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院士之路 > 第315章 从黑龙江肇东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的航天专家曹喜滨

院士出生地

曹喜滨院士,1963年2月25日出生于黑龙江省肇东市。

肇东市现为黑龙江省所辖的一个县级市,由绥化市代管。

它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中部,是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经济带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城市,处于哈大齐工业走廊的中轴位置,扩展延伸可覆盖东北三省、俄罗斯及东北亚地区。

肇东历史悠久,商、周时期为秽貊居地,秦、汉、三国及魏、晋时期,夫余族人民在境内居住,南北朝时期为豆莫娄国。

隋时期民族为靺鞨族,唐为靺鞨族安东骨部。

辽时期属东京道,金时期属上京路肇州辖境。元时期为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之分封地,为开元路所辖。

明时期属奴儿干都司塔山卫,清初属郭尔罗斯部,顺治五年属郭尔罗斯后旗管辖。

光绪三十二年在郭尔罗斯后旗垦地置肇州直隶厅,光绪三十四年设肇东分防。

民国1912年肇东分防改为肇东设治局,1914年晋升为县。

伪满洲国时,1934年今境为滨江省所辖。

1945年划归松江省哈西专员公署管辖,后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1986年撤肇东县设县级肇东市。

肇东人文底蕴深厚,现存文物遗址8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保单位8处。

宋金古城遗址是目前我国保存较完整的宋金时期古城遗址之一。

还有天恩山古墓群等历史文化遗迹。

出生地解码

曹喜滨院士出生地黑龙江肇东,对他的成长及后来成为院士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肇东有着像肇东一中这样的优质中小学。

曹喜滨院士在此接受基础教育,能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打下坚实知识基础,激发对知识的探索欲。

肇东历史悠久,可追溯到金、辽时代,曾是满清皇家牧地,有着“满沟”“甜草岗”等旧称。

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让曹喜滨受家乡厚重历史感染,培养出对家乡、对国家的热爱,激励他在科研道路上为家乡和国家争光。

肇东有“真心相待圈”文化,邻里互助、企业回馈社会。

这种文化氛围使曹喜滨在成长中受互助精神熏陶,在后来科研工作中懂得团队合作重要性,善于团结团队共同攻克难题。

肇东地处松嫩平原中部,冬季寒冷漫长,自然环境相对较为艰苦。

这样的环境有助于培养曹喜滨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在面对航天科研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肇东虽为小城,但对教育重视,有良好社会风气和学习氛围。

城市发展中对科技、人才需求,让曹喜滨从小意识到知识重要性,明确努力方向,在社会大环境引导下,树立为国家科技发展做贡献理想。

院士求学之路

1981年9月起,曹喜滨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压力加工专业,先后完成本科、硕士以及博士阶段的学习,先后获得学士、硕士以及博士学位。

1991年10月-1993年2月,曹喜滨在哈工大-俄罗斯萨玛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器设计专业中俄宇航师资班进修。

1993年3月-1993年8月,曹喜滨在俄罗斯萨玛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从事访问学者工作。

求学之路解码

曹喜滨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深远的影响。

曹喜滨在哈工大压力加工专业完成本科学习,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材料加工等基础学科知识,培养了他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基本的科研思维能力,是后续深入研究的基石。

曹喜滨在哈工大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使他在专业领域不断深耕,深入探索压力加工专业的前沿知识,进一步提升了他的科研能力、创新思维和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为从事航天相关研究提供了知识和能力储备。

曹喜滨在哈工大-俄罗斯萨玛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器设计专业中俄宇航师资班进修,以及在俄罗斯萨玛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的访问学者经历,让他接触到了当时国际先进的航天技术和理念,拓宽了他的国际视野,让他了解到世界航天领域的最新研究方向和动态,为其日后在航天领域的创新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曹喜滨在俄罗斯的学习和研究,使他能够将俄罗斯在航天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与国内的研究相结合,促进了多元学术思想的融合。

这有助于他形成独特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提升了他在航天器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素养,为他在航天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奠定了基础。

访学期间,曹喜滨与俄罗斯的航天专家、学者建立了联系与合作,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合作资源,为后续开展国际合作项目、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也提升了他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影响力。

曹喜滨院士丰富且扎实的求学经历,从知识储备、科研能力、国际视野、学术思想融合以及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为他后来在航天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并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院士从业之路

1997年7月-2009年6月,曹喜滨先后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工程与力学系副主任、主任。

2002年10月起,曹喜滨先后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副院长、院长。

2019年2月-2023年,曹喜滨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

从业之路解码

曹喜滨院士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不同领导岗位上的从业经历,对其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曹喜滨从航天工程与力学系副主任到主任,他能全面参与并主导学科建设工作,有机会整合教学与科研资源,提升该系在航天相关领域的学科水平。

这些为他的科研创造了更好的平台和条件,也让他培养了更多优秀人才,形成了良好的学术团队氛围,共同推动航天技术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

在曹喜滨担任系领导过程中,他在人员管理、资源调配、教学科研规划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锻炼了他的领导和组织能力。

这种能力有助于他在后续科研工作中更好地带领团队承担重大项目,协调各方资源,攻克技术难题。

曹喜滨在航天学院担任副院长、院长期间,让他能够站在更宏观的角度统筹航天领域多学科的发展,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拓展了学院在国内外航天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这不仅为他个人的学术研究带来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前沿信息,也使他在航天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为成为院士积累了广泛的行业认可度。

在学院领导岗位上,曹喜滨需要制定学院的发展战略和规划,这使他能够从战略高度审视航天技术的发展趋势,把握学科发展方向,提前布局前沿研究领域,为他在科研工作中取得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成果奠定了基础。

曹喜滨担任哈工大副校长期间,他能够在学校层面整合资源,为航天相关学科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科研经费和国际合作机会。

这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在航天领域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而且也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强大的资源保障和平台支撑。

作为副校长,曹喜滨需要与学校其他部门以及外部机构进行广泛的沟通与协调。

这进一步强化了他的综合协调能力,使他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科研项目和团队协作中的各种问题。

同时,这些也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和综合素养,为当选院士增添了重要砝码。

院士科研之路

曹喜滨院士是我国着名的航天领域专家,长期致力于小卫星基础理论、创新技术与工程应用研究工作。

在小卫星研发早期,曹喜滨就提出“一体化”设计思想,打破传统卫星设计中各系统相对独立的模式。

他将卫星的结构、能源、通信、控制、载荷等各个分系统进行深度融合与协同设计,提高了卫星的整体性能、可靠性,同时降低了卫星的重量、体积和成本。

以“一体化”设计思想为基础,曹喜滨带领团队创建了跟踪前沿、自主设计、联合研制、优势互补、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并重的小卫星研发新模式。

他还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和人才培养优势,联合国内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推动小卫星技术发展。

曹喜滨及其团队采用先进的集成电路技术和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研发出高度集成的电子系统。

他们将卫星的通信、控制、数据处理等电子设备集成在一个小型化的电路板上,减小了电子系统的体积和重量,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为实现小卫星各系统之间的高效协同工作,曹喜滨院士团队研发出多系统协同工作技术。

他们通过建立统一的通信协议和数据接口,使卫星的能源、控制、通信等系统能实时进行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提高了卫星的响应速度和工作效率。

在小卫星的结构设计方面,曹喜滨院士团队采用结构与功能一体化的设计方法,赋予卫星结构体散热、电磁屏蔽等功能。

如设计特殊散热通道保证卫星温度稳定,他们利用结构体金属材料进行电磁屏蔽,提高了卫星抗电磁干扰能力。

曹喜滨院士主持研制了第一颗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试验一号”、技术试验系列首颗小卫星“试验三号”、首颗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吉林一号”等。他们还研发了全球首个独立完成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的微卫星“龙江二号”。

曹喜滨院士团队成功研制出“快舟一号”和“快舟二号”星箭一体飞行器,并且将卫星发射准备到在轨应用的时间由国际最快7天缩短为小时级。

此外,曹喜滨院士还主持完成了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40余项,获授权国家\/国防专利超100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着2部。

曹喜滨院士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项成果均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科研之路解码

曹喜滨院士的研究成果,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曹喜滨提出的“一体化”设计思想及创建的小卫星研发新模式,为小卫星设计理论带来重大突破。

这一突破成为该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使他在小卫星研究领域占据前沿地位,在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中拥有了重要的话语权,为其赢得了极高的学术声誉。

曹喜滨主持完成众多科研项目,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出版专着,培养众多优秀研究生。

这些成果展示了他深厚的学术积累和持续的创新能力,在学界形成了广泛影响力,为其院士评选增添了有力砝码。

曹喜滨院士在高度集成电子系统、多系统协同工作技术、结构与功能一体化技术等方面的研发突破,解决了小卫星技术发展中的关键难题。

这些突破提升了我国小卫星的技术水平和性能指标,使我国在相关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体现了他卓越的科研能力和技术创新实力。

他研制的“快舟一号”“快舟二号”星箭一体飞行器等成果,将卫星发射准备到在轨应用的时间大幅缩短。

这一成果拓展了小卫星在军事、商业等领域的应用范围,为我国航天技术的实际应用和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凸显了其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和对行业的推动作用。

曹喜滨主持研制了“试验一号”“试验三号”“吉林一号”“龙江二号”等多颗具有重要意义的卫星,创造了我国卫星研发领域的多个“第一”。

这些成果带动了我国小卫星产业的发展,促进了航天技术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对我国航天事业的整体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曹喜滨院士研发的全球首个独立完成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的微卫星“龙江二号”。

这些成果使得哈工大成为世界上首个将微小型航天器送入月球轨道的高校。

这些成果提升了我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我国开展国际航天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体现了他对推动全球航天事业发展的贡献。

总的来说,曹喜滨院士的研究成果 ,从学术、技术、行业贡献等多个维度展现了他的卓越成就和对航天事业的重大价值,为他当选院士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撑。

后记

曹喜滨院士的出生地黑龙江肇东,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为他后来投身科研奠定基础。

求学过程中,他在哈工大完成本硕博学习,打下扎实专业基础;中俄进修访学拓宽了他的国际视野。

从业期间,他在哈工大航天相关院系及学校担任领导,提升他的管理与协调能力,使他能够整合资源推动学科发展,同时,也为他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与行业影响力。

科研之路上,他提出“一体化”设计思想,创建研发新模式,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研制多颗重要卫星及飞行器。这些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航天产业发展。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