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院士之路 > 第210章 从黑龙江东宁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物理化学家孙立成

院士出生地

孙立成院士,1962年8月生于黑龙江省东宁县。

东宁原为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所辖的一个县,它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江市东南部。

东宁东面与俄罗斯接壤,南面与吉林省珲春市为邻,西南与吉林省汪清县相接,南北与穆棱市毗连。

东宁处于中俄朝三角交界地带中心,是贯通陆海联运出海口、对接“龙江丝路带”最南端的节点城市和东北亚国际贸易大通道上的交通枢纽。

东宁历史悠久,唐代,东宁地区属于渤海国的率宾府,率宾府是绥芬河流域较早的行政建置,距今已有1300多年。

随后历经辽、金、元等朝代的更迭统治,在金元时期,由于战争滋扰,居民被全部迁走,该地区曾一度荒芜。

清末设治,以其地居宁古塔东部而得名,是为了祈祷东方安宁。

清宣统元年,设置东宁厅,隶属吉林省东南路道。

民国二年(1913年)改东宁厅为东宁县。东北沦陷后,东宁县先后被多个伪政权管辖。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宁县经过多次行政区划调整,1954年8月划归黑龙江省管辖,1983年9月改由牡丹江市领导,2015年12月撤县设市。

出生地解码

孙立成院士出生地黑龙江省东宁县(2015年撤县设市),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黑龙江地区气候条件相对较为恶劣,冬季漫长寒冷,这种环境可能塑造了孙立成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性格。

在科研道路上,面对各种难题和挑战时,这种坚韧的性格使他能够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不轻易放弃。

东宁县相对较为偏远,这种环境可能促使他从小就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科研中,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发现问题、提出创新观点至关重要。

黑龙江省一直重视教育,为孙立成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教育资源。

他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系统的知识学习和科学思维训练,为日后的学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与俄罗斯等国家接壤,具有一定的国际交流优势。

这种地缘优势可能使孙立成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了不同的文化和学术思想,拓宽了他的视野。

院士求学之路

1977年9月至1980年7月,孙立成就读于黑龙江省东宁县一中(高中)。

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孙立成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4年9月至1987年6月,孙立成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7年9月至1990年7月,孙立成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孙立成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孙立成在大连理工大学连续完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学习,并且都是就读于精细化工专业。

这种连贯的学习经历使他能够系统地、深入地掌握精细化工领域的专业知识。

长时间在同一专业领域的钻研,让他对专业理论的理解更为深刻,知识体系更加完备。

例如,在研究人工光合作用等课题时,扎实的专业基础为他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使他能够准确地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

本科阶段是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在大连理工大学的学习过程中,他有大量的机会参与实验课程和实践项目,这使得他的实验操作技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后续的硕士和博士阶段,实验难度和深度不断增加,他凭借本科阶段积累的实验技能,能够更加熟练地开展高难度的实验研究,为取得科研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中,孙立成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

从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案的设计,到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解释,再到研究成果的总结和表达,每一个环节都对他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挑战,也促使他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这种系统的科研训练使他具备了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为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博士阶段的学习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大连理工大学的学术氛围和导师的指导下,孙立成不断接触到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这激发了他的创新思维。

例如,他在高效水氧化分子催化剂设计合成、氧-氧键形成机理、光解水制氢功能器件设计与制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都体现了他的创新能力和对科学问题的独特见解。

大连理工大学是一所实力强劲的高等院校,在化学等理工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学校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丰富的学术资源,为孙立成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他能够接触到国内外先进的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与优秀的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和合作,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在大连理工大学学习期间,孙立成有机会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如学术会议、讲座等。

这些活动为他提供了与国内外专家学者交流的平台,使他能够及时了解到精细化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院士从业之路

1990年7月至1992年5月,孙立成在北京原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

1992年5月至1993年5月,孙立成在德国马普辐射化学研究所作博士后。

1993年5月至1995年3月,孙立成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有机化学系作洪堡学者博士后。

1995年3月至1997年3月,孙立成在瑞典皇家工学院作博士后。

1997年3月至1999年9月,孙立成在瑞典皇家工学院作助理教授。

1999年9月至2004年10月,孙立成在斯德哥尔摩大学有机化学系任副教授。

2001年9月,孙立成受聘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兼职教授,并担任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2020年,孙立成担任西湖大学理学院化学讲席教授、西湖大学人工光合作用与太阳能燃料中心主任。

2023年6月,孙立成由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孙立成院士的从业之路,对其成为院士有着多方面的重大影响。

首先,丰富的海外经历为孙立成院士提供了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前沿的研究理念。

在德国马普辐射化学研究所、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和斯德哥尔摩大学等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的学习和工作,使他接触到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先进技术,与国际顶尖学者交流合作,极大地提升了他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其次,孙立成兼职教授及导师的经历,促进了他的学术交流与传承。

孙立成受聘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并担任博导和硕导,让他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能与国内科研力量互动,将国际先进经验带回国内,为国内科研发展贡献力量。

孙立成担任西湖大学理学院化学讲席教授和人工光合作用与太阳能燃料中心主任,为他提供了专注科研和领导团队的平台。

最后,这些经历的积累,使孙立成院士在人工光合作用等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从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实至名归,也激励着更多科研工作者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院士科研之路

孙立成院士是我国着名的物理化学家,人工光合作用领域专家,长期从事太阳能燃料与太阳能电池科学前沿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工作。

孙立成院士率领的研究团队,提出了具有单位点钴的聚合物水氧化催化剂的分子内羟基亲核攻击途径。

在非均相电催化水氧化机理研究中,孙立成院士针对水氧化反应过程中关键的氧-氧成键过程,通过多种实验验证了这一新机理,并指出其优势,为未来设计和发展高效水氧化催化剂提供了新方向。

孙立成院士团队研制出高效的水氧化分子催化剂,其催化效率可与天然光合作用水氧化中心相媲美。

孙立成院士团队提出了光解水制氢功能器件设计新策略,开发出多个首例分子催化光解水功能器件,为清洁能源的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孙立成院士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电解水制氢非贵金属催化剂,在碱性水中,在安培级电流密度下稳定工作超过小时后仍无衰退迹象,催化效率和稳定性远优于已公开报道的催化剂。

孙立成院士团队通过在cu纳米线表面负载Keggin型磷钼酸团簇,制备了团簇级异质结构的催化剂。

该催化剂能够将5-羟甲基糠醛电催化加氢至2,5-二羟甲基呋喃,在高底物浓度下表现出高选择性,为醛类化合物电催化选择性加氢催化剂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孙立成院士团队率先提出基于推拉电子体系的染料分子设计方法,被国际同行广泛采纳。

孙立成院士团队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空穴传输材料,性能优异、成本低廉,具有产业化前景。

孙立成院士积极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建立了中欧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渠道,为我国培养、锻炼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

孙立成院士还推动了中国与欧、美、日、韩等多国在相关领域的广泛深入合作,推动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化进程。

科研之路解码

孙立成院士的科研之路,对其成为院士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水氧化催化剂及机理研究方面,孙立成院士团队提出新机理和设计高效催化剂,为解决能源领域关键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案,展现了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创新能力。

孙立成院士团队取得的光解水制氢功能器件研究成果,为清洁能源生产开辟新途径,凸显其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引领作用。

孙立成院士团队研发成功的新型材料及催化剂,如新型电解水制氢非贵金属催化剂和团簇级异质结构催化剂,不仅具有重大的实际应用价值,也证明了他在科研上的卓越探索和突破能力。

此外,孙立成院士取得的染料分子设计方法和空穴传输材料等成果,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研究。

孙立成院士在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提升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上述这些科研成果,共同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崇高地位,助力他成为院士。

后记

孙立成院士的出生地黑龙江东宁县,赋予他坚韧性格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求学之路中,孙立成在大连理工大学的系统学习,筑牢了他的专业基础。

从业之路的海外经历,拓宽了孙立成院士的视野,国内兼职及在西湖大学的工作,为他提供了不同的平台,促进了他的科研。

科研之路上,孙立成院士在水氧化催化剂等方面成果斐然,展现深厚学术造诣和创新能力。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他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攀登,最终成为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