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院士之路 > 第218章 从贵州遵义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有机化学家涂永强

院士出生地

涂永强院士,1958年出生于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县团溪区仁寿公社张家林。

遵义县已于2016年3月改为遵义市播州区,它地处贵州省北部、遵义市南部,北临娄山、南靠乌江,处于黔中丘原向黔北山原过渡地带。

遵义县东接湄潭县、瓮安县,南邻息烽县、开阳县,西连仁怀市、金沙县,北邻红花岗区、汇川区,是西南出海大通道,也是黔北交通枢纽。

春秋战国时期,遵义县域内属夜郎东北小君长国鳖国地。

秦代推行郡县制后,鳖国地设置为鄨县,属巴郡。

此后历经多个朝代的行政区划变迁,到唐贞观十三年(639年)设播州,贞观十六年(642年)改罗蒙县为遵义县,这是遵义县的由来。

播州在历史上存在了很长时间,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直到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播州地区一分为二,设有遵义军民府属四川,管辖遵义县。

从唐代到明代,播州长期为杨氏土司所世袭统治。

杨氏土司在播州地区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直到明万历年间的“平播之役”后,才取消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

1935年,长征途中的中国工农红军三进三出境内,召开了闻名中外的遵义会议和苟坝会议,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使播州地区成为了重要的红色革命圣地。

播州区有汉族、仡佬族、苗族等多个民族。

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仡佬族的祭祀文化、苗族的歌舞文化等,为播州增添了独特的人文魅力。

出生地解码

涂永强院士的出生地,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涂永强的父亲是小学老师,后来成为校长,这样的家庭背景使他从小就受到教育的熏陶。

父母重视教育的态度,为他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即使家庭贫困,也没有中断他的学习道路,让他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培养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在当时的环境下,家庭对他的期望,成为了他努力学习的动力之一。

这种来自家庭的支持和期望,使他在学习上更加自觉和努力,为日后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遵义县当时的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涂永强从小就经历了艰苦的生活,需要承担诸如种地、砍柴等生活重担。

这样的成长环境锻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使他在面对科研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不轻易放弃。

艰苦的环境激发了他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让他明白只有通过努力学习和不断奋斗才能走出困境。

这种奋斗精神贯穿了他的学术生涯,促使他在科学研究中不断进取,追求卓越。

遵义是着名的“转折之城”、“会议之都”,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红军长征在遵义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遗址和遗迹。

这种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奋斗精神、拼搏精神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涂永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激励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克服困难,勇攀高峰。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

这种多元文化的环境可能培养了涂永强开放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使他在科学研究中能够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他在有机化学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提供了文化土壤。

尽管当时遵义县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但当地学校为涂永强提供了基本的知识学习平台。

在学校里,他接受了系统的化学教育,为他日后在化学领域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地学校重视教育的风气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对涂永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他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扎实的学习能力。

院士求学之路

1966年,涂永强成为仁寿小学一年级的学生。1972年,考入肇兴初中。

1975年秋天,被推荐进团溪区中学学习。

1977年7月,毕业后回归农门,帮家里挣工分;12月,参加高考。

1978年,涂永强考入兰州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本科,1982年7月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2年9月涂永强考入兰州大学化学系硕士研究生,师从黄文魁教授,1985年2月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6年,涂永强考入兰州大学化学系博士研究生,1989年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93年1月—1995年11月,担任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求学之路解码

涂永强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涂永强从仁寿小学到肇兴初中,再到团溪区中学,这一系列的基础教育让他逐步积累了知识,培养了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他养成了刻苦努力、积极进取的学习习惯,这种习惯贯穿了他的整个求学和科研生涯。

第一次高考落榜,对涂永强来说是一次重大挫折,但他没有被挫折打倒,而是迅速调整心态,继续努力复习备考。

这种经历让他变得更加坚韧,培养了他面对困难不放弃、坚持不懈的精神。

这种坚韧的意志在他后来的科研道路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他能够在面对科研难题和挑战时,持之以恒地进行探索和研究。

涂永强成长于贫困家庭,小时候需要承担种地、砍柴等生活重担,艰苦的生活环境锻炼了他的意志和毅力,让他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也培养了他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品质。这些品质成为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

涂永强进入兰州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本科学习,为他打开了化学领域的大门。

在本科阶段,他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后续的深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后来,涂永强又师从黄文魁教授,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使他在有机化学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

在导师的指导下,涂永强接触到了前沿的研究课题和科学方法,培养了独立思考和科研创新的能力。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经历,让他逐渐在有机化学领域崭露头角,为他日后的科研成就奠定了基础。

涂永强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期间,接触到了世界一流的科研条件和先进的技术、理念。

这让他的知识得到了极大的增长,也拓宽了他的国际视野。

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和合作,让涂永强了解到了国际上有机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海外留学的经历,让涂永强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得到了锻炼和认可,提升了他的学术自信。

这种自信促使涂永强在回国后更加坚定地投身于科研工作,不断追求更高的学术成就。

涂永强在完成本科、硕士学习后,本可以选择成为一名教师,但他对科研有着执着的追求,毅然选择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

这种对科研的热爱和执着,让他始终保持着对学术研究的高度热情,不断探索有机化学领域的未知世界。

从简陋的实验室条件到科研过程中的各种困难,涂永强始终没有放弃对科研的追求。

涂永强对科研的热爱成为他克服困难的强大动力,让他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能够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院士从业之路

1985年,涂永强担任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助教。

1995年,涂永强担任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1996年—1998年,涂永强担任兰州大学化学系副主任。

2000年,涂永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1年—2010年,涂永强担任功能有机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9年,涂永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涂永强院士的从业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涂永强担任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助教,这段经历使他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自己的专业知识。

通过备课、授课以及与学生的互动,他对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为后续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中,涂永强可能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和观点,这促使他不断思考和探索,从而激发了他的科研灵感。

同时,教学也培养了他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些能力对于他日后撰写科研论文、进行学术交流和阐述科研成果都非常重要。

涂永强担任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回到母校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科研资源和良好的科研环境。

兰州大学作为一所知名高校,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丰富的图书资料和优秀的科研团队,这些资源为涂永强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他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开展自己的研究工作,不断积累科研经验和数据。

在高校中,涂永强有机会与同行专家和优秀的学生进行合作和交流。

他可以与同事们共同探讨科研问题,开展合作研究项目,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见解。

这种团队合作和学术交流不仅拓宽了他的科研思路,还提高了他的科研水平。

同时,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等活动,他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有机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前沿技术,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涂永强担任兰州大学化学系副主任和功能有机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在这些领导岗位上,他需要负责学科建设、实验室管理和科研团队的组织等工作。

这不仅锻炼了他的领导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还使他对有机化学学科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更深入的思考。

他能够从学科发展的全局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研究方向,推动学科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作为领导,涂永强能够更好地整合学校和实验室的资源,为科研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他还积极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交流,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和资金支持。

这种资源整合和合作拓展的能力,使他的科研工作能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提高了他在有机化学领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涂永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这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

科研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用于实验设备的购置、实验材料的采购和科研人员的培养等方面,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使他能够顺利开展自己的研究工作,深入探索有机化学领域的前沿问题。

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是对涂永强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高度认可,这也提高了他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这种学术认可和影响力的提升,为他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和合作机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进一步推动了他的科研工作的发展。

院士科研之路

涂永强院士是我国着名的有机化学家,主要从事天然产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工作。

涂永强院士率领的研究团队,发展了一系列新的反应和方法,为有机合成提供了新的策略和途径。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构建复杂分子结构、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化合物具有重要意义,推动了有机化学合成方法学的发展。

涂永强院士团队成功地完成了多种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工作。

天然产物的全合成是有机化学领域的重要挑战之一,不仅需要高超的合成技术,还需要对目标分子的结构和反应性有深入的理解。

涂永强院士的工作为天然产物的结构确定、生物活性研究以及药物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涂永强院士团队设计并合成了新颖的氮杂螺环配体,并将其应用于不对称催化反应中,取得了良好的催化效果。

不对称催化反应是合成手性化合物的重要方法,对于药物研发、精细化学品合成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涂永强院士的研究成果为不对称催化反应提供了新的催化剂体系,拓展了不对称催化反应的应用范围。

科研之路解码

涂永强院士的科研之路,对他成为院士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碳-碳键形成与重排的反应和方法学研究方面,涂永强院士开拓的新反应和新方法,为有机合成领域带来了创新性的突破。

这不仅展现了他在基础科学研究中的深厚造诣,也为有机化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提升了他在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涂永强院士在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的研究成果,彰显了他卓越的合成技术和解决复杂科学问题的能力。

天然产物全合成是对综合能力的极大考验,涂永强院士的这些成果,为药物开发和生物活性研究奠定了基础,吸引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学术声誉。

涂永强院士在新颖氮杂螺环配体的设计合成及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应用,为不对称催化领域开辟了新途径。

他的这一成果,在药物研发、精细化学品合成等重要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体现了他的创新思维和对实际应用的敏锐洞察力。

由此可见,涂永强院士的科研之路,充分展示了涂永强院士在有机化学领域的深厚学术底蕴、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些成果为他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和赞誉,成为他当选为院士的重要基石,推动他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我国有机化学事业的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后记

涂永强院士的出生地、求学之路、从业之路和科研之路,对他成为院士有着多方面的重大影响。

出生地的家庭氛围,尤其是涂永强父亲对教育的重视,为他奠定了学习的基础和对知识的渴望。

求学之路上,早期教育培养了他良好的学习习惯,挫折经历锤炼了他坚韧意志。高等教育和海外留学则拓展了他知识与视野,提升了他的科研能力。

从业之路中,涂永强在高校任职,提供了他科研资源和团队合作机会。

领导岗位锻炼了他的领导能力。

涂永强科研之路的丰硕成果,如碳-碳键研究、天然产物全合成等,都展现了他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涂永强在有机化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最终成为院士,为我国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