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院士之路 > 第322章 从江西进贤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航空发动机专家甘晓华

院士出生地

甘晓华院士,1957年1月12日出生于江西进贤。

进贤现为江西省南昌市所辖的一个县。

它位于江西省中部北侧、南昌市东南部,东连抚州市东乡区,南接抚州市临川区,西隔抚河与南昌县、丰城市相望,北与上饶市余干县交界。

进贤历史悠久,商、周时属扬州域,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

汉建安中期,析南昌县地设富城、钟陵、宜丰3镇。

晋太康元年,升钟陵镇为钟陵县。南朝宋时废县,梁、陈时复设。

唐武德五年,复设钟陵县,八年改钟陵县为进贤镇。

宋崇宁二年,设进贤县。

元代属江西行中书省隆兴府,明代属江西洪都府,清代属江西布政使司南昌府。

民国元年属豫章道,15年直属省辖,21年隶属第一行政区,后历经多次调整。

1949年属贵溪专区,后属南昌地区,1958年属宜春地区,1968年属抚州地区,1983年划归南昌市管辖。

进贤人文底蕴深厚,这里拥有文港毛笔制作技艺、李渡烧酒酿造技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中国毛笔之乡”,毛笔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进贤毛笔就已成为宫廷御用之物。

境内的文庙建于宋代,是祭祀孔子之地,也是当地教育事业的重要象征。

进贤名人辈出,北宋前期政治家、婉约派词人晏殊,以词着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

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董源,其水墨山水画对后世影响深远,代表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等。

明代学者,正德十二年状元舒芬,以敢于直谏着称,着有《易问笺》《周礼定本》等。

出生地解码

甘晓华院士出生于江西进贤,出生地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进贤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孕育了晏殊、晏几道等文化名人。

毛笔文化、烧酒酿造技艺等传统技艺传承千年。

甘晓华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自幼受到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培养了对知识的尊重和追求,为其日后的学术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和精神动力。

进贤重视教育,文化传统使得当地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积累和发展。

甘晓华在此接受基础教育时,可能受益于当地良好的教育体系和师资力量。

扎实的中小学教育为他打开了通往更高学术殿堂的大门,培养了他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为其科研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进贤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塑造了当地人的性格特点。

鄱阳湖南岸的地理环境,赋予了当地人坚韧、包容、勇于探索的精神特质。

甘晓华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也可能受到这种地域性格的影响,在面对科研难题时,能够保持坚韧不拔的毅力,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包容不同的学术观点和方法。

这些性格特质对他在科研道路上取得成就至关重要。

院士求学之路

1978年2月,甘晓华就读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发动机大学本科,1982年1月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2年2月,甘晓华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发动机硕士研究生,1985年4月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1986年9月,甘晓华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发动机博士研究生,1989年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甘晓华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深远的影响。

甘晓华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本科学习,为他打下了航空发动机专业的坚实基础。

这使他系统掌握了航空发动机的基本原理、构造等基础知识,培养了他的基本专业技能和工程思维,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石。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习期间,甘晓华得以在航空发动机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硕士阶段,他进一步提升了专业知识水平,掌握了更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为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做好了准备。

博士阶段,他聚焦于前沿课题,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在航空发动机的关键技术等方面积累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具备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优秀的学术传统,甘晓华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熏陶,接触到了航空领域的前沿思想和研究成果,有助于他开阔学术视野,培养创新思维。

在北航的求学过程中,甘晓华能得到优秀导师的指导,在导师的引领下参与科研项目。

从课题选题、方案设计到实验实施、数据分析等各个环节,他逐步提升了科研能力,学会了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提炼科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研究和解决,为日后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奠定了坚实的能力基础。

在求学过程中,甘晓华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和优秀的校友。

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和地区,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优势。

这些同学不仅在学习期间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在毕业后也成为了他在学术和科研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和交流对象,为他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和信息资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航空航天领域的重点高校,拥有丰富的学术交流资源和合作平台。

甘晓华在求学期间,有机会参与各类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与国内外顶尖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和合作。

这进一步拓展了他的人脉圈子,为他了解国际前沿动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等提供了契机。

院士从业之路

1985年4月,甘晓华进入空军某研究所工作。

2004年9月,甘晓华担任空军装备研究院总工程师。

2010年6月,空军航空器适航技术研究中心正式在空军某装备研究院挂牌成立,甘晓华担任中心主任。

2011年,甘晓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甘晓华院士的从业经历,对他后来当选为院士意义重大。

甘晓华进入空军某研究所以后,他能直接接触到大量实际的航空装备和相关技术问题。

通过参与各种科研项目和技术研发工作,他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在研究所的工作,让他深入了解到空军在航空装备方面的实际需求和技术短板,从而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他围绕提升空军装备性能等开展针对性研究,这使他的科研工作更具实用性和价值。

研究所的工作通常需要团队合作,甘晓华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与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协作。

这提升了他的团队管理和协调能力,为日后领导大型科研项目和团队打下了基础。

甘晓华担任总工程师后,他负责统筹空军装备研究院的技术研发工作。

这使他能够从更高层面规划和指导科研项目,推动航空装备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升了他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技术权威性。

该职位要求他站在战略高度思考空军装备的发展方向,制定长远的技术发展规划。

在这个过程中,他培养了敏锐的战略眼光和科学的决策能力,能够准确把握航空技术的发展趋势,为空军装备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也体现了他在行业内的卓越领导能力。

作为总工程师,甘晓华有机会整合和利用更多的科研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为开展重大科研项目创造了有利条件,也有助于他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

甘晓华担任空军航空器适航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以后,他进入了航空器适航技术这一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领域。他带领团队开展相关研究和技术攻关,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一些空白,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安全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展示了他在开拓新领域、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方面的能力。

适航技术研究对于保障航空安全至关重要,他在这一领域的工作得到了行业内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这进一步提升了他在航空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他当选院士积累了更多的专业声誉和行业资源。

甘晓华在担任中心主任期间,他积极参与和推动航空器适航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为规范我国航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他在行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和对行业整体进步的推动作用。

院士科研之路

甘晓华院士是我国着名的航空发动机专家,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技术和发展研究工作。

1996年,我国引进的某型战机,因高原使用问题发动机未到寿便停飞,在面临无技术资料、无修理备件、无加工设备、无相应工艺的困境下,甘晓华带领团队成功修复,使发动机功率平均提高10%,自主修建的试车台系统精度达国际先进水平,为国家节省数亿元经费。

甘晓华主持多型航空发动机改进改型、使用维修和定寿延寿工程,他发展相关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恢复和提升了引进及国产航空发动机效能,大大提高多型发动机的飞行安全性和使用寿命,让众多战机的“心脏”更加强健。

在国家级科研任务中,甘晓华负责研发高超声速风洞燃烧系统,成功找到某种蓄热介质,实现关键技术跨越。甘晓华设计的燃烧室,获得3项发明专利,他们自主研发的“防积碳控制方法”,攻克了燃烧液体燃料全过程防积碳的技术壁垒,突破了国际上类似加热系统只能燃烧气体燃料的限制。

甘晓华院士团队发明的双模雾化喷嘴,解决了发动机喷嘴积碳的世界难题,从中提出的空气雾化机理,编入美国教材。

甘晓华着有《航空燃气轮机燃油喷嘴技术》和《飞艇技术概论》等3部着作,发表论文50篇。

这些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学术界及工程界采纳应用,为航空发动机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甘晓华参与国家飞机和发动机发展战略研究,担任国家“大飞机”和“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等科技重大专项成员,为我国航空事业的战略规划和技术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研之路解码

甘晓华院士的研究成果,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重要的影响。

甘晓华率领研究团队成功修复高原停飞发动机、提升发动机性能与寿命,这些成就证明了甘晓华在航空发动机维修、改进等方面的卓越能力,使他成为该领域的权威人物。

他在行业内拥有了极高的认可度,为当选院士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甘晓华攻克高超声速风洞燃烧系统难题、解决喷嘴积碳世界难题等创新成果,展示了他敢于挑战国际前沿技术、突破技术瓶颈的创新能力。

这些成果体现了他的科研水平达到国际先进甚至领先地位,符合院士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要求。

甘晓华着有《航空燃气轮机燃油喷嘴技术》等3部着作,发表50篇论文。这些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学术界及工程界采纳应用,丰富了航空发动机领域的理论体系,扩大了其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力,为同行提供了重要参考,也提升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

甘晓华参与国家飞机和发动机发展战略研究,担任国家重大专项的国务院专家委员会成员,为我国航空事业的战略规划和技术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防建设和航空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也是其当选院士的重要考量因素。

甘晓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等众多荣誉奖项。

这些是对他研究成果的高度认可和肯定,也从侧面反映了他的成就和贡献,在院士评选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后记

甘晓华院士的出生地江西进贤,其人文底蕴与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赋予他求知精神与坚韧品质。

甘晓华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求学历程,让他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培养他的学术思维,为后来的科研筑牢根基。

甘晓华在空军某研究所的工作期间,他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明确了研究方向;锻炼了自己的统筹、决策与开拓能力。

科研中,他修复发动机、攻克燃烧难题等,这些技术成果彰显了他的专业实力与创新水平。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