在技术突破与应用方面,桂卫华院士率领研究团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锌湿法冶炼浸出、净化和电解过程优化控制技术。

该技术应用于大型锌冶炼电解过程,降低吨锌电耗5%,有效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物耗,提高了有价金属的回收率。

桂卫华院士提出大型高强度铝合金构件制备重大装备智能控制技术,成功应用于亚洲最大的万吨多向模锻水压机等,降低电耗8.3%,提高成品率6%。

这确保了大型航空航天构件制备精度,使我国相关自动化技术水平跃入世界先进行列。

桂卫华院士研发成功铜冶炼全流程自动化关键技术,使中国铜冶炼的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提升了我国铜冶炼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在科研成果的影响方面,桂卫华院士的成果应用于有色金属行业的多家大型企业,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这些成果提升了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自动化水平,促进了行业的技术升级和绿色高效发展,助力我国从有色金属工业大国向强国迈进。

桂卫华院士在节能降耗减排方面成效显着,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相关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推动了学科发展。

科研之路解码

桂卫华院士的研究成果在多个方面,对他当选院士起到了关键作用。

桂卫华院士创建的智能集成理论与方法,以及形成的关键技术体系,是对控制理论与技术领域的重要创新。

这些成果展示了他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卓越的科研能力,使他在学术界脱颖而出,为其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声誉,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他在锌冶炼、铝合金构件制备、铜冶炼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成功解决了有色金属工业生产中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如降低能耗、提高产品质量和回收率等。

这些成果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体现了他的研究成果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和价值,获得了行业内的高度认可。

桂卫华院士的研究成果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在节能降耗减排方面成效显着,具有突出的社会效益。

这不仅体现了桂卫华院士科研工作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也进一步提升了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使他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领军人物,为当选院士增添了重要砝码。

桂卫华院士的研究成果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他通过科研实践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引领了学科发展方向,成为学科领域的杰出代表和榜样,符合院士在推动学科进步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

后记

桂卫华出生地湖北武汉,其深厚的荆楚文化,赋予他勤勉奋进的精神底色。求学之路上,他从基层插队到工厂历练,让他深知生产实际需求;中南矿冶学院的学习与深造,使他构建起扎实的知识体系;德国进修拓宽了他的国际视野。

从业阶段,他在铝厂技术员经历,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校教学科研为他筑牢了学术根基;领导岗位锻炼了他的组织协调能力。

科研上,他聚焦有色金属工业自动化,攻克行业难题,创造显着经济社会效益,推动学科发展。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