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院士之路 > 第358章 从湖南平江县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飞行器专家向锦武

第358章从湖南平江县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飞行器专家向锦武

院士出生地

向锦武院士,1964年4月2日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

平江县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是岳阳面积最大的县,素有“湘北门户”之称。

平江历史悠久,自汉末立县以来,历经26朝,有1800多年历史。

平江前身为“罗国”,汉末被灭国改叫汉昌县。

公元208年,汉昌县被东吴占领后称吴昌县,唐朝时以界内昌江为名改为昌江县。

公元923年,因避讳后唐皇帝李国昌之名,改名为平江县,沿用至今。

平江人文底蕴深厚,这里是中国革命的发祥地之一,发生过“秋收起义”“三月扑城”“平江起义”“平江惨案”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

其中,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2.1万人,走出了52位共和国开国将军。

平江境内有众多历史遗迹,如平江起义旧址——天岳书院。

此外还有杜甫墓祠、铁瓶诗社等,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平江历史名人荟萃,清朝大臣、学者李元度,平江人,着有《国朝先正事略》《天岳山馆文钞》等,还曾主持修建铁瓶诗社。

近代武侠小说鼻祖向恺然,笔名平江不肖生,着有《江湖奇侠传》《近代侠义英雄传》等。

着名艺术家、设计师周令钊,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第二套至第五套人民币等设计。

出生地解码

向锦武院士的出生地湖南岳阳平江县,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向锦武在家乡平江接受了10余年的小学、初中、高中教育。

家乡的学校教育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培养了他对学习和科学的兴趣,同时,也启蒙了他的科学思维,为他日后在学术道路上的发展提供了最初的动力和积累。

平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红色文化传统,这种文化氛围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向锦武的价值观和精神品质。

这使他具有坚韧不拔、勇于创新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激励着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

家乡的山水、父母亲朋,让向锦武对平江有着浓厚的感情,这种乡情成为他的精神寄托和动力源泉。

无论走到哪里,对家乡的热爱和牵挂都促使他努力奋斗,为家乡争光,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做出贡献。

院士求学之路

1980年,向锦武就读于南京航空学院(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系直升机设计专业,1984年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7年,向锦武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工程力学系一般力学专业,1990年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90年,向锦武硕士毕业后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系固体力学专业,1993年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93年,向锦武博士毕业后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求学之路解码

向锦武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深远的影响。

向锦武在南京航空学院直升机设计专业的学习,为他打下了飞机设计领域的基础。

这段时间使他对直升机的结构、原理等有了系统认知,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石。

向锦武在西北工业大学攻读一般力学专业硕士,拓宽了他的力学知识体系,让他掌握了更先进的力学分析方法和理论,为解决航空领域复杂的力学问题提供了有力工具。

向锦武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固体力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进一步深化了他在航空结构力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使其能够从微观到宏观对航空结构的力学性能进行深入研究。

向锦武在南京航空学院、西北工业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三所高校的学习经历,让他接触到不同学校的学术风格、科研资源和前沿研究方向,有助于他博采众长,形成多元化的学术思维和研究方法。

不同学校的学习经历,使他结识了来自各地的优秀学者和同学,积累了丰富的学术人脉资源,为他日后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快速传播和应用。

从本科到博士,再到博士后阶段,向锦武在不断深入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了从文献调研、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到理论建模等一系列科研方法,具备了独立开展高水平科研工作的能力。

在长期的求学过程中,面对各种复杂的学术问题和科研挑战,向锦武不断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逐渐培养了创新思维,这对于他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创新性的科研成果至关重要。

长达十余年的系统学习和研究,使向锦武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领域积累了深厚的学术底蕴,为他后来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连续多年的求学和科研工作,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和挑战,向锦武能够坚持下来。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使他在面对院士之路的重重考验时能够持之以恒,最终取得卓越成就。

院士从业之路

1984年—1987年,向锦武担任中航工业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设计员、助理工程师。

1995年起,向锦武先后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教授、系副主任、型号总设计师

2009年起,向锦武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机设计研究所所长、型号总设计师。

2019年11月,当向锦武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0年10月,向锦武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从业之路解码

向锦武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向锦武在中航工业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担任设计员、助理工程师期间,他得以将本科所学的直升机设计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

这段时间,他积累了直升机设计的实践经验,了解了飞行器设计的实际流程、工艺和技术要求,为后续从事更复杂的飞行器设计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向锦武在研究所工作,使他接触到了行业内的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能够与同行专家交流合作,拓宽了他的行业视野,为其日后在飞行器设计领域的创新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向锦武担任北航副教授、教授以后,他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指导学生培养了自己的科研团队组织和人才培养能力。

同时,他参与科研项目和发表学术论文,使其在飞行器设计领域的学术影响力逐渐扩大。

向锦武担任型号总设计师,负责多个重要项目,使他能够带领团队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

他在无人机系统设计、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开拓性的成果。

如,他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型中高空远程长航时无人机系统,建立了远程长航时无人机系统技术体系。

向锦武先后担任无人机设计研究所所长和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这让他能够整合更多的科研资源,搭建更广阔的科研平台,吸引优秀的科研人才,为开展高水平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这也使他的科研成果能够更好地转化和应用,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院士科研之路

向锦武主持研制中国第一型中高空远程长航时无人机系统。

他带领团队突破长航时无人机气动\/结构\/隐身\/控制一体化综合设计和高可靠性、多余度全自主飞行控制与管理设计的技术瓶颈。

向锦武创新设计低雷诺数高升阻比翼型、大展弦比、双操纵面、隐身气动布局,解决大口径卫星天线装载、隐身对气动性能的不利影响。

他创立侦察信息接收、处理与卫星中继和网络分发的技术体系结构,研制国内第一个无人机大数据量、高目标识别率实时情报处理系统。

他创立远程无人机多链路测控与信息传输体系结构,实现远程多机测控、高抗干扰、快速情报共享,填补我国无人机卫星中继测控空白。

向锦武攻克了复合材料大型构件整体共固化残余变形处理、大型无人机全自主起飞\/着陆和飞行控制等30多项技术关键和难题。

他创造无人机连续长时间飞行的历史纪录,使我国无人机实现由近中程、短航时向远程、长航时的跨越,该项目获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向锦武率领研究团队,系统研究了飞行器气动弹性中的结构非线性因素,建立了非线性模型,并且应用解析数值方法研究其颤振特性。

他提出提高非线性临界颤振速度的方法和途径,设计出多种非线性颤振控制律,还提出一种由局部混沌到全局混沌的新的混沌发生路径。

向锦武率领研究团队建立了带有显着几何非线性特征的柔性机翼气动弹性分析模型和稳定性分析方法。

该方法揭示了复合材料剪裁产生的刚度耦合对机翼失速颤振特性的影响,并且研究受侧向随动力作用的大展弦比柔性机翼的气动弹性稳定性。

向锦武提出基于敏感参数修正求解有限元逆特征值问题的新方法,发展采用实Schur向量用于非经典阻尼结构的模态综合技术等多种结构动力学设计及计算方法。

针对直升机旋翼桨叶非线性阻尼液压减摆器,他提出计算其等效线性阻尼的分析模型和计算方法,并且建立了具有变距\/挥舞几何耦合的旋翼桨叶非线性摆振运动方程,还进行了系统性研究。

此外,向锦武院士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还获得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科研之路解码

向锦武院士的研究成果,对他成为院士有着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在技术创新与突破方面,他主持研制中国第一型中高空远程长航时无人机系统,突破了众多技术瓶颈,创新设计出气动布局等。

这些成果构建了多种技术体系结构,攻克了30多项技术难题,使我国无人机实现从近中程、短航时向远程、长航时的跨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些成果展示了其卓越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重大工程问题的实力,为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向锦武在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上成果丰硕。

他系统研究了飞行器气动弹性中的结构非线性因素等,建立了多种模型、提出了多种新方法和理论。

他发表了学术论文200余篇,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这些成果彰显了其深厚的学术造诣,为当选院士积累了重要的学术资本。

在行业影响力方面,向锦武院士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航空航天领域,尤其是无人机领域。

他建立了远程长航时无人机系统技术体系,发展了系列化多型长航时无人机系统,提升了我国无人机的设计、制造与试验技术水平。

这些成果对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行业内树立了极高的声誉和影响力,符合院士在行业引领方面的要求。

在成果转化与应用方面,向锦武院士的相关研究成果,不仅在军事侦察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在物流配送、农林植保、测绘勘探等民用低空经济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这些成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其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价值,这也是成为院士的重要考量因素。

在团队与人才培养方面,向锦武院士凭借其研究成果,带领团队入选教育部“长航时无人机关键技术”创新团队、国防科技工业十大创新团队。

而且,他培养了30余名博士,为行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展现了其团队领导和人才培养能力,为院士的综合能力和贡献增添了重要砝码。

后记

向锦武院士的出生地湖南岳阳平江县,当地的教育启蒙、文化熏陶,赋予他求知热情与坚韧精神,为其成长埋下伏笔。

向锦武在多所高校的求学经历,助他构建起扎实专业知识体系,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

向锦武在中航工业的工作经历,让他积累实践经验。在北航的从业过程中,他教学与科研并进,搭建起科研平台,锤炼他领导与项目管理能力。

科研上,他在无人机、飞行器等领域成果丰硕,解决了一些关键的技术难题,推动了行业发展。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