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院士之路 > 第201章 从陕西南田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分析化学家刘买力

院士出生地

刘买利院士,1958年12月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 。

蓝田县地处秦岭北麓,关中平原东南部,其北部与西安市的临潼区、渭南市的临渭区、华州区相邻;西部以库峪河为界,与西安市的长安区、灞桥区毗邻;东部与洛南县和商洛市商州区接壤;南部与柞水县相接。

南田历史悠久:周安王二十三年(前379年)秦置蓝田县,因蓝田境内出美玉,美者为蓝,故称为蓝田,意为盛产美玉的地方。

此后历代县名时有更易,但总体上蓝田县的建县历史已超过2300年。

自战国时期设县以来,一直到汉唐时期都处于大一统王朝的京畿地区,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区域。

自古据秦楚大道,有“三辅要冲”之称,是关中通往东南诸省的要道,为西安市重要门户,战略地位重要。

例如1914年蓝田县发生了农民交农具事件,这一事件引发了整个关中的交农具运动,成为蓝田乃至整个关中地区群众自发革命的重要历史事件。

约115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蓝田猿人就在蓝田县公王岭一带繁衍生息,逐渐散居于灞河中下游。这里的蓝田猿人遗址为旧石器时代重要古人类遗址,对研究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蓝田作为中国文化始祖伏羲以及宋、明、清三代理学核心人物和《吕氏乡约》的故乡,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具有重大影响。

此外,这里还留有汉代史学家蔡邕居住过的蔡府庄、才女蔡文姬的冢、唐代诗人及画家王维寓居的辋川山庄、书法家柳公权恩敕蓝田的故居柳家村及墓地等。

韩愈、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柳宗元、欧阳修等历代着名诗人、文学家,都曾在蓝田长住短游,留下数以千计的诗词华章。

蓝田自古为“秦楚要冲”,是中国南北民族迁徙融汇的焦点,民间文化丰富厚重,不仅有儒家道德影响的一整套婚丧嫁娶、族规家训、祭祀礼仪文化,也有风格独特的山歌、孝歌、民谣、曲艺、大型社火及民间工艺等。

总之,蓝田县是一个地理环境独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对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人类起源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出生地解码

刘买利院士出生地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对他后来成为院士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蓝田县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是人类祖先的发祥地之一,古老的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对人的思想和价值观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种文化氛围可能培养了刘买利对知识的敬畏和探索精神,为他日后从事科学研究奠定了文化基础和精神底蕴。

蓝田县历史上有许多勤劳、智慧、勇于探索的先辈,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在当地代代相传。

这种积极向上的传统精神可能激励着刘买利不断努力奋斗,追求卓越,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畏艰难,勇于攀登学术高峰。

陕西是教育大省,西安市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

刘买利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能够接受到较好的基础教育,为他后续的学习和科研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了他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使他具备了进一步深造和探索科学的能力。

陕西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学术氛围浓厚。刘买利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受到这种氛围的熏陶,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周边的学术交流活动和科研成果也可能激发了他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促使他不断追求科学的进步。

蓝田县地处关中地区,这里的人民具有坚韧、勤劳、朴实的性格特点。刘买利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可能受到当地人民性格的影响,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科学研究中,这种性格品质使他能够坚持不懈地攻克难关,面对困难和挑战不轻易放弃。

陕西地区的文化传统注重踏实做事、严谨治学。这种文化传统可能对刘买利的科研态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他在科学研究中始终保持严谨的态度,注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从而取得了卓越的科研成果。

在陕西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刘买利结识了许多优秀的老师、同学和朋友,这些人脉资源为他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对他的学术成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启发帮助他不断拓宽学术视野,提高科研水平。

陕西地区的科研机构和高校为刘买利提供了参与科研项目和合作的机会。通过与同行的合作交流,他能够接触到前沿的科学问题和先进的研究方法,为自己的科研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源。

院士求学之路

1982年,刘买力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系。

1993年—1996年,刘买力毕业于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birkbeck)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刘买利院士的求学之路,对其后来成为院士有着多方面的重大影响。

从西北大学化学系毕业为他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在国内的学习经历培养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初步的科研能力,让他对化学领域有了系统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

这一阶段的教育为他后续的深造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的学习则进一步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

接触到国际前沿的化学研究理念和先进的实验技术,使他能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审视化学学科的发展。

与来自不同国家和背景的学者交流合作,激发了他的创新思维,培养了他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挑战自我,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为日后在科研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两段不同的求学经历相互补充,塑造了他全面的学术素养和坚韧不拔的科研精神,使他在化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最终成为备受尊敬的院士。

院士从业之路

1982年—1990年,刘买力担任西北大学分析测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1990年—1991年,刘买力任英国well Rsearch Laboratory访问学者。

1991年—1993年,刘买力任西北大学分析测试研5究中心副教授。

1996年—1998年,刘买力在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8年起,刘买力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9年,刘买力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0年,刘买力任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03年,刘买力任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0月,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副所长。

2007年—2018年,两年后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所长。

2021年,刘买力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刘买利院士的从业之路,对其成为院士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早期在西北大学担任助理研究员和副教授的经历,为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培养了扎实的专业素养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在这个阶段,他不断探索和钻研,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英国的访问学者经历拓宽了他的国际视野,接触到先进的科研理念和技术,促使他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化学研究。

在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的博士后研究及后续工作中,他得到了更广阔的科研平台。

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的同时,也不断深化自己的研究。

获得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进一步肯定了他的科研能力和潜力。

担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研究所所长等职务,不仅体现了他的领导才能,也让他在组织和协调科研工作中,整合资源,推动学科发展。

这一系列的经历使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攀登,最终成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院士科研之路

刘买利院士主要从事核磁共振(NmR)波谱分析化学研究工作。

刘买力院士率领的研究团队,创建了高效抑制水峰的方法-水门 w5。

这位生物 NmR 研究提供了“最好的单一技术”和“标准方法”,突破了长期困扰人们的技术壁垒,极大地拓展了 NmR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刘买力院士提出了“分离谱峰,不分离样品”的策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重叠 NmR 谱系综分离方法,从源头上开创了新思路,为推动复杂生物样品的 NmR 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医疗诊断的精准测量提供了保证。

在复杂体系生物分子功能以及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化学本质的研究中,刘买利院士阐明了反应机制,建立了新的检测方法,取得多项“重要发现”,推动了活细胞 NmR 的发展。

科研之路解码

刘买利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波谱分析化学领域专家。

他1958 年 12 月出生于陕西蓝田。其研究成果对他成为院士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刘买力院士创建的水峰抑制方法 w5,微生物 NmR 研究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被主要厂商作为内置标准方法提供给用户。

这一成果使复杂生物体系中目标分子信息的获取更加清晰,极大地拓展了 NmR 在生物领域的应用,奠定了他在该领域的重要地位,在国际上也获得了高度认可。

刘买力院士提出“分离谱峰,不分离样品”的策略,建立了扩散 - 弛与加权法等重叠 NmR 谱系综分离方法以及最高量子滤波的多维谱方法 mAxY 等。

这些方法为复杂生物样品的 NmR 直接分析提供了有效途径,解决了大分子扩散系数测定等难题,推动了 NmR 技术在复杂体系研究中的应用,使他成为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在复杂体系生物分子功能以及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化学本质的研究中,刘买利院士阐明了反应机制,建立了新的检测方法,取得多项重要发现。

这不仅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还推动了活细胞 NmR 的发展,对生物波谱分析化学学科的理论体系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也让他在该学科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刘买力院士发展的基于多维 NmR 的分子量排序谱创新方法(coRdY),能够从一张一维 NmR 谱实现不同分子 NmR 谱峰的识别、分离和含量测定,与其他 NmR 方法联用可进一步提升分离分析效率,在生物医学、药物研发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也使得他的研究成果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高度关注。

刘买利院士作为学术带头人,领导的实验室成为我国标志性的核磁共振研究中心,其培养了众多优秀的科研人才,团队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他还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担任学术期刊主编等职务,进一步扩大了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