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院士之路 > 第281章 从江苏宝应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有机化工专家钱旭红

院士出生地

钱旭红院士,1962年2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宝应县。

宝应县现为江苏省财政直管县,它隶属江苏省扬州市,位于江苏省中部,淮河下游,里下河地区西部,扬州市北缘,东界建湖县、兴化市、盐都区,南接高邮市;西连金湖县、洪泽区,北邻淮安市淮安区。

宝应历史悠久,可追溯到秦朝,当时建县,历经诸多朝代变迁。

在春秋战国时期,宝应地处吴楚交界地带,深受吴楚文化的双重影响。

到了汉代,随着农业的发展,宝应地区的经济开始逐渐繁荣,水利设施建设也逐步兴起。

唐朝时期是宝应的一个重要阶段,唐肃宗上元三年(762年),此地获赐名为“宝应”,这一事件体现了当时宝应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重要性。

在近代,宝应也受到时代浪潮的影响。

在抗日战争时期,宝应人民积极投身抗日斗争,这里的水乡环境为抗日游击战争提供了一定的地理优势。

宝应文化融合了南北文化的特点。

在语言方面,宝应方言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既有北方方言的硬朗,又有南方方言的婉转。

在文学艺术领域,除了乱针绣和淮剧之外,宝应还有丰富的民间文学。

许多民间故事、传说代代相传,这些传说往往和当地的历史人物、地理环境有关,如关于宝应湖的传说等。

宝应重视教育,自古以来就有崇文重教的风气。

历史上出现了不少文人墨客和学者。在现代,宝应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当地和其他地区的发展做出贡献。

出生地解码

钱旭红院士的出生地江苏宝应县,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宝应县有崇文重教的传统。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钱旭红从小就可能受到浓厚的教育氛围的熏陶。

这种氛围激励他在学业上不断进取,为其后续的高等教育和科研之路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当地对教育的重视使得家庭和社会都鼓励孩子通过努力学习来改变命运、追求知识,这种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对学习的态度。

宝应地处江苏中部,其民众有着坚韧、勤劳等品质。

这些地方人文精神可能塑造了钱旭红坚韧不拔的性格,在科研过程中,面对复杂的实验、艰难的理论推导和无数次的失败,这种坚韧的品质能让他持之以恒、不轻易放弃。

同时,宝应丰富的民间文化中所蕴含的创新精神(如当地独特的民间艺术创作手法等),也可能启发他在学术研究中大胆创新、另辟蹊径。

宝应的水乡风光和自然环境,可能培养了他敏锐的观察力。

在自然环境中长大,他或许对周围的世界有着天然的好奇心。

例如,对宝应湖的生态系统、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的观察,可能有助于培养他的观察能力,这在科学研究的观察实验阶段是非常重要的素质,能够帮助他在科研工作中敏锐地捕捉到实验现象中的细微变化和关键线索。

院士求学之路

1978年9月—1982年7月,钱旭红在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化工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1982年9月—1985年4月,在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系学习, 获硕士学位。

1988年7月,钱旭红获华东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钱旭红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深远的影响:来。

钱旭红在本科阶段学习石油化工,打下了坚实的化工基础。

石油化工知识体系涵盖化学工程原理、有机化学等多学科知识,为他后续精细化工和更高深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例如,对石油化工中复杂的反应过程、物质分离等原理的掌握,有助于理解化工过程的本质。

钱旭红硕士阶段转向精细化工系学习,使他在专业领域进一步深耕。

精细化工涉及到高附加值化学品的合成与应用。

这一阶段的学习让他掌握了更精细的化学合成技术和复杂的工艺流程,拓宽了他在化工专业方向的视野,也为他接触前沿的化工研究领域打开了一扇门。

钱旭红博士阶段的学习,更是让他在学术深度上达到了更高层次。

工学博士的研究过程促使他独立思考复杂的学术问题,在化工领域进行创新性探索。

博士学位的获取意味着他在某一化工研究方向有着深入系统的见解,这为他日后在化工科研前沿开展开创性工作奠定了基石。

钱旭红在长期的高校学习过程中,从本科到博士阶段,他不断受到学术思维的训练。

学校严谨的学术氛围和导师的指导,使他学会如何查阅文献、提出科学问题、设计实验方案以及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这种学术思维能力,在他后续的科研生涯中至关重要,无论是在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还是在开展科研项目的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钱旭红在华东理工大学(原华东化工学院)的学术资源和科研环境,也有助于培养他跨学科的研究思维。

化工领域本身涉及多学科交叉,在学校的学习经历让他能够整合化学、物理、材料等多学科知识。

这为钱旭红在解决复杂的科研问题时提供综合的思路,这对他成为院士后开展涉及多领域的前沿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求学过程中,他结识了许多优秀的老师、同学和同行。

这些人际关系网络在他日后的科研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与导师的交流互动让他获得了宝贵的科研经验和指导,同学之间的合作和思想碰撞也可能启发他产生新的研究思路。

这些人脉关系还为他提供了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机会,有助于他及时了解化工领域的最新动态,拓宽学术视野,从而为他在化工科研界崭露头角并最终成为院士提供助力。

院士从业之路

1986年—1987年,钱旭红任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系党总支副书记。

1988年7月,担任华东理工大学讲师。

1989年8月起,钱旭红赴美国德克萨斯州拉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0年9月起,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维尔兹堡大学洪堡基金(Avh)做博士后。

1992年8月起,钱旭红先后担任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学科主任、药物化工研究所所长。

1995年9月起,钱旭红先后担任华东理工大学校长助理、副校长、校长。

2011年12月,钱旭红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2018年1月,钱旭红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从业之路解码

钱旭红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当选院士有着多方面的关键影响。

早期担任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系党总支副书记和讲师,让钱旭红在教学和学生工作方面积累了经验。

这不仅使他能够将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还锻炼了他的组织和沟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钱旭红需要梳理专业知识体系,这有助于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为他在化工领域培养后续人才奠定了基础。

在担任校长助理、副校长和校长期间,钱旭红的管理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管理一所大学涉及到资源调配、学科建设、团队协作等多个复杂的事务。这些经历使他能够从宏观角度看待化工学科的发展,协调各方资源推动化工相关研究的进步,同时也培养了他的战略眼光,为他在更广泛的学术领域发挥影响力提供了保障。

钱旭红在美国和德国进行博士后研究的经历,对他的学术成长意义非凡。在国外顶尖的学术环境中,他接触到了世界前沿的化工研究理念、技术和方法。

不同国家的学术风格和研究重点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让他能够学习先进的实验技术和理论模型,并且融入国际学术交流圈,与全球优秀的科研人员合作交流。

这种跨文化的学术交流经历,激发了他的创新思维。

他能够将国外先进的研究思路带回国内,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在国际舞台上的锻炼,也提升了他在国际学术界的知名度,为他后续在化工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成为院士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钱旭红担任精细化工学科主任和药物化工研究所所长等职位,推动他在专业学科建设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他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术见解和行业发展趋势,引导学科的研究方向,整合研究资源,加强团队建设。

这有助于钱旭红培养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同时也促进了他自身研究的深化。

在推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钱旭红深入参与到具体的科研项目中,在精细化工和药物化工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为他当选院士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展示了他在化工领域的科研实力和对行业发展的贡献。

钱旭红从化工领域到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这种跨领域的转变体现了他的多元能力和持续拓展的精神。

这使他能够将化工领域的理念和方法引入教育管理等其他领域,同时也从教育等角度思考化工人才培养等新问题。

这种跨领域的融合和思考有助于他形成更全面的学术观,为他作为院士在更广泛的学术议题和社会事务中发挥影响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院士科研之路

钱旭红院士是我国着名的有机化工专家,长期从事应用化学研究,主要聚焦在农药化学和染料化学领域。

钱旭红院士开发出沙星类药物核心中间体多氟芳酸等的绿色高效制备关键技术,提高了药物合成的效率和环保性。

钱旭红院士创制新机制、性能独特的顺硝烯杂环类烟碱杀虫剂和多氟烷氧类植物健康激活剂等绿色农药。

其中哌虫啶、环氧虫啶、氟唑活化酯三个创制品种获得登记,为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和植物健康管理提供了更环保、高效的解决方案。

钱旭红院士创制分子识别传感和检测分离一体化的萘酰亚胺等芳杂环类荧光染料,可用于检测环境及生物体系中的各种离子、小分子、生物大分子等,在生物分析、医学诊断及环境监测等领域有重要应用。

钱旭红院士提出立体架构染料的策略,解决了红外染料稳定性低的瓶颈,并成功开发三个系列最大吸收波长在800-1400nm波段的超高稳定、超强吸收的红外染料新母核且完成产品化,推动了染料在信息、生命等新兴领域的应用。

在人工核酸酶方面,钱旭红院士研究了由萘酰亚胺、硫杂环衍生的人工光核酸酶、人工核酸水解酶及dNA切断剂等,还涉及生物制备过程中转基因物质的去除。

对于细胞激活剂,钱旭红研究了由茉莉酮酸酯、苯并噻二唑等衍生的细胞激活剂,可用于人参、紫杉烷、灵芝等的次生代谢物的增产与调控。

在生物转化领域,钱旭红开展了酵母、植物细胞催化或导致的刚性芳香与杂环化合物的硝基及酮立体选择性还原、化学选择性还原等研究。

钱旭红院士着有《新文艺随笔:改变思维》《老子思维》等作品,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思维、知识、学科等多方面的问题

钱旭红院士发表论文350余篇,他引8000余次,10篇代表论文他引2500余次,其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钱旭红院士作为第一、第二发明人,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获美、欧、日等外国专利授权15项,这些专利成果为相关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知识产权保障。

科研之路解码

钱旭红院士的科研之路,对他后来当选院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农药和染料领域,钱旭红院士研发的绿色农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他创制的功能染料推动了染料在新兴领域的应用。

这些成果体现了他在化学应用研究方面的卓越能力,展示了其研究的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是对化工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贡献。

在化学生物技术与工程探索中,钱旭红在人工核酸酶、细胞激活剂、生物转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凸显了他跨学科研究的实力。

这不仅拓展了化学学科的边界,还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符合当代科研对前沿性和综合性的要求。

他钱旭红院士发表的众多学术着作、论文和获得的专利授权,一方面展现了他深厚的学术造诣,在学术界产生广泛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也证明了钱旭红院士对化工等多个领域知识的系统性贡献,为行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这些成果综合起来,充分体现了他在科研、创新、学科交叉以及学术影响力等多个维度达到了院士级别的要求,对他当选院士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

后记

钱旭红院士的出生地江苏宝应,其崇文重教氛围与人文精神,为他奠定了早期的思想与性格基础。

求学期间,他从华东化工学院本硕博的系统学习,积累了深厚专业知识,塑造严谨学术思维,结识众多学术人脉。

从业之路中,钱旭红在华东理工大学从教学管理岗位逐步晋升,积累了教学、管理经验与宏观视野,国外博士后经历拓宽国际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科研之路上,钱旭红院士在绿色农药、功能染料、化学生物技术等多领域成果显着,专利与论文众多。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协同促进,共同助力钱旭红在化工等领域成就卓越,最终当选院士,在学术殿堂绽放光芒。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