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院士之路 > 第272章 从湖北安陆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矿物工程专家刘炯天

院士出生地

刘炯天院士,1963年1月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

南阳市,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地处南阳盆地,北靠伏牛山,西依秦岭,东扶桐柏山,南濒汉水,是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之间的汉水流域,也是中国地势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

南阳古代辉煌,早在四五十万年前,“南召猿人”就在这里生息繁衍。

春秋时期,楚国在此建宛邑,战国时属韩,后被秦占领并设置南阳郡。

西汉时,南阳“商遍天下,冠富海内”,成为全国冶铁中心。

东汉光武帝刘秀发迹于此,将其定为陪都、南都,人口达240万,为当时全国各郡之冠。

三国时,南阳作为荆州门户,是魏蜀吴交界地带。

1994年7月1日撤销南阳县,大部分地入南阳市宛城区。

南阳历史文化厚重,是楚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三顾茅庐、羊续悬鱼、盘古神话、牛郎织女等典故或传说皆发源于此。

南阳名人辈出,是历史文化名城,培养和造就出了众多杰出人物,如春秋时期的谋略家、“商圣”范蠡,东汉时期的科学巨匠张衡、医圣张仲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等。

南阳文化遗产丰富,是全国汉文化最集中的旅游区之一,拥有武侯祠、医圣祠、张衡博物馆、汉画馆、内乡县衙等众多名胜古迹,这些古迹见证了南阳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此外,还有宛梆、大调曲子、三弦书、鼓词等地方文艺形式,以及南阳地毯、南阳丝绸、南阳玉雕、南阳烙花等特色旅游商品。

出生地解码

刘炯天院士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其出生地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南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楚汉文化的发源地,西汉时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三国故事的主要发生地,圣贤文化绵延不断 。

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培养了刘炯天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学术的追求,为他后来在科研领域的探索奠定了文化基础。

南阳历史上名人辈出,如谋圣姜子牙、智圣诸葛亮、商圣范蠡、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等。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刘炯天受到这些杰出先辈的激励和鼓舞,以他们为榜样,树立了远大的志向,激发了他在自己专业领域努力奋斗、追求卓越的动力。

南阳作为河南的人口大市和文化教育中心之一,拥有较为丰富的教育资源。

刘炯天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接受到相对良好的基础教育,为他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同时,当地重视教育的环境也促使他不断努力学习,提升自己。

刘炯天父母是教师,家庭的求知氛围浓厚,父母的求知若渴影响到了他,使其从小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培养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热爱。

南阳人具有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的性格特点。

这种地域性格在刘炯天身上也有所体现,使他在科研工作中能够吃苦耐劳,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持不懈、勇于钻研,为他在科研道路上的长期探索提供了精神支撑。

院士求学之路

1979年,刘炯天考入东北工学院采矿系选矿专业本科,1983年7月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6年,刘炯天在中国矿业大学煤综合利用系选矿专业攻读研究生,师从欧泽深教授,1989年6月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5年,刘炯天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1999年6月毕业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刘炯天院士从本科起,便踏入采矿系选矿专业领域,本科、硕士到博士阶段均围绕选矿、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持续深耕。

这种一脉相承且不断深入的专业学习,让他系统、扎实地掌握了专业知识,构建起深厚的学科知识体系,为后续在相关科研领域深入钻研、攻克难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先后就读的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以及中国矿业大学(包含北京校区)都是在相关学科领域极具影响力的高校。

这些学校有着优秀的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与科研设备以及浓厚的学术氛围,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使他能接触到前沿理念与技术,拓宽科研视野。

在研究生阶段师从欧泽深教授,博士阶段继续跟随高水平导师团队学习。导师们丰富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独到的科研见解,对刘炯天的学术思维培养、科研方法掌握等起到了关键引导作用,帮助他养成科学规范的研究习惯,塑造了高质量的科研品格。

从1979年开启本科学习到1999年获得博士学位,长达20年的求学时光,让他在专业领域有了长时间的知识与经验积累。

不同阶段的学习成果相互融合、促进,使其能深入理解行业发展脉络,厚积薄发,为日后凭借深厚积淀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突出成就、进而成为院士提供了有力支撑。

院士从业之路

1983年起,刘炯天担任中国矿业大学煤综合利用系教师。

1995年起,刘炯天在中国矿业大学先后担任副主任、化工学院院长。

200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9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3年6月起,刘炯天担任郑州大学校长。

从业之路解码

从1983年起担任中国矿业大学教师,长期的教学工作,让刘炯天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入透彻的理解,也锻炼了他清晰的知识传授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在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过程中,他不断反思、总结,为科研工作积累了多维度的思路,夯实了专业素养,助力后续科研探索及院士之路。

刘炯天先后担任系副主任、学院院长等管理职务,使他具备了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

他能够站在更高层面整合资源、汇聚人才,搭建科研平台,营造良好的科研协作氛围,推动科研项目顺利开展,为冲击院士荣誉所需的科研成果产出创造有利条件。

刘炯天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这一关键支持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和资源倾斜,让他得以围绕关键科学问题深入研究、大胆创新,取得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在学界进一步提升知名度与影响力,为当选院士增添有力砝码。

在从业多年间,他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和不懈努力,持续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得到了同行的认可与学界的肯定,一步步积累起深厚的学术声誉,从而具备了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实力,最终于2009年成功当选。

刘炯天后来担任郑州大学校长,站在了更高的教育与科研平台上,能统筹更多资源,带动更大范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反哺自身科研工作,持续巩固其在学术领域的地位与影响力。

院士科研之路

刘炯天院士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丰硕且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刘炯天发明了旋流-静态微泡柱分选设备与短流程工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微细粒分选技术,为微细粒矿物的高效分选提供了有效途径,提高了分选效率和精度。

刘炯天发明了矿物-硬度法难沉降煤泥水的绿色澄清技术,创立以硬度为主导的循环煤泥水溶液化学体系,解决了难沉降煤泥水的处理难题,实现了煤泥水的高效澄清和循环利用。

刘炯天开发了煤脱硫与深度降灰工艺,推动了中国高效选煤工艺进步及煤基材料产业发展,提高了煤炭质量,减少了煤炭燃烧对环境的污染。

刘炯天创立了多流态梯级强化浮选柱式选矿技术,形成贫杂难选矿开发的技术与产业体系,提升了贫杂难选矿的回收利用率。

刘炯天先后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出版着作与教材6部,如《资源型产业服务化转型战略》《绿色化工、冶金、材料工程》《煤炭工业“三废”资源综合利用》等,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刘炯天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技术创新、国家重点技术推广项目,“九五”以来连续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刘炯天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还获得了如201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奖励 。

科研之路解码

刘炯天院士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对他当选院士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刘炯天发明的旋流-静态微泡柱分选设备与工艺,以及多流态梯级强化浮选柱式选矿技术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微细粒分选技术体系,解决了微细粒矿物高效分选的难题,为我国选矿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展现了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卓越能力。

刘炯天发明的矿物-硬度法难沉降煤泥水绿色澄清技术,创立了以硬度为主导的循环煤泥水溶液化学体系,攻克了难沉降煤泥水的处理难关,实现了煤泥水的高效澄清和循环利用,这一成果在煤炭行业具有重大的技术突破意义。

刘炯天开发的煤脱硫与深度降灰工艺,推动了中国高效选煤工艺的进步及煤基材料产业的发展,提高了煤炭质量,减少了煤炭燃烧对环境的污染,产生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刘炯天的研究成果在国内众多矿山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如旋流-静态微泡柱分选设备应用到国内300余家企业,出口越南、印尼等国家,年创效益近2亿元,带动了相关设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刘炯天围绕解决实际问题提炼出许多应用基础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与技术,为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丰富了学科内涵。

刘炯天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出版着作与教材6部,主持国家精品课程整改与省优秀课程建设各1门,这些学术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提升了他在学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刘炯天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技术创新、国家重点技术推广项目以及“九五”以来连续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余项,展现了其在科研项目组织和实施方面的能力,也体现了国家和行业对其科研能力的认可。

刘炯天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7项,还获得了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孙越崎能源大奖等多项荣誉,这些奖项是对他科研成果的高度肯定,为他当选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记

刘炯天院士出生于河南南阳,这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赋予了他勤奋好学、踏实进取的品质基础。

求学之路上,他不断积累知识、提升素养,为后续发展筑牢根基。从业后,他深入实践,积累了丰富行业经验,拓宽了视野。

科研之路更是关键,他专注钻研,攻克诸多难题,不断探索创新,在矿业工程等领域取得突出成果。

总的来说,刘炯天院士出生地的文化熏陶,求学时的知识沉淀,从业中的实践积累,科研里的钻研创新,这些环节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共同助力他在专业领域深耕,凭借卓越成就,最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