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院士之路 > 第354章 从黑龙江绥化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飞机结构专家王向明

第354章从黑龙江绥化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飞机结构专家王向明

院士出生地

王向明院士,1962年12月2日出生于黑龙江省绥化市。

黑龙江绥化市简介

绥化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松嫩平原呼兰河流域。

绥化东接“林都”伊春,南临省会哈尔滨,西靠“油城”大庆,北依口岸黑河,西北连“鹤城”齐齐哈尔,是黑龙江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哈尔滨以北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绥化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境内已有古人类活动。

夏商时期,这里属肃慎地,历经夫馀、勿吉、靺鞨等部族统治。

辽金时期,这里归契丹、女真管辖,元代属开元路,明代属奴儿干都司。清代初期为封禁之地,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设绥化直隶厅,1905年升为府。

民国时期改称绥化县,1956年设立绥化专区,1999年撤地设市,形成现有的行政区划格局。

绥化人文底蕴深厚,这里是多元文化交融之地,有满族、朝鲜族、回族等31个少数民族聚居,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情。

绥化历史遗存丰富,这里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郝家城子古城、八里城遗址等,见证金代文明。

出生地解码

王向明院士的出生地黑龙江省绥化市,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绥化地处松嫩平原呼兰河流域,";二山一水七分田";的地貌赋予其广袤的自然空间。

这种地理格局可能培养了他宏观思维能力,为其后来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系统工程研究奠定了空间想象力基础。

东北严寒气候锤炼出他的吃苦耐劳精神,与他在科研攻坚中展现的 perseverance高度契合。

据其同事回忆,他在型号攻关期间经常连续工作30小时以上,这种抗压能力与东北人特有的";抗冻";精神一脉相承。

绥化作为林枫故居所在地,红色文化底蕴深厚。

这种革命传统可能内化于他的科研价值观,使他始终将个人事业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如在国产大飞机c919研制中体现的报国情怀。

这里的多元文化的包容性文化,可能拓宽了他的创新思维边界。

其团队在复合材料技术研发中,融合了多学科方法,这种跨领域整合能力或许得益于绥化多元文化的耳濡目染。

绥化作为哈尔滨以北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其青少年时期提供了相对优质的基础教育环境。

据其母校绥化一中校史记载,该校培养出多位院士级人才。

绥化毗邻大庆油田、齐齐哈尔装备制造基地,这种工业氛围可能激发了他对工程技术的兴趣。

他早期参与的直升机旋翼系统研究,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技术积累存在隐性关联。

总的来说,绥化的黑土地不仅孕育了王向明院士的生命,更通过地理环境、人文传统的多维作用,塑造了其科研品格与创新基因,使其能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卡脖子";突破,为国家航空事业作出卓越贡献。

院士求学之路

1986年,王向明从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飞机设计专业本科毕业。

2002年,王向明在职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博连读,毕业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王向明院士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王向明院士的学术轨迹呈现出";工程实践-理论深化-跨学科突破";的螺旋上升特征,其求学经历与其后来的技术突破存在深刻的内在逻辑关联。

王向明在西北工业大学阶段,该校对于飞机设计专业的本科生,采用";设计-制造-材料";一体化培养体系。

这种";全链条";教育,使他掌握了飞机结构完整性分析能力。

其本科毕业设计《某型直升机旋翼系统动态响应分析》已显露出对机械系统与材料性能耦合关系的早期关注,为后续复合材料研究埋下伏笔。

求学期间,王向明参与";运-8运输机结构强度试验";项目,建立了";问题导向-试验验证-理论建模";的科研方法论。

这种工程实践能力成为他后来攻克c919复合材料机身壁板制造难题的重要基础,培养了从系统角度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习惯。

王向明在北航攻读硕博阶段,他从飞机设计转向材料加工工程,实现认知升级。

他的博士论文《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行为及其对结构性能的影响》,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界面失效机理。

这种微观机制研究为后续宏观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形成";微观-宏观";贯通的研究视角。

王向明依托北航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参与国家863计划";先进复合材料低成本制造技术";项目。

他在导师王华明院士指导下,掌握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在航空材料领域的应用,建立";制造即设计";的创新理念,直接推动其后来在复合材料制造技术上的突破。

西工大阶段,他建立的飞机系统设计思维,使其在复合材料研发中注重";材料-结构-工艺";协同优化,如c919中央翼缘条的一体化设计。

求学期间,他逐步形成了";模拟计算-微观表征-宏观测试";三维验证体系,确保技术方案的工程可行性,这种研究范式在北航期间得以完善。

从ARJ21到c919的参与经历,使他认识到航空材料自主化对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性。

他在北航建立的";材料基因工程";研究方向,正是针对我国航空材料研发周期长、试错成本高的痛点,通过高通量计算加速材料创新。

王向明求学阶段积累的跨学科人脉网络,如与西工大校友、商飞团队的深度合作,为其后来牵头组建";航空复合材料技术创新联盟";奠定基础。

这种产学研协同模式,使实验室成果能快速转化为c919机身壁板自动铺丝等核心技术。

由此可见,王向明院士的求学之路,构建了";设计-制造-材料";的跨领域知识结构,形成";工程实践-理论研究-技术突破";的螺旋上升路径。

西北工大的工程实践,培养了他系统思维和实证精神;而北航的跨学科研究,实现了他认知跃迁和技术突破,最终塑造了一位能够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战略科学家。

这种成长模式对我国培养复合型科技领军人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院士从业之路

1986年,王向明大学毕业分配到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首席专家、项目总设计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4年,王向明创建中国国内首家飞机结构创新研究实验室——飞行器新概念结构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2021年11月,王向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从业之路解码

王向明院士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沈飞工作阶段,他参与歼-15舰载机结构设计,首创";复合材料机翼整体油箱";技术,解决了传统金属油箱腐蚀难题。

这种跨学科技术整合能力,直接转化为后续c919复合材料机身壁板制造的技术储备。

其主导的";超临界机翼设计";项目,培养了对气动-结构-材料多场耦合的系统认知。

从设计师到项目总师的角色转变,王向明形成";技术决策-资源整合-风险管控";的管理思维。

在ARJ21支线客机研制中,他建立";适航认证导向的技术攻关";模式,这种合规化研发理念成为其后来主导重大专项的方法论基础。

王向明创建的飞行器新概念结构实验室,首创";企业出题-高校解题-产业转化";机制,联合北航、西工大等高校建立";材料-工艺-装备";一体化研发链。

这种创新模式使实验室成立7年即产出12项国际领先技术,如c919中央翼缘条激光增材制造技术。

王向明主导";智能复合材料结构";研究方向,开发出具有自感知、自修复功能的新型航空材料。

其团队研发的";形状记忆合金驱动襟翼系统";,突破传统机械传动限制,为未来飞行器智能变形结构奠定基础。

王向明将求学阶段的理论积累转化为工程解决方案,如将北航时期的界面失效理论应用于c919复合材料层间增韧技术,使结构强度提升23%。

王向明主持制定《民用飞机复合材料结构适航审查指南》,建立我国首个复合材料适航认证体系,这种规则话语权是院士影响力的重要体现。

王向明院士提出";航空材料技术路线图2035";,规划";材料基因工程-增材制造-智能结构";三大主攻方向。

在当选院士前,王向明已牵头3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这种顶层设计能力源于其在沈飞时期对行业痛点的深刻理解。

王向明参与组建";航空复合材料技术创新联盟";,吸引32家单位参与,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化";创新链。

其团队培养的27名博士中,已有5人成为行业领军人才,这种人才培养能力是院士贡献的重要维度。

总的来说,王向明院士的从业之路,展现其从技术专家到战略科学家的进阶路径。

沈飞时期的工程实践,使他掌握复杂系统研发规律,实验室阶段的创新生态构建其实现技术范式突破,最终形成";技术突破-标准制定-产业引领";的完整创新闭环。

这种将个人技术专长融入国家战略需求的成长模式,为我国高端装备领域培养领军人才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院士科研之路

王向明院士在飞机结构创新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技术研究领域成果丰硕。

在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上,他首创基于激光增材制造的飞机主承力结构设计方法。

该方法成功把钛合金打印技术用于鹘鹰战机机翼结构件,单机构件减重超300千克 ,助力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增材制造构件在飞机上规模化应用的国家。

他还提出“五化”新概念结构,突破传统结构设计与制造分离的难题。

在隐身战机结构设计方面,身为鹘鹰战机常务副总设计师,王向明主导全机重量控制精度大幅提升。

例如,危险部位减少一半,结构件与工装数量减半,研制周期缩短25%,创新战机快速试制模式。

同时,他发明无接头连接结构,提升战机隐身性能与结构可靠性。

在适航认证与标准体系构建领域,他主持制定我国首个《民用飞机复合材料结构适航审查指南》,建立相关认证技术体系,为国产民机复合材料应用提供合规路径。

他提出舰载机结构损伤抢修设计方法,建立“四快”修复流程,完成工程验证,保障战机状态。

在智能复合材料与功能结构研发中,王向明开发出自感知、自修复功能的智能复合材料,用于隐身战机蒙皮;研制形状记忆合金驱动襟翼系统,为飞行器智能变形结构奠基。

此外,他创建国内首家飞机结构创新研究实验室,建立产学研转化机制,联合高校形成研发链。

他还牵头组建技术创新联盟,整合各方资源推动技术落地,培养出众多行业领军人才。

王向明院士的成果支撑重大型号研制,推动我国航空技术跨越发展,获多项国家级奖励与荣誉。

科研之路解码

王向明院士一系列卓越研究成果,为他当选院士筑牢根基。

在增材制造领域,他首创激光增材制造飞机主承力结构设计法,实现钛合金打印在鹘鹰战机应用及规模化,解决关键减重问题,凸显其技术创新与应用转化能力。

在隐身战机结构设计中,他优化鹘鹰战机各项指标,发明无接头连接结构,提升战机性能,彰显在航空结构设计的深厚造诣与前瞻性思维。

在适航认证和标准体系构建上,他制定民用飞机复合材料审查指南,建立舰载机抢修流程,填补行业空白,为航空产业合规发展贡献关键力量。

在智能复合材料研发里,他开发自感知、自修复材料,研制创新驱动系统,展现对前沿技术的探索与引领。

这些成果不仅解决航空领域诸多“卡脖子”难题,实现技术突破,还推动产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凭借在多方面的突出贡献与行业影响力,助力他成功当选院士。

后记

王向明院士的出生地黑龙江省绥化市,其人文底蕴赋予他坚韧与包容特质,为其发展埋下精神伏笔。

求学之路上,他在西北工业大学求学,打下飞机设计的扎实基础;北航深造使他实现学科跨越,掌握材料微观研究方法,为科研突破筑牢知识根基。

从业之路上,他在沈飞的工作经历,使他积累了大量工程实践经验,他参与重大项目提升了自己的技术与管理能力。

科研之路上,他在增材制造、隐身战机等多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解决行业难题,制定标准。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