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院士之路 > 第335章 从安徽合肥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空间机器人专家刘宏

院士出生地

刘宏院士,1966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

合肥地处安徽省中部,长江、淮河之间,境域环抱巢湖,是全国唯一独拥五大淡水湖之一的省会城市。

合肥历史悠久,古为淮夷地,商代称虎方,西周称夷虎,春秋战国时期,先属楚,后属吴、属越,再后又属楚。

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合肥县名始见。

南北朝时,侨置汝阴县,合肥先后为南汝阴郡、南豫州、合州等州郡治所。

隋开皇三年(583年)恢复合肥县,属庐州,为州治。

唐武德三年(620年),庐江郡改为庐州,属淮南道,合肥县属庐州,为州治。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庐州为路,合肥县属淮西江北道庐州路。

明初属江淮行省庐州府,后改属南京直隶庐州府,为府治。

康熙六年(1667年),属江南安徽布政使司庐州府,为府治。

清咸丰三年至十一年(1853-1861年),安徽巡抚治于合肥。

1952年,合肥正式成为安徽省省会。

2011年,撤销地级巢湖市,庐江县划归合肥市管辖,新设的县级巢湖市由安徽省直辖,合肥市代管。

合肥人文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和巢湖文化的交融之地,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合肥文物古迹众多,有冯玉祥旧居、银山智人遗址、张治中故居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以及肥西县三河镇等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三河古镇也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合肥非遗文化丰富,有庐剧、巢湖民歌、纸笺加工技艺等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传承发展,体现了合肥丰富的民间文化底蕴。

合肥名人辈出,楚汉政治家范增、三国名将周瑜等都是合肥人。

“张辽大战逍遥津”的故事就发生在合肥。

此外,包拯也是合肥的标志性人物,他的廉洁奉公、不畏权贵,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

近现,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爱国将领冯玉祥等出生于合肥,他们在政治、军事等领域有着重要影响力。

此外,还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为科学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出生地解码

刘宏院士出生地安徽省合肥市,其地域文化,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合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包公文化等传统精神财富。

这种文化土壤使刘宏从小受到正直、坚韧、进取等价值观的熏陶,激励他在学术道路上追求真理、不断探索。同时,合肥作为科教之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云集,浓厚的科教氛围能激发他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为其学术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合肥拥有相对丰富的教育资源,从优质的中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体系,能为刘宏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在中小学阶段,他受益于优秀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设施,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当地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对他科研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进入大学后,合肥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的先进实验室、科研项目等资源,为他深入开展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合肥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汇聚了众多科研人才和学术资源。

刘宏在成长过程中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学者、专家,这些人脉关系为他提供了交流合作的机会。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互动,刘宏可以了解到前沿的学术动态和研究方法,拓宽学术视野,获得更多的学术启发和合作机遇。

这有助于他在科研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为成为院士奠定基础。

合肥近年来大力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城市对科技人才和创新成果的需求不断增加。

这种城市发展的大趋势会对刘宏产生激励作用,让他更有动力投身科研,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同时,城市为科研创新提供的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也为他的科研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这些促使他能够专注于研究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最终走向院士的殿堂。

院士求学之路

1982年9月—1986年7月,刘宏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6年9月—1993年3月,刘宏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硕博连读)。

1991年9月—1991年11月,刘宏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欧洲机电一体化中心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联合培养)。

1991年12月—1993年3月,在德国宇航中心机器人与机电一体化研究所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联合培养)。

求学之路解码

刘宏院士的求学经历,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深远的影响。

刘宏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习,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机械专业基础。

这一阶段让他系统掌握了机械设计、制造工艺等基础理论和知识,培养了基本的工程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后续深入研究机电一体化等前沿领域筑牢根基。

刘宏在哈工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硕博连读,使他能够在一个熟悉且具有深厚学术底蕴的环境中持续深入研究。

长时间的专注学习与研究,让他有机会在机械电子工程领域进行深耕,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学术见解。

他在导师的指导和团队的协作下,积累科研经验,锻炼科研能力,为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和学术难题提供了有力保障。

刘宏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接受联合培养,使他接触到欧洲先进的机电一体化研究理念和技术。

德国在机械制造和机电一体化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亚琛工业大学的学习让他能与国际前沿学术接轨。

他了解到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方法,拓宽了国际视野,为他学术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刘宏在德国宇航中心接受联合培养,让他进入了航天级别的机器人与机电一体化研究环境。

这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他的专业技术水平,还使他有机会参与到高端的科研项目中,接触到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这些培养了他在航天等高端领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他日后在相关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宏院士的求学之路,从扎实的本科基础,到深入的硕博连读研究,再到国际联合培养的视野拓展和高端技术接触。

这些经历全方位地塑造了他的学术能力和科研素养,为他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基础。

院士从业之路

1993年3月—1993年4月,刘宏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任讲师。

1993年5月—1996年5月,刘宏在德国宇航中心机器人及机电一体化研究所任研究员。

1996年6月—1999年3月,刘宏在德国宇航中心机器人及机电一体化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

2001年9月—2008年4月,刘宏担任哈工大德宇航机器人联合实验室主任。

2008年5月,任中德空间机器人技术联合实验室主任。

2015年1月,刘宏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助理。

2015年3月,刘宏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助理、机电工程学院院长。

2017年6月,刘宏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助理、机电工程学院院长。

2019年3月,刘宏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

2020年,刘宏不再兼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

从业之路解码

刘宏院士的从业经历,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重要意义。

刘宏院士在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任讲师,使他能将所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在教学相长中,他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同时依托哈工大的科研平台,开始在机器人领域进行初步探索,为后续研究积累经验。

刘宏在德国宇航中心任研究员,以及后来担任高级研究员,这期间他在顶尖科研环境中,参与高水准项目,接触前沿技术与理念。

这些经历极大提升专业能力和科研水平,积累了国际合作与高端项目经验。

刘宏担任哈工大德宇航机器人联合实验室主任,以及后来担任中德空间机器人技术联合实验室主任。

他负责整合中德双方优势资源,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空间机器人技术创新。

他带领团队取得系列成果,提升其在国际学术界影响力。

刘宏担任哈工大校长助理,后又兼任机电工程学院院长,他在管理岗位上,能从学校和学院层面整合资源、制定发展战略,为科研创造更好条件。

同时,他领导学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升了整体学科实力,也锻炼了他的领导和管理能力,有利于统筹大型科研项目和团队。

刘宏担任哈工大副校长,在更宏观层面参与学校管理与决策,为学校科研发展争取更多资源和支持,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这些经历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为他后来的科研提供更广阔视野和平台,进一步提升他在教育科研领域的影响力和领导力,助力他成为院士。

院士科研之路

刘宏院士是我国着名的空间机器人专家,主要从事空间机器人,机器人灵巧手,假手等方面研究。

刘宏院士带领团队研制出中国国内第一个仿人机器人灵巧手,具有力矩、位置、温度、指尖力等多种感知功能,填补了中国在机器人灵巧手领域的空白。

刘宏院士团队研制出微型力矩传感器并运用到灵巧手上,欧洲宇航局、美国布朗大学以及中德多家大学等都成为该微型力矩传感器灵巧手的用户。

刘宏院士主持研制出中国首台空间机器人,相关成果成功应用于试验七号卫星和天宫二号实验室。

这些成果为中国空间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国家空间安全和在轨服务作出了突出贡献。

刘宏院士领衔的哈尔滨工业大学问天舱机械臂,在2022年成功发射入轨,圆满完成支持航天员出舱活动、科学载荷照料等多项任务,展示了中国在空间机器人领域的先进技术水平。

刘宏院士参与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项目时,提出了宏微操作器系统的理论,即用宏操作器实现大范围、粗精度等运动,用机器人末端微操作器实现精密微细操作。

刘宏院士出版了《仿人型假手及其生机交互控制》专着。

在《载人航天》《中国科学(技术科学)》《航空学报》等期刊发表了《空间机械臂技术发展综述》《天宫二号机械手关键技术及在轨试验》《空间机械臂技术综述及展望》等多篇高水平论文。

此外,刘宏院士团队在纳米递送与治疗等医工交叉领域也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如发展了一种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智能递送系统,用于治疗急性肾损伤及其引发的慢性肾病,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科研之路解码

刘宏院士的研究成果,为他荣膺院士称号奠定了坚实基础,影响深远。

在机器人灵巧手技术领域,他带领团队研制出国内首个仿人机器人灵巧手及配套微型力矩传感器。

该成果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空白,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彰显他在机器人基础技术创新的卓越能力。

这种开创性成果是院士评选中衡量科研原创性与引领性的关键指标。

在空间机器人技术方面,刘宏院士主持研制国内首台空间机器人并成功应用,以及参与问天舱机械臂研制,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航天领域代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他的这些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展现了刘宏院士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实力,符合院士在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层面的责任担当。

在学术理论上,刘宏院士提出宏微操作器系统理论,出版专着、发表大量高质量论文,构建起系统的学术体系,在学界树立起权威地位。

这些成就体现刘宏院士深厚学术造诣,为同行广泛认可与引用,是其学术影响力的有力证明。

最后,刘宏在医工交叉领域成果,拓展了他的科研边界,展现他跨学科创新能力,符合当下多学科融合推动科技发展的趋势,全方位展示了刘宏院士在不同领域纵横捭阖的科研实力。

后记

刘宏院士的出生地安徽合肥,其文化底蕴、科教氛围,在刘宏心底种下探索科学的种子,为其成长提供了滋养。

求学过程中,他在国内大学接受扎实的专业学习与海外前沿学术浸润,既筑牢他的学术根基,又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

从业之路上,早期他在国内外积累经验,后续借联合实验室、管理岗位整合资源,提升了他的领导力与团队协作力,为科研创造条件。

科研之路上,他获得机器人灵巧手、空间机器人等多项科研成果,填补国内空白,他服务国家航天,彰显其技术实力。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