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院士之路 > 第226章 从江西寿光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石油化工学家徐春明

院士出生地

徐春明院士,1965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寿光市。

寿光市现为山东省所辖的一个县级市,由潍坊市代管,它位于山东省中北部,潍坊西北部,渤海莱州湾西南岸。

寿光东与潍坊市寒亭区接壤,东南与潍坊市潍城区毗邻,南与昌乐县相接,西南与青州市相邻,西北与东营市广饶县接壤,东北部濒渤海。

寿光历史悠久,境内现已发现北辛、大汶口、龙山等古文化遗迹150多处,证明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先民在寿光地区居住繁衍。

夏朝时期,寿光地区属于斟灌国;商朝时,为逄伯陵的封域;西周时期,属于纪国。

西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置寿光县,隶属青州刺史部北海郡,史书首次出现寿光县的名称。

此后,寿光的县治虽历经变迁,但基本保持了相对稳定的行政区域。

在历史的长河中,寿光曾经历过不同朝代的统治和行政区划的调整,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地方行政区域一直延续下来。

1993年6月,撤销寿光县,设立寿光市,为山东省直辖的县级市,由潍坊市代管。

寿光名人辈出,史传汉字鼻祖仓颉在此始创了象形文字,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演变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生长于此,他所着的世界第一部农学巨着《齐民要术》,对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是中国古代农业科学的重要经典,对后世的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寿光被称为“中国盐之都”,“盐圣”夙沙氏曾在此开创了“煮海为盐”的先河,为中国盐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出生地解码

徐春明院士出生地山东省寿光市,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寿光一直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为徐春明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受教育的机会。

这种环境使得他从小就能够接受系统的教育,为其学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寿光一中学习的经历,对徐春明影响深远,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培养模式,为他后续进入高等学府深造提供了有力支持。

当地学校拥有一批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教导和启发,对徐春明的学习兴趣和学术追求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徐春明自幼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追求深入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

这种求知欲促使他在学术道路上不断进取,为日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寿光是一个农业发达的地区,徐春明成长过程中,可能经历了一定的艰苦生活。

这种经历培养了他坚韧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在面对科研工作的压力和困难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毅力。

院士求学之路

1981年,徐春明考入华东石油学院炼制系炼油本科,1985年7月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5年9月,徐春明考入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有机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1988年7月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8年9月,徐春明考入石油大学(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系有机化工专业博士研究生,1991年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徐春明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徐春明在华东石油学院炼制系炼油本科的学习,让他对炼油专业的基础知识有了全面且系统的掌握。

这为徐春明后续在重质油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使他能够深入理解炼油过程中的各种原理、工艺和技术,对石油炼制行业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徐春明在有机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进一步深化了他在化工领域的专业知识,使他对化学反应、物质转化等方面的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他日后研究重质油的化学转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徐春明在石油大学(北京)攻读有机化工专业博士学位,这是他学术水平提升的关键阶段。

博士期间的学习和研究,使徐春明在专业领域达到了更高的层次,培养了他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让他能够深入探索重质油高效转化和清洁油品生产等复杂的科学问题,为他日后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徐春明在华东石油学院以及后来的石油大学(北京)学习,使他具有了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

在这些大学里,徐春明能够接触到前沿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与同行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

徐春明在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的学习经历,为他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平台和更多的发展机遇。

徐春明师从我国着名的石油炼制专家杨光华教授、林世雄教授。

这两位导师在石油化工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经验,他们的专业指导和人生指引,对徐春明的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导师们不仅传授给徐春明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还培养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让他在学术道路上能够不断前进。

在导师的影响下,徐春明接过了重质油研究的重任,参与并主持了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研究工作。

这种学术传承使他深感责任重大,激励他不断努力,为推动我国重质油加工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徐春明沿着导师们确立的科研方向,不断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树立了榜样。

院士从业之路

1991年,徐春明在石油大学重质油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担任教师。

1993年,徐春明赴加拿大Syncrude研究中心工作。

1995年回国后,先后担任石油大学重质油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任。

1999年以后,徐春明先后担任石油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

2003年,担任石油大学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5年以后,徐春明担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

200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7年9月,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与环境学院工作。

2019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1年9月,徐春明担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院长。

2022年2月18日,任山东石油化工学院院长。

从业之路解码

徐春明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徐春明在石油大学重质油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担任教师,这使他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徐春明不断深化自己对重质油领域的理解,能够更好地把握学科的重点和难点,并且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

这种教学相长的过程,不仅提升了徐春明的学术水平,也培养了他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他日后的科研成果交流和推广打下了基础。

后来,徐春明在学院担任副院长、院长等职务,让他有机会培养和指导更多的年轻科研人才。

徐春明的教学理念和科研精神,能够传递给学生和年轻教师,形成了良好的学术传承和人才培养氛围。

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成为了徐春明科研团队的重要力量,共同推动了重质油领域的研究进展。

徐春明赴加拿大Syncrude研究中心工作,使他接触到了国际上先进的重质油研究技术和理念。

在加拿大的工作经历,让徐春明了解到了国际前沿的研究动态和方法,拓宽了他的科研视野。

与国外同行的交流和合作,也为他日后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奠定了基础。

回国后,徐春明将国外学到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与国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研究。

徐春明先后担任重质油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任等职务,让他有更多的资源和平台去开展科研工作,推动了国内重质油加工技术的发展。

徐春明长期担任重质油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相关领导职务,使他能够对实验室的发展进行全面的规划和管理。

在徐春明的领导下,实验室不断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吸引了优秀的科研人才,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科研项目,提升了实验室的整体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徐春明担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等职务,让他具备了更宏观的管理视野和领导能力。

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徐春明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资源,为科研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同时,也让徐春明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战略规划。

从业以来,徐春明一直致力于重油高效转化和清洁油品生产的研究,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等。

长期的科研投入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徐春明在重质油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为他成为院士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

徐春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这是对他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高度认可。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为徐春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充足的资金支持,使他能够更加深入地开展研究工作,进一步提升了他的学术影响力。

院士科研之路

徐春明院士是我国着名的石油化工学家,主要致力于重油高效转化和清洁油品生产的研究工作。

徐春明院士建立了重油“超临界精细分离 高分辨质谱表征”新方法,取得了复杂多层次化学组成结构的新认识,引领了国际重油化学基础研究。

这一方法为深入理解重油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对于重油的高效转化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徐春明开发了“重油梯级分离”新工艺,并建成了世界上首套20万吨\/年重油梯级分离工业装置。

该工艺能够更加高效地对重油进行分离和加工,提高了重油的利用价值,对于缓解我国石油资源的紧张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徐春明建立了重油催化裂化反应器的流动反应耦合模型,通过对工业反应器及相关设备的计算,得到了大量以往未知的流场、温度场和浓度场等工程信息。

这一模型为反应器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有助于提高反应器的效率和稳定性。

徐春明基于上述模型,指导开发了2项具有重要影响的“贯通性”工程技术,替代了国外产品,提高了我国在重油加工领域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徐春明发明了“双阴离子”型复合离子液体碳四烷基化技术,解决了清洁油品生产的重大需求,实现了产品和工艺的双绿色化,打破了国外公司清洁汽油生产的技术垄断。

该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汽油的质量,减少环境污染,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此外,徐春明院士团队在多级孔沸石分子筛可控构建方面也取得了新进展。

他们通过预先吸附小分子胺作为孔导向剂,以“内保护”方式,减缓碱在沸石微孔中的快速扩散和无序刻蚀。

这种方式构建的多级孔沸石分子筛,骨架完整度高、微孔及酸性位保留度高、活性稳定性好,为将来高效催化材料理性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科研之路解码

徐春明院士的科研之路,对其当选院士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重油化学基础研究领域,徐春明建立的新方法,为国际重油化学研究提供了方向指引。

这种开创性成果奠定了他在学术领域的领先地位,让同行认可他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卓越能力。

徐春明开发的“重油梯级分离”新工艺及建成的工业装置,展现出他科研成果的实用价值和转化能力。

这不仅解决了重油高效利用的难题,还体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彰显其在工程应用方面的实力。

徐春明建立的反应器模型和相关工程技术,为我国重油加工领域带来技术突破,并且可以替代国外产品。

徐春明发明的清洁油品生产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满足了环保与能源生产需求,体现了他的创新能力,对国家能源战略的积极意义。

以上这些研究成果,全方位展示了徐春明院士在学术创新、工程应用、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等方面的杰出表现,有力地推动了他当选院士。

后记

徐春明院士出生于山东寿光,家乡重视教育的氛围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为他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在求学之路中,徐春明从华东石油学院到石油大学(北京),从本科、硕士到博士不同阶段学习,使他系统地掌握了所需的专业知识。

并且,在名师指导下,培养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立的科研能力,为后来的科研工作,筑牢了根基。

在从业之路里,徐春明在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丰富经历,从教师到领导职务的转变,使他将教学与科研融合,不仅提升了自己的领导能力,而且还为自己积累了资源。

在科研之路上,徐春明在重油加工领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如“超临界精细分离 高分辨质谱表征”方法、“重油梯级分离”工艺等。

这些技术成果成功地解决了行业的关键问题,提升了他的国际影响力,最终成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