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院士之路 > 第309章 从甘肃天水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生物化工专家谭天伟

院士出生地

谭天伟院士,1964年2月7日出生于甘肃天水。

天水,古称秦州,甘肃省下辖地级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六盘山、陇中黄土高原和秦岭山地交接处。

天水处于兰州、西安、银川、成都四个省会城市的中点,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关中平原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陇东南交通枢纽。

天水有着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

先秦时期,天水是“三皇之首”伏羲氏的诞生地,伏羲文化的发源地。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人西征,灭邦戎、冀戎,设置邦县(今秦城)、冀县(今甘谷东南)。

这是中国历史上见于史载最早的两个县级行政设置。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监察性质的刺史部13州,天水、陇西属凉州刺史。

1985年,天水市升为地级市。

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伏羲文化源远流长。

伏羲被尊为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他创立八卦,教民作网用于渔猎,变革婚姻习俗,始造文字用于祭祀,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

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天水会举办伏羲文化节,举行公祭伏羲大典等活动。

天水是秦人、秦文化的发祥地。

秦人因在天水一带为周王室牧马有功,被赐予赢姓,并以天水为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为后来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东南约30公里山中,始建于后秦,大兴于北魏,后经唐、五代等不断修缮扩建,有“东方雕塑馆”之称。

三国时期,天水处于蜀魏交锋的前沿,诸葛亮六出祁山、痛失街亭、智收姜维、计杀张合等重大战事都发生在此,境内有街亭、天水关、木门道等众多三国古战场遗址。

天水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如三国时期的姜维,是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

唐代的李世民,祖籍天水,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开创了贞观之治。

出生地解码

谭天伟院士出生于甘肃天水,出生地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天水地处中国内陆地区,是连接东西部的重要通道。

这种相对居中的地理位置,使谭天伟在成长过程中既能够接触到东部地区的先进文化和理念,又能感受到西部地区的质朴与坚韧。

这培养了他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为其日后在学术领域广泛吸收不同思想和方法奠定了基础。

天水拥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谭天伟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

伏羲文化中蕴含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激励着他在科学研究中勇于开拓新的领域。

大地湾文化展示的古人,对技术和工艺的追求,也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对科研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

天水重视教育的传统源远流长,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谭天伟可能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启蒙,培养了对知识的渴望和热爱,为他日后在学术道路上不断进取提供了动力。

天水历史上人才辈出,如李世民、姜维等杰出人物。

这些乡贤的事迹和成就可能成为谭天伟成长过程中的榜样,激励他树立远大的志向,努力在自己的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院士求学之路

1981年9月—1986年7月22日,谭天伟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6年9月—1993年3月,谭天伟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硕博连读,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90年2月—1992年10月,谭天伟公派到德国生物技术研究所和瑞典伦德大学联合博士研究生。

求学之路解码

谭天伟院士的求学经历,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谭天伟在清华大学化工学院进行本科学习,期间他系统学习了化学工程的专业知识,为日后科研打下坚实基础。

硕博连读,让他在专业领域不断深耕,对化学工程的前沿理论和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掌握。

清华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了谭天伟严谨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

在导师的指导下,他参与科研项目,锻炼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科研工作中突破难题奠定了基础。

清华大学丰富的学术资源,如图书馆藏书、先进的实验设备以及国内外顶尖学者的讲座等,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

使他能够接触到学科前沿动态,为其研究方向的选择和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谭天伟在德国生物技术研究所和瑞典伦德大学联合培养期间,他接触到当时国际最前沿的生物技术和化工研究成果。

德国严谨的科研风格和瑞典创新的学术氛围,让他学习到先进的实验技术和研究方法。

如德国在生物化工工艺上的精细把控和瑞典在生物催化领域的创新思路,这些都丰富了他的科研手段和理念。

国外深造使他能够与国际顶尖学者交流合作,了解全球化学工程和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拓展了国际视野。

这有助于他在回国后,将国际先进理念与国内实际需求相结合,开展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在不同国家学习生活,他融入多元文化环境,培养了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这种能力使他在后续科研中能够更好地组织国际合作项目,汇聚全球智慧解决复杂科学问题。

院士从业之路

1993年5月—1995年5月,谭天伟在北京化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出站后在北京化工大学生物化工系工作。

1995年起,谭天伟先后担任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师、生物化工系主任。

1997年3月起,谭天伟到瑞典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做访问学者。

2003年—2007年,谭天伟担任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2007年—2012年,谭天伟担任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

2011年,谭天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2年6月,谭天伟担任北京化工大学校长。

从业之路解码

谭天伟院士丰富的从业经历,对他后来当选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谭天伟在北京化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使他能够在特定领域深入探索,进一步积累学术成果。

出站后,他在生物化工系工作,专注于生物化工领域的研究,为解决行业关键问题持续努力。

这些学习经历形成了他深厚的学术积淀,为当选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谭天伟担任教师、生物化工系主任等职务,在教学过程中,他不仅传授知识,还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激发自身的创新思维,促进教学相长。

谭天伟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做访问学者,让他再次接触国际前沿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拓宽了他的国际视野,加强了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这使他能够及时了解全球学科发展动态,将国外先进理念引入国内研究,提升研究的国际水平和影响力,对其院士之路起到推动作用。

谭天伟担任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校长等职务,提升了他的管理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

在领导岗位上,他能够统筹规划学科发展,争取更多资源支持科研工作,为团队创造良好的研究条件,推动学校整体科研水平提升,也为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谭天伟担任领导职务,使他站在更高层面审视学科发展方向,培养了战略眼光。

他能够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带领团队开展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在生物化工领域发挥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了他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和权威性,为当选院士增添了重要砝码。

院士科研之路

谭天伟院士是我国着名的生物化工专家,长期致力于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研究,包括生物基化学品、生物能源和生物材料。

谭天伟院士率先在国际上提出第三代生物制造概念,强调利用生物制造的方式开发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和生物营养健康品。

这一概念的提出为生物制造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推动了生物产业从传统的生物加工向更高效、更绿色、更可持续的方向转变。

谭天伟实现了脂肪酶的发酵生产和酶工业催化的应用。

脂肪酶在食品、医药、化工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发酵生产脂肪酶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酶工业催化应用的拓展,则使得生物催化技术在更多领域替代传统的化学催化,具有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高、环境友好等优点。

谭天伟院士建立了基于标志代谢物控制的发酵放大新方法,并用于酵母发酵产品的工业生产。

该方法通过对发酵过程中标志代谢物的监测和控制,能够更精准地把握发酵进程,实现发酵过程的优化和放大。

该方法提高了酵母发酵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稳定性,降低了生产成本,对于大规模工业发酵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谭天伟开发了发酵废菌丝体综合利用工业化应用新工艺。

发酵废菌丝体通常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糖、脂肪等营养成分。

如果直接排放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通过这一工艺,他实现了发酵废菌丝体的资源化利用,例如从中提取有用的物质,或用于生产生物肥料、动物饲料等,提高了生物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近年来,谭天伟院士在光酶耦合催化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利用光催化与酶催化耦合实现生物基平台化合物的高选择性氧化。

这一研究方向结合了光催化和酶催化的优势,为生物基化学品的合成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该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高、环境友好等优点,有望在未来的生物制造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科研之路解码

谭天伟院士的研究成果,对他后来当选院士起到了关键作用。

谭天伟率先提出第三代生物制造概念,为生物制造领域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与理论基础,使他在国际生物制造领域占据前沿地位。

脂肪酶发酵生产及工业催化应用、发酵放大新方法等成果,解决了行业关键问题。

以上这些成果显着提升了他在学术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为当选院士积累了深厚的学术资本。

谭天伟的发酵废菌丝体综合利用新工艺,有效解决了行业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实现了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这些成果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推动了生物产业的技术升级与可持续发展,充分展现了他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与对产业的贡献,是当选院士的重要考量因素。

光酶耦合催化等新领域的研究成果,体现了谭天伟在科研上的创新精神与开拓能力。

他不断探索前沿领域并取得成果,表明他具备卓越的科研水平与引领学科发展的能力,符合院士在科研创新方面的要求。

后记

谭天伟院士的出生地甘肃天水,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地理位置,赋予谭天伟开阔视野与进取精神。

谭天伟在清华求学时,扎实的专业知识、严谨科研思维与丰富学术资源,为他的科研之路筑牢基石。

从业中,谭天伟在北化的研究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成果,而访问交流使他持续汲取到国际前沿的知识。

科研上,他提出创新概念,攻克行业难题,拓展新的领域,成果显着。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